諸葛之失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智慧的化身,《三國演義》中有三圣,諸葛亮是智圣,關(guān)云長是義圣,曹操是奸圣。周瑜也是個很聰明的人,可是跟諸葛亮比起來,那是拿星星去比月亮,說周瑜三步一計,但諸葛亮卻是一步三計,最有意思的是,當時面對曹軍強兵壓境,很多人都嚇軟了,只有二人成竹在胸,各自用筆把計謀寫在手心,同時打開手掌,都是一個“火”字,言用火攻,而后相視大笑。
可我卻覺得二人笑得不同,周瑜看著諸葛笑,是笑“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而諸葛亮看著周瑜笑的是“你知我也知,我知你不知,你只知要用火,那么東風何在?”
可我今天,要說的是諸葛之失,不止是在失街亭。說他不智慧,那是假的,諸葛亮的失敗并不在他的自身,而在他身外,是他的影子。
諸葛之失,失之完美。過于完美,象一輪紅日,光彩耀目,以至于黯滅了別人。更象一株巨大的老榕樹,遮天蔽日,無數(shù)的英才在這個陰影中找到安適,不復成長,不思進取,才使蜀地無才啊。
很多人看“三國”,開始時興高彩烈,津津樂道,越到后面,越是暗淡,不想看了。為什么?看到英雄末路啊。他們卻沒有想到歷史本身就是悲愴,而在這種悲愴中,隱含著巨大的啟示。
三足鼎立蜀先亡,諸葛亮是第一責任人,如果不是他的遮蔽,蜀主劉禪也不致于如此懦弱,諷之“阿斗”,是因為內(nèi)無政治斗爭,外無軍國大事,他所做的,充其量是諸葛亮一個后勤總長。我們說不被風雨,何以成長?不受挫折,力量何以開拓?不經(jīng)反復歷煉,靈魂何以奔跑?
劉禪被司馬氏所擒時,司馬昭問他思不思念蜀國?阿斗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古語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諸葛亮給了阿斗太多的安樂。
再說軍中將士,從上到下,只聽命于諸葛一人,因為將士太崇拜他了,反正不用思索,跟著他走,他說向東就向東,他說向西就向西,反正會打勝仗的。我們說戰(zhàn)爭亂世,是出英才的好時機,可是在這支軍隊里,諸葛亮是魂,其他人形同走肉。僅有一個魏延,敢提出自己的見解:“您從正面進攻,我率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出奇兵,直取魏都,奇正相合,首尾呼應,功必成也!”你猜諸葛亮怎么說:“就你聰明,你欺他魏國無人?”最終不用此謀!后世人常嘆,魏延之謀,未嘗不是一種天才的戰(zhàn)略,如若采信,也許中國歷史都要改寫的。
說諸葛亮鞠躬盡瘁,也沒有錯,但我總認為這是一種自討的苦,且害了眾人,事必躬親,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他人的不信任,是過于任己之能。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講,是不給別人機會,沒有盡人之材,沒有發(fā)揮系統(tǒng)的力量。另外,太求完美,就生苛責之心,對他人失卻信任。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就這樣,諸葛亮這棵大樹一倒,蜀國就成了內(nèi)憂外患,內(nèi)無謀臣,外無強將,雖有一個降將姜維可用,但終是于事無補,為什么?留下的空白太大!
再看曹魏這邊,是一種開放式的管理,英才輩出,生生不息。而孫吳呢,雖然沒有曹魏政治的生龍活虎,但也不失一方霸主,孫吳后輩是孫皓,濫殺無辜,暴戾異常,尚且能守一世之雄。晉吳爭戰(zhàn)多年,羊祜(晉)猶豫,不敢擅先進犯,三國演到最后,有個很有意思的細節(jié),晉帝坐上龍椅,龍案前方設一把椅子,命令把孫皓帶上來坐下,對他說,“我在殿前,為你設立這把位置,已經(jīng)很久了。”孫皓回答:“我在江南,也設立同樣的位置很久了?!倍讼嘁暥笮?。
要說蜀之先亡,當然有客觀原因,比如,蜀立國很遲,實力不如魏吳,兼山道險遠,糧草難繼,所以諸葛六出祁山而終歸不勝,所以,早在諸葛出壟之前,水鏡先生有言在先,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我觀三國之事,思肘多年,反復比照,三足之勢,此消彼長,不在天時,也不在地利,而終在人謀者居多,不禁嘆惋之至!國勢發(fā)展,在于松民之綁,放民之足,松其禁錮,任其天資,何況于一家之教育。若要代代英才,則在于“放”而不在于“管”,在于“導”而不在于“禁”。
取遠古之教訓,驗當今之教育,不亦善乎!
文/歌飛 6月24日
相鄰博客
- [原創(chuàng)]:給小學生家長的咨詢建議 [2008-06-26 15:01:00]
- [原創(chuàng)]:急切心態(tài) [2008-06-28 09:47:00]
- [原創(chuàng)]:淺聊學習心態(tài) [2008-06-29 10:00:00]
- 勵志:一生磨一鏡 [2008-07-11 10:2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