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愛,為何卻傷害(林高龍)
前晚,至美羅城聆聽曹高舉老師的講座,關于原生態(tài)家庭的解讀,受益頗多。回住處已經(jīng)晚上10點,因為把霄夜當晚餐,只能看會電視再去休息。
已經(jīng)很長時間沒看心理訪談,不曾想,昨晚的節(jié)目《一位父親的懺悔》,竟為講座的內(nèi)容做了現(xiàn)實的注腳。
一位父親,以愛的名義,以一貫正式的姿態(tài)、以不容置疑的權威,為他的兩個兒女建筑愛的城堡。
而最終的結果是,他的女兒跟一位大父親兩三歲的男人同居,并離家出走。他的兒子患上精神病。他的妻子在女兒離家第二年含恨離世。
人世間最不堪的故事,似乎都在這位老人身上上演。
老人一直說,我都是對的,我都是為了孩子好的,可為什么會這樣?
入睡,凌晨兩點。同住的同事回屋,醒了。竟睡不著,腦海里一直有一個問題在轉(zhuǎn)圈“說是愛,為何卻傷害?”。失眠了小一會,又昏昏入睡。
“說是愛,為何卻傷害”,這句話一直纏繞在我的腦海里。從學習家庭教育之初,直至現(xiàn)在,一直都沒有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
而在那夜似乎有所體察。
1. 愛是能力
父母愛孩子是天經(jīng)地義,孩子接受父母的愛似乎等于理所當然。其實不然,正如曹高
舉老師所說的那樣,愛的質(zhì)量,不是給予愛的人的數(shù)量為標準的,而是由被愛的人所能感受到的質(zhì)量為標準。
愛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家長給得起,更多時候是要給得對,要給孩子想要的。
愛的邊界,由此而來。
2. 愛是分離
世界上有兩種愛。一是聚合,比如戀人之愛,那是為了更好融合。二是分離,比如母
子之愛,那是為了更好分離。
我們絕大部分人,能夠很好把握以聚合為目的的愛,因為您在其中會得到越來越多。
可是家長在面對分離的愛時,在孩子的成長變化當中,不得不面對一個看似殘酷的事實,孩子會離你越來越遠。
愛的分寸,應運而生。
說是愛,為何卻傷害?
愛非愛,怎能不傷害!
相鄰博客
- 說給自己聽(林高龍) [2008-10-06 11:15:00]
- 談談情,說說愛(林高龍) [2009-10-20 23:13:00]
- 關于愛(林高龍) [2010-07-22 02:5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