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太極假想”(林高龍)
相信大部分的人對太極圖是極為熟悉的。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之一,是我們的老祖宗對自然規(guī)律的提煉和總結(jié)。
按照我們?nèi)寮宜岢摹爸杏埂敝?,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yīng)該就是孔夫子所說的“過猶不及”。
也就是說,任何事物,它的存在與發(fā)展,最適宜,最完美的模式就是如《中庸》一書中所提及的那樣:“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br /> 也正如太極圖中所昭示的那樣,有兩個圓心,但是這兩個圓心相融共生,各有分別,最后各歸其位,這才構(gòu)成最后的那個大大的圓。
之所以,要說到“中庸”,要展示“太極”,是因為越深入接近家庭教育,心中曾經(jīng)對于家庭教育的“太極假想”似乎愈加清晰和明朗。
我們回頭看看太極圖,如果說圖中的兩個圓心,分別代表兩個人的話,那么我們代入到任何一種人物關(guān)系模式當(dāng)中,就會發(fā)現(xiàn)它是永遠(yuǎn)成立的。
那么,把這個“太極”引入家庭關(guān)系中。一個圓心是家長,另一個圓心是孩子。
如果家長這個圓心過于強(qiáng)勢,必然的一個狀況是孩子是居于被動的。
比如,家長很能干,凡事都追求完美。那么,孩子必然會懦弱,怯手怯腳不知如何是好。
比如,家長很霸道,凡事都自己說了算。那么,孩子必然無主見,什么事都聽任安排指揮。
......
同樣的道理,如果家長這個圓心過于弱勢,必然的一個狀況是孩子是居于強(qiáng)勢的。
比如,家長很懦弱,凡事都由著孩子來。那么,孩子必然會得寸進(jìn)尺。
所以,在很多時間,我們看到太極的一個半圓,就自然會知道它的另外一半的組成。
因為,這是自然規(guī)律,這是基本法則。
相鄰博客
- 重讀“家庭教育”(林高龍) [2008-03-20 23:25:00]
- 責(zé)任教育從“背書包”做起(林高龍) [2008-03-25 21:48:00]
- 最大的好事(林高龍) [2008-03-29 18:41:00]
- 教育感想:從CCTV1至CCTV55(林高龍) [2008-03-30 20:1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