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對識字閱讀沒興趣的成因及指導
文/孫倩(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首期家庭教育EMBA課程班學員)
一、課題由來
縱觀現(xiàn)今超常兒童或少年大學生,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嬰幼兒時期他們的父母就給予了極大的關(guān)注,在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各種興趣、十分重視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fā)中,重視孩子識字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孩子早期就能汲取書海中的各種知識來開發(fā)孩子的潛能。
早期識字閱讀有利于嬰幼兒發(fā)展聯(lián)想能力、提高專注力,語言的快速發(fā)展,從而起到嬰幼兒的潛能開發(fā)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識字是閱讀的基礎(chǔ)。如果不識字,就不會閱讀,那么獲得知識就只能靠親身的經(jīng)歷去感知、認識事物這一條途徑了。而識了一定數(shù)量的字以后,便能看書看報,這就為孩子又開辟了一條獲得大量知識的新渠道。研究表明:人的知識有80%是從閱讀中獲得的。
我是在懷孕期間偶爾在電視節(jié)目中接觸到馮德全的《0歲方案》,并迅速的與馮德全《0歲方案》研究院取得了聯(lián)系,郵購了一整套的早期家庭教育教育書籍《0歲方案》及其輔助的教材。從孩子出生后按照書中的理念與方法對孩子進行了早期家庭教育,在孩子不到3歲的時候,特別是在早期識字、閱讀、語言發(fā)展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孩子在29個月的時候,識字大概1000多,進入了半自主閱讀的階段,在固定的時間必須要求看書,并主動讀出來,這個時候的語言發(fā)展已經(jīng)可以表達出自己思想的程度。
很多家長紛紛詢問我嬰幼兒的識字方法,但是一段時間實踐后,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比如很多家長反饋:我家的孩子就是不學不認不看書;我家的孩子開始的時候很感興趣,后期就一點也不學了;我家孩子見到書就撕;我家的孩子看到字就跑;還有一些家長反對嬰幼兒識字看書,認為沒有必要等等。從大家的咨詢、反饋及我的跟蹤詢問,發(fā)現(xiàn)了嬰幼兒對不識字、看書不敢興趣的成因。
二、兩三歲嬰幼兒對識字、看書不感興趣的家庭教育成因分析
(一)觀點理念的誤區(qū)
1、認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忽視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懷特教授(Burton L.White)是美國著名的幼兒早期教育專家、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入學前教育研究所項目主任。他對3歲前幼兒的發(fā)展與教育進行了長期研究,其名著《生命的頭三年》在美國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在嬰幼兒智力發(fā)展與教育方面,懷特認為8個月以后兩年多的時間是關(guān)鍵期。8個月以后幼兒逐漸顯露出三個特征:(1)有強烈的好奇心;(2)初步聽懂一些語言;(3)喜歡學習模仿。因此,這期間,家長和托兒所老師若給嬰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環(huán)境供他探索,熱心與他談話,教他認識周圍的事物及其相互關(guān)系,甚至教他認識一些圖畫和符號等等,幼兒的智力發(fā)展就會加快。
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智力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集中在0—3歲。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總結(jié)認為:人的智力有50%是在4歲之前形成,另外30%到8歲時形成,其余的20%到17歲時完成。
以上研究結(jié)果充分的說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而我們老一代的家長不知道早期教育這門科學,當知識爆發(fā)的如今,我們有了這么多的研究成果,我不得不重新開始審視早期教育給人一生帶來的影響,而去重視早期教育。
2、怕早期識字閱讀會傷害孩子的大腦。大家知道,嬰幼兒每天在接觸外界的時候非常的興奮,這就是他們本能的要去探索世界,他們同時被動的接受著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等方面的信息刺激大腦,而這些孩子也會本能地去接觸、認識周圍世界的萬事萬物。極其豐富的信息都在刺激著大腦,從而讓孩子的腦細胞快速的生長發(fā)育,而讓他接觸、認識一兩千個漢字符號,閱讀一些彩色鮮艷的書籍,難道就會傷害孩子的大腦嗎?
另外,生理學實驗數(shù)據(jù)表明,嬰兒出生時,就具有與成人一樣多的腦細胞,約一百四十億個,6個月以后數(shù)量就不再增多。3歲左右的兒童,其腦的重量增加到成人的三分之二,約900~1000克左右,3歲兒童大腦皮質(zhì)細胞機能的分化基本完成。7歲時腦重就基本接近成人水平。這就說明,嬰幼兒的大腦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嬌嫩”,而經(jīng)受不住太多的信息刺激。相反接受的外界有效的刺激越多,孩子大腦神經(jīng)生長的越多,越快。
3、認為上學以后還得學,現(xiàn)在學是多余。如其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花掉大量時間識字,不如讓他快快樂樂地玩玩,等到上了小學再識字也不晚。其實,這些想法主要是對小學生識字和嬰幼兒識字有不同的特點,缺乏一定的了解而產(chǎn)生的。
第一,識字教學的性質(zhì)和目的不同。小學生識字是義務(wù)教育的一部分,有指標、有進度要求,帶有強制性;而嬰幼兒識字是兒童素質(zhì)教育的一部分,是生活游戲的一部分,沒有計劃和進度,以培養(yǎng)識字閱讀興趣為目的。
第二,識字教學的要求不同。小學生識字要達到“四會”同步,即會讀準字音、會認清字形、會理解字意、會書寫或默寫;而嬰幼兒識字根本不要求“四會”同步?!耙粫币部?,“兩會”也行,對詞意不作多的解釋,讓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去領(lǐng)悟其意,而書寫就更不作要求了。
可以說嬰幼兒識字是為孩子上小學作好了前期準備,減輕了小學生識字的負擔,為孩子向字、詞、句的縱深理解和應(yīng)用,提高閱讀能力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試想:假如一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沒有識字,上小學他正在努力地完成“四會”同步的學習任務(wù)時,而那些已在幼兒時期識了許多字的孩子,此時不但能輕輕松松地完成后“兩會”的任務(wù),而且還能抽出大量時間快快樂樂地看他喜歡看的書籍。這兩者相比,誰的優(yōu)勢大呢?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嬰幼兒識字不是多余的事,而是為孩子后續(xù)教育打好基礎(chǔ)的事。
4、早期識字、閱讀,是否以后上學,就沒有興趣學了。這種情況只會在單純識字的孩子身上發(fā)生,因為他發(fā)展不全面、不平衡。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閱讀,嬰幼兒所見是有一定范圍的,不可能在早期就親眼看到體會到很多的知識面,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早期的培養(yǎng)其識字閱讀的興趣,那么孩子在書里汲取到極為廣泛的知識面,提升了嬰幼兒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理,而去探究原因,從而更增加了孩子的學習的興趣。
很多家長把早期教育理解為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用枯燥的方法讓孩子解釋知識,這種理念和做法才是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因此,如果在抓好孩子早期識字閱讀的同時,抓好廣泛興趣和優(yōu)良勝格的培養(yǎng),那么孩子識字早是不會影響以后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的。
5、認為早期識字會阻礙想象力的發(fā)展。早期識字閱讀有利于嬰幼兒發(fā)展聯(lián)想能力、提高專注力,語言的快速發(fā)展,從而起到嬰幼兒的潛能開發(fā)的作用。比如:不識字的嬰幼兒看到圖片里的一只狗,只會想到圖片中狗的樣子,而識字的孩子看到“狗”字后,會想到很多品種的狗,把“狗”想象成他所見過的任何一只狗。從而更擴大了孩子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事例:我的兒子,22個月的時候,已經(jīng)識字1000多,29個月的時候已經(jīng)能夠進入了半自主的閱讀狀態(tài)。我對他說“你的口水流出來了”,他馬上就能接到“北方物流”,流是一樣的;我說“你的皮膚都干燥了”,他馬上就說“皮特(米奇妙妙妙屋里的人物)”;他拿不到很高的東西,我說“你太小了”,夠不到的,他就說“狼寶寶的肚子餓了(這個是個小故事,說的意思是狼寶寶的肚子餓,想吃大象等很大的動物,那些動物都會和狼寶寶說“你太小了”這句話;接著馬上說“香港購物節(jié),“夠”和“購”是相同的發(fā)音);他上電梯回家的時候,當有很多人的時候,他站在地上,他感覺看不到上面的燈光了,下面很暗,就自己說“一團漆黑,看不到光了”;看到別人拿望遠鏡,就說“用望遠鏡找找米妮(米奇妙妙屋的情節(jié))”;有一次我?guī)ンw育館看打羽毛球的時候,我?guī)叫l(wèi)生間,他進去后抬頭看了后就說:“真奇怪,怎么沒有排風扇?”我問他真奇怪是和誰學的,他說“兩只老虎真奇怪”;每次我用鑰匙開門的時候,他都會說“小白兔乖乖,把門打開”;帶他出去玩,他看到一位爺爺坐在椅子上,旁邊放了一支拐杖,就去拿,我告訴他那是拐杖,并告訴他爺爺為什么用拐杖及拐杖的作用,他沒等我說完,就說“拐杖就是拐彎的帳篷”等等,這些都充分的說明早期認識閱讀對孩子聯(lián)想能力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6、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問題上存在著盲目性、無原則的比較。由于現(xiàn)今應(yīng)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shù)家長都把目光盯在了學習上,很多家長受到錯誤信息的影響,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且盲目地、刻意地、知識技能灌輸式的“早教”,聽到那個孩子會什么了,就想自己的孩子也會,看到哪個孩子會什么了,就馬上回家訓練自己的孩子,而是學習科學早教方法培養(yǎng)孩子,勢必造成孩子的厭學和排斥。
馮德全早期教育專家,這樣認為早期教育,早期期教育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育”,它是人類巨大潛能的最佳期開發(fā),是人的基本素質(zhì)的優(yōu)育與呵護,是幸福人生的奠基,是優(yōu)秀人才的基礎(chǔ)工程。早期教育主要靠良好的“潛教育”:即生活中教,游戲中學;教在有心,學在無意;玩中有學,學中有玩;對牛彈琴,只管耕耘;環(huán)境濡染,榜樣誘導;積極暗示,注重鼓勵;教育愛,杜絕溺愛;講究愛態(tài),控制情緒;以及培養(yǎng)良好習慣,形成發(fā)展定勢等。陶行知先生說的“生活即教育”用在早期教育上最恰當不過了。
(二)使用方法的誤區(qū)
1、識字卡使用的誤區(qū)。不少父母一開始教孩子識字時,總是借助于彩色圖片,先叫孩子識圖,然后教他識字。也有不少專家認為,嬰幼兒正處在形象思維階段,看圖能引起孩子強烈認字的興趣,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準確的。因為色彩鮮艷的圖畫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看圖不看字,影響識字效果。用白底黑字的卡片來教,剛開始孩子有些不喜歡,但習慣以后效果就會很好。
2、從簡單的入手教,而不是以興趣為主。按照一般人的想象,似乎筆畫越少的字越容易識記,而筆畫越多的字越難識記。這種想法對于嬰幼兒識字來說,就不一定正確了。筆畫多的字寫起來要多費一點時間,但僅就識字而言,一個字筆畫的多少跟識字的難易是毫不相干的兩回事。嬰幼兒識字閱讀完全是靠自身的興趣,因為嬰幼兒的注意力非常的短暫,如果不是自身感受到、體會到的東西,他是無法理解的,因此興趣才是孩子識字乃至早期教育最為關(guān)注的話題。
家長只是把簡單的字拿出來,有些是孩子的無法的理解含義,就不會接受,如果家長把孩子感興趣的事物用詞組的方式寫出來,并讀給孩子,孩子就會很快的理解和接受。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強大動力。濃厚的興趣能引起幼兒主動探索用心觀察。
3、不掌握嬰幼兒成長及學習特點,按小學生的學習的方式傳授知識。很多的家長都會和我說:“我知道早期識字閱讀的重要性,我也教孩子識字和陪他看書讀書了,可是孩子就是不學,怎么辦呀?”
經(jīng)過詢問發(fā)現(xiàn),這些家長只知道對孩子好的就去做,而忽略了嬰幼兒學習和小學生學習特點和方法,他們在培養(yǎng)孩子早期識字閱讀的過程中,機械的讓孩子坐下來,告訴孩子這是“田”,“天”“奶”等等,孩子看了兩眼,轉(zhuǎn)身就跑了,家長抓回來再教,孩子再跑,結(jié)果是家長生氣,孩子覺得好玩,心想:“真好玩,這樣媽媽能追我,”下次再教的時候,孩子看都不看就開始跑。
很多家長陪孩子看書的時候都會碰到這樣的情景:當你抱著孩子翻開一本書的時候,剛翻開第一頁,孩子就搶過來,自己翻,沒等看到什么內(nèi)容,就又翻了,翻不到1分鐘就掙脫家長去玩了,弄得家長素手無策,或者呵斥孩子不要亂翻。時間長了,發(fā)現(xiàn)孩子越來越不愿意看書了。這是因為嬰幼兒的專注力是非常有限的,3歲的孩子的專注力是5分鐘,小一點的孩子能保持2分鐘,就很難得了,所以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掌握一定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才能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
4、沒有將識字和閱讀有效地結(jié)合。有些孩子已經(jīng)認識了近1000字,可是就是不會閱讀,在看書時父母執(zhí)照單個字能讀出來,指著詞組或句子就不會讀了,這是因為在識字的過程中,沒有把單字和詞組、單句結(jié)合起來教,還因為在識字的過程中,沒有把閱讀同時跟進,認為識字多了,自然就能讀了。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qū),孩子在識字時只是記住了單個字,并不理解字的含義,家長也沒有引導孩子認識并理解詞組,因此孩子在閱讀書的時候,就會機械的讀出單字,不會連續(xù)的閱讀。
5、識字方法單一,不會變通。嬰幼兒的成長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在孩子小的時候采用環(huán)境濡染法培養(yǎng)孩子識字閱讀,也許可以取得很有效地成果,但隨著孩子的月齡的增長,孩子的對外界事物的探索欲望越來越大,越來越喜歡在室外玩或玩各種玩具,黑底白字已經(jīng)不能夠吸引他的目光了,家長要不斷的變換方式使孩子保持對識字閱讀的興趣,只用單一不變的方法勢必造成孩子的厭學或不吸收。
6、缺少持之以恒的行為,三天打漁兩天曬網(wǎng),閱讀沒有固定的時間。一個習慣培養(yǎng)最少要不間斷的21天的重復(fù),對嬰幼兒來講才能形成暫時的規(guī)律性的習慣,但是這還沒有形成終身的習慣,所以對嬰幼兒的早期教育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建立在長期、有效的基礎(chǔ)上的,今天想起來和孩子一起讀書,讀一會,明天沒有時間了就放下了,后天外出了又停止了重復(fù),這是對一個習慣的培養(yǎng)最為重要的不利因素。
還有些家長是以自己的作息時間作為陪孩子的時間,中午才做完家務(wù),想起來陪孩子閱讀,可孩子睡覺了,下午想和孩子做識字游戲了,孩子又要去室外玩了;今天是晚上親子閱讀,明天就是上午;沒有形成固定陪孩子的時間,孩子也不會因為你的時間而去完全服從你,時間長了,不會培養(yǎng)出良好的行為習慣的。
三、指導嬰幼兒識字的方法
我早在孕期就有幸接觸到了馮德全教授編著的《0歲方案》,并把這套早期家庭教育方案用到剛出生的孩子身上。在兒子2歲半,性格、行為、喜好都沒有明顯的固定的時期,他的識字和閱讀已經(jīng)凸顯出來,語言的發(fā)展已經(jīng)非常好了。
我總結(jié)出了四個基本的方法:
1、環(huán)境識字法。在孩子出生后不久,我就在家庭中布置起識字的環(huán)境,讓孩子“耳濡目染”。這就是在嬰幼兒生活的地方要讓他能常??吹轿淖?,把識字環(huán)境布置起來,把字貼到相應(yīng)物品上或墻上,讓孩子天天隨著爸爸媽媽看這些字。
作者自從孩子出生后,就把家里的各個用品上貼上相應(yīng)的漢字,如在電視上貼上“電視機”、在并向上貼上“冰箱、在門上貼上“門”、在窗戶上“窗”等等文字,每天抱著孩子指讀給孩子看,并和孩子說引申的含義,比如:教孩子認識冰箱的時候,先指讀“冰箱”的漢字,然后告訴孩子這是冰箱,是銀灰色的;認識“門”的時候,告訴孩子門是紫紅色的,這個門是防盜門等等。我們知道嬰兒生活在一個絢麗多彩的物質(zhì)世界里,孩子耳濡目染,天天視聽,不多久就習慣于認人識物,慢慢地認識和理解了大量的人間事物。如果我們在嬰幼兒生活的地方,也能讓他看到文字,并經(jīng)常隨著大人讀字、摸字,那么他就像認人、認物一樣,也能把文字當成物和人來認識,以后大人說字,孩子會用眼睛去看字或用手去抓字,把字找出來。
2、游覽識字法。我?guī)Ш⒆映鋈ネ鏁r,看到廣告、標語、門牌、路牌、等等上面的文字時,就指一指,讀一讀。在給孩子吃東西或買東西的時候,都要把包裝上面的字指讀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不但會形成識字敏感,還會養(yǎng)成看到文字就能讀出來的良好習慣。
記得他第一次自己看到字主動讀出來,是在他16個月的時候,他的語言發(fā)展很好,說話比較早,12個月能說出1個字,14個月的時候就能說出3~4個字的詞來,有一次我們夫婦帶他出去玩,回家的路上,當爸爸開車走在一座立交橋上的時候,他突然指著窗外說“2008奧運會”,我們都比較吃驚,隨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在前方橋的上面有個大牌子,上面很醒目的寫著“2008奧運會,北京歡迎你!”的宣傳標語。那段時間無論電視還是廣播都在宣傳奧運會,我就把“2008奧運會”幾個字寫了出來,貼到了墻上,那時候他還說不出這么多字來,隨意的和他說了幾次,沒想到=當孩子在不同的地方見到相同的字的時候,就主動的閱讀出來了,由此可見平時對孩子的識字敏感性的培養(yǎng)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方法還有一個很好的作用,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記憶能力。每次外出游玩或坐車的途中,給孩子指認戶外的漢子,尤其是每條街的街牌名稱,多次都的路,基本我兒子都能認得了,以至于達到孩子認路的習慣,到了那條街有時不用看街牌就是到名稱,去奶奶家該向哪個方向走等等,孩子都能基本掌握。
3、親身體會識字法。“親身體會識字法”就是在孩子的實際生活中,玩過的東西,喜歡的東西,看過印象深刻的東西。同時將文字和這些生活體驗結(jié)合起來,使孩子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體會到文字、學到文字。
比如:某一次帶孩子去兒童樂園玩釣魚撈魚,孩子自己拿著兒童用的魚竿或網(wǎng)子在一個大的水槽子里去釣或撈塑料材質(zhì)的魚,但是孩子玩得非常興奮,以至于玩了三小時也沒有玩夠,回到家,我就把“釣魚”和“撈魚”兩個詞組寫出來貼到了他的小床上,并和孩子一起回憶當時玩的過程,當天晚上孩子睡得很早,大概睡了四小時左右的時候,突然自己坐起來找到那兩個詞大喊“媽媽,這就是釣魚,這就是撈魚,就在這”。這兩個詞從我貼到墻上后,就教了他一邊,他就睡覺了,就這一次就能讓孩子印象這樣的深刻,完全是孩子的內(nèi)在興趣和興奮點處使孩子非??斓恼J識了字。
每天睡覺的時候除了看書外,還要和孩子一起回憶這一天都做了什么,第二天和孩子一起把昨天玩的路線畫出來,并把路上看到的牌子寫出來,再次的讓孩子回憶指認,這樣既起到復(fù)習的作用,同時加深了孩子的記憶能力。
4、游戲識字法?!盎顒佑螒蚍ā本褪菍⒆R字活動以和孩子做游戲的方式進行,使孩子在輕松、快樂的游戲中不知不覺地認識文字,這就是“活動游戲法”。
這種方法主要適合于2~3歲半的孩子。2歲左右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不像1歲左右時任大人“擺弄”,對單調(diào)的教育活動不感興趣,你要教他,他就跑。因此,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識字教育,必須多用游戲的方法。要將識字教學融入游戲中,這樣孩子才有新鮮感,才對識字感興趣,從而不知不覺地認識漢字,這就是“活動游戲法”的基本原理。
其實游戲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大人稍作一些思維或變化,就是一個孩子感興趣的游戲。
(1)捉迷藏:即把字卡藏到容易找的地方讓孩子找。找到了,讀一讀,表揚一番。也可讓孩子去藏字,媽媽找字,讀字。
(2)玩玩具:跟孩子玩什么玩具,就在玩具上寫上相應(yīng)的字,讓孩子認讀。
(3)做動作:邊教字邊做動作;教“跳”字做一個青蛙跳的動作……等等。凡是動詞都可以做相應(yīng)的動作,加深印象。
(4)裝表情:教育些帶感情色彩的動詞和形容詞 要有臉部表情。如教“笑”字,要帶動孩子哈哈大笑,教“哭”字要和孩子一起裝作哭的樣子;動作、表情的適當夸張,可加深孩子識記。
(5)釣魚識字:把字卡當作魚撤在地上,讓孩子去“釣”,釣來一個字卡教一個字,此法可把孩子認過的字當作魚讓孩子釣。成人讀一個字,孩子必須釣到那個字,讀出那個字才算釣到了“魚”。也可以幾個孩子比賽看誰換釣到“魚”。這方法用來復(fù)習鞏固效果好。
(6)表演識字:讓孩子表演他最喜歡做的游戲,如孩子喜歡當小大夫,就讓他坐到寫有醫(yī)生的位置上,對病人問這問那,用一聽筒在聽,開藥方,打針……這時候教育他識讀,“醫(yī)”“藥”“病”“針”等,就不會太難。
(7)吃東西識字:孩子在吃東西時,往往是最高興的,這時教他識讀字,興趣也會高些。如削菠蘿時教“菠”“蘿”,切西瓜時教“西”“瓜”,吃棒冰或糖果時教包糖紙上的那些字。
(8)講故事識字:給孩子講故事,邊講邊把故事中主要人物,關(guān)鍵情節(jié)在黑板上寫下來認一認,講完故事后讀一讀,讓孩子復(fù)述時再認一認。這樣既不影響講故事、故事,認了字又可使孩子把故事情節(jié)記得更牢。
(9)游動物園識字:把許多字卡圍成一圈當作動物園的圍墻,“圍墻”里面放許多寫有各種動物名字的字卡。說有許多小朋友要上動物園去玩,開哪個門進去呢?看門人說走“××”門進去安全,如果開錯門,老虎會逃出來咬人的,這時候要孩子去“××”門,開對了才能進動物園,開錯了重開。進了“動物園”讓孩子撿一個個的字卡來問:“媽媽,這是什么呀?”媽媽說:“唷 ,好大的大老虎的‘虎’字…”如果場 地大,還可在動物園內(nèi)再分隔成幾個“猴”、“虎山”、“雞禽館”、“熊貓館”之類的小圈圈,可以把各種飛禽走獸的名詞都教孩子認讀。此法復(fù)習舊字,認新字,效果都很好。
(10)踩字過河識字:地上畫兩條平行直線當作是一條河,河中間放若干個字卡當作“橋”,孩子要從“橋”上“過”河去,先要讀出一個字才能上前踩中跨到前面的這個字上,讀錯了重教重讀。過了“河”還要從“橋”上返回來,再一個字一個字讀過來復(fù)習一遍,能做到一字不錯返回來的要大大表揚。
5、閱讀識字法?!伴喿x識字法”就是通過和孩子一起直接閱讀有趣的兒童讀物來教他識字,使孩子識字和閱讀同步發(fā)展。
我兒子近2歲的時候,已經(jīng)非常喜歡看書了,每天都要有固定的時間和我一起看書,在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的過程中,他不知不覺地又學會了很多字,有些字連我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時候認識的,我只是在給他閱讀的過程中用手指點著每個字,用非常富有感情的聲音給他閱讀。
閱讀識字法的運用一定要選擇孩子喜歡的書,圖畫大和漢字都要大一些的,讓孩子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字,這樣在家長閱讀的過程中,孩子連順帶猜就認識了很多的漢字。
四、指導幼兒閱讀興趣方法
1、環(huán)境熏陶法。經(jīng)常帶孩子去圖書館或書店,看看那些正在閱讀的人們,讓孩子感受讀書會讓人這樣癡迷,每周或每月帶孩子購買新的書籍,孩子小的時候可以由父母選擇書籍,大一些的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來閱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懸念提問法。家長在給孩子讀書中經(jīng)常地制造懸念、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力集中,比如:小貓種魚,家長在講的過程中先制造懸念,“咦,魚能種在地里嗎?魚能結(jié)出魚來嗎?孩子就會很有興趣的去聽故事,因為他們想知道答案,這就帶動了孩子讀書的興趣。
3、定時讀書法。要找到孩子相對安靜的時間作為孩子讀書的固定時間,讓孩子養(yǎng)成習慣這個時間就是讀書看書的時間,時間長了,到了這個時間孩子就會知道該讀書了。我的做法,每天都會在孩子早起、午睡或晚上睡覺時告訴孩子我們該讀書了,并一起和孩子讀書,讓孩子挑選他喜歡的書,哪怕是一張報紙,也和孩子一起閱讀,這個時間對他來說已經(jīng)習慣了,時間到了,他很自然的說:媽媽,我們現(xiàn)在要看書了。
4、角色扮演法。家長與孩子以口頭扮演或動作扮演等形式,擔任閱讀材料中某一角色的方法。如:說某一角色的語言,做某一角色的動作等。這樣可大大增強幼兒對閱讀活動的興趣,提高幼兒的語言、動作的表達能力,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有利于家長與孩子之間建立民主、平等的關(guān)系。
5、潛移默化法。社會學大師費孝通說:“孩子懂道理,經(jīng)常不見得是聽會的,而是看會的,”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家長的一切都會被孩子有意無意地模仿,家長總是經(jīng)??磿⒆泳蜁X得書里一定會有很有意思很好玩的東西,孩子就也想看,這時家長帶孩子找書里有趣的知識看,會很好地激發(fā)孩子的讀書的興致。我從懷孕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到了《0歲方案》這套早教書籍,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越來越喜歡家庭教育這個行業(yè),并去研究和學習早期家庭教育,去年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了家庭教育的課程,在我?guī)Ш⒆拥倪^程中,我覺得我的兒子也在我的這種潛移默化的學習看書中激發(fā)了他對識字讀書的興趣。去年年末,我去海拉爾參加家庭教育講師的培訓,回來后經(jīng)常地在電腦前聽課聽講座,他問我在做什么,我說在聽課,在學習,他又問我:為什么學習,我回答: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讀書才能提高自己,才能做成你想做的事情,他爬到我的身上,帶上耳麥說:媽媽,我也要學習,我也要聽課,我想孩子雖然不能真正的理解學習的含義,但是在他的頭腦中會有一個想要成功就得不斷學習的概念。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無論是讀書,學習、做人的方式、良好性格,孩子都會受到家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6、賞識夸獎法。當孩子已經(jīng)有了一點點讀書興趣的時候,我們家長一定要多鼓勵孩子,對孩子的具體表現(xiàn)要夸獎和賞識,孩子會在你的賞識中不斷地進步,會對讀書越來越有興趣。
孩子在幼兒園回來高興的和家長說:“今天在幼兒園老師夸獎我讀出《靜夜思》了,媽媽我也給你讀一下吧”,當孩子讀的過程中少讀了一個字或者讀錯了一個字時:
錯誤的做法
媽媽(嘲笑的表情):“就你這水平,你們老師還表揚你,是不是他也是文盲呀”;或“都讀錯了,別讀了,先認明白字,再讀吧”;這樣大大的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孩子下次不敢也不愿意在你的面前閱讀了。
正確的做法
媽媽(欣賞的表情):“是嗎?我的寶貝這么優(yōu)秀呀,快讓媽媽也欣賞一下吧。”當孩子讀錯的時候,媽媽并沒有當時指出,而是在孩子讀完詩后說:“寶貝,你讀的的確很好,也能讀出這首詩作者的情感,不但老師表揚你,媽媽也要表揚你呢?!?!說完把孩子拉到懷里,在小臉蛋上親了一口,并和孩子緊緊的擁抱了一會,隨后媽媽接著說:“剛才在寶貝讀詩的時候,好像有個字讀錯的不正確,也許是媽媽沒有聽清楚,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孩子高高興興的把書翻開,又確認了一下錯誤的字。這位媽媽的做法不但積極的促進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讓孩子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錯誤改正過來,值得學習!
7、提吊胃口法。在嬰幼兒時期,尤其是小一點的孩子對書不感興趣,家長可以自己看書并自言自語,真好玩,真有趣,不時的發(fā)出笑聲,孩子就會跑出來看,這時家長可以說你去玩吧,媽媽看書呢,1.5~3歲的孩子處于反抗期,你越是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是去做,這樣就調(diào)動了孩子的胃口。遇到孩子感興趣的故事,你有時也要賣點“關(guān)子”:“現(xiàn)在睡覺,明天再讀。”這時孩子如果急于知道故事的下文,他就會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家長??傊徽撃姆N方法,家長都要考慮孩子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對不愛識字讀書的嬰幼兒,不要操之過急,更不能施加壓力,家長要有耐心,可變換引導的方法,經(jīng)長時間的引導和熏陶,相信每個孩子都會產(chǎn)生識字讀書的興趣,養(yǎng)成一個終生受益的良好閱讀的習慣。
相鄰博客
- 09 31號成果:孩子厭食家庭教育成因(陳應(yīng)?。?/a> [2009-10-05 09:36:00]
- 09 32號成果:孩子貪食不良習慣家庭教育成因(徐佳英) [2009-10-05 09:38:00]
- 09 34號成果:1歲孩子不開口說話的家庭教育成因(魏菊琴) [2009-10-05 09:43:00]
- 09 35號成果:幼兒行為問題家庭成因(王愛香) [2009-10-05 09:4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