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ul id="q2cmq"></ul>
  • <rt id="q2cmq"><acronym id="q2cmq"></acronym></rt>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 <delect id="q2cmq"></delect>
  • <strike id="q2cmq"><source id="q2cmq"></source></strike>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tr id="q2cmq"></tr><menu id="q2cmq"></menu>
    登錄    注冊
      
    正文

    09 37號成果:孩子不干家務的家庭教育成因(周玉萍)

    (2009-10-05 09:54:00)   [編輯]

    孩子不干家務的家庭教育成因
    文/周玉萍(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首期家庭教育EMBA課程班學員)

        一、背景提示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現(xiàn)在一些家長總是寵著、慣著孩子,什么活兒也不讓做,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成了名副其實的“公子哥”“嬌小姐”。
        在小學校的門前,經(jīng)常會看到一群家長在門外等候,看到孩子走出來,有些家長首先接過的是孩子肩上的書包,然后背到自己身上。                               在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吹胶⒆佣己艽罅?,家長還要一勺一勺喂孩子吃飯,幫孩子穿衣,替孩子系鞋帶,洗臉水倒好,牙膏擠好,甚至襪子、內衣內褲都是家長給洗。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太多太多了,已經(jīng)分不清究竟是孩子的事情,還是大人的事情。
        在一次參與(生存技能)冬令營中發(fā)現(xiàn):相當多的孩子平時缺乏家務勞動。表現(xiàn)為:不會疊被子,晚上和衣而睡,而不用被子;不會掛紋帳,睡覺時任由蚊子叮咬;不會洗衣服,連續(xù)幾天不洗衣服;不會做小家務,缺乏自理能力;整天以淚洗臉等。
        我們也經(jīng)常會聽到一些家長說:“孩子,你只要把書念好就行了,其他的事你都不必管。”“去去去,寫作業(yè)去,這事不用你做!”父母過多的愛心與善意,阻止了孩子做家務的熱情,影響了他們的獨立性、責任感及克服困難的能力。
        我記得“愛勞動”是小學校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五愛”的教育內容之一,而且在小學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規(guī)范之一也是愛勞動,可見,孩子對勞動的態(tài)度,對勞動人民的態(tài)度是品質形成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而這種教育不能光靠理論的說教,更多的是孩子通過自身對勞動的體驗而產(chǎn)生的,如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勞動鍛煉,就不會懂得勞動果實的意義。
        二、案例
        從2004年6月開始,美麗冰城哈爾濱的一個早市上,又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一對高鼻梁、藍眼睛、講著一口地道中國話的俄羅斯父子在吆喝著賣餡餅。不要以為他們做這種小本生意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實際上,身為父親的俄羅斯僑民沙克金是哈爾濱一家汽車修配廠老板,擁有幾百萬資產(chǎn)。那么,他為什么還要和兒子一起,起早貪黑地掙這點“小錢”呢?原來這是生活在中國的外國父親在對兒子實施一種獨特的教育理念。
        沙克金是生活在中國的俄羅斯僑民,盡管當年的他和許多中國家庭一樣,生活過得并不富足,當他還是對兒子提出的各種要求盡量給予滿足,在家里也從來不要求孩子做家務,他覺得這是對兒子愛的一種表現(xiàn)。所以,導致兒子從小養(yǎng)成自私、不懂關愛他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隨著孩子年齡漸漸長大,問題也越來越多,但沙克金想,樹大自然直,孩子嘛,長大了也許就會懂事了。
        然而,事情并非沙克金想的那么簡單。在兒子8歲時,沙克金抱著回國尋根的愿望,帶著妻室踏上了俄羅斯的土地。剛到俄羅斯,兒子對什么都好奇,每天都快快樂樂的。但新鮮勁兒一過,孩子就覺得日子不如意,因為俄羅斯的孩子每天放學后都要幫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自然沒有時間玩耍,所以在這個國度里沒有人陪他玩,使得他整日情緒低落。而沙克金看到自己闊別多年的國家,看到自己的鄰居、朋友的孩子都那樣勤勞、熱情、彬彬有禮、他決定,今后不能再嬌慣和溺愛孩子了,必須想給小樹剪枝一樣,修剪掉他的缺點和毛病,讓他健康成長。否則,慣子如殺子啊!
        回到哈爾濱后,沙克金規(guī)定兒子每天都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兒子13歲的暑假,還把兒子送到自己的汽車修配廠打暑期工,并吩咐廠里的師傅不許對他進行優(yōu)待。在兒子再大一點,和兒子一起到大街上賣餡餅,于是出現(xiàn)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如今,在沙克金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已經(jīng)完全摒棄了依賴父母的不良習性,他打算,等賺到一定數(shù)量的錢后,開一家專營俄羅斯風味餡餅的店鋪,將來開連鎖店,把俄羅斯風味餡餅賣到哈爾濱以外的地方去。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父母的意識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多么重大的影響。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從小訓練孩子做家務這樣的“小事”,它對孩子的成長乃至一生息息相關。
        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些社會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qū)456名少年兒童做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美國小學生每日勞動的時間為1.2小時,中國小學生每日勞動的時間為0.2小時。而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后的失業(yè)率為1:15,犯罪率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因此,做家務不僅僅是簡單地讓孩子幫忙分擔一點勞動,更是為了他今后的幸福生活。
        三、孩子做家務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孩子從小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就會在不斷地實踐中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應該承擔一份家務勞動。漸漸地就對家庭產(chǎn)生一種責任。這種家庭責任感也是以后社會責任感的基礎。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好品德。勞動,是創(chuàng)造和獲取物質財富的根本途徑;勞動,是謀生的基本手段。孩子缺少了對勞動的親自體驗,就很難了解父母的艱辛,也不會了解物質財富是需要人去創(chuàng)造、去付出才能獲得的。孩子就不會珍惜勞動成果。
        (三)有利于鍛煉孩子的意志和毅力。孩子在家務勞動中,就會親身體會到勞動是需要付出體力的,如果能夠在自己有限的能力之內堅持做完,收獲了成功的同時,也鍛煉了意志和毅力。
        (四)有利于孩子養(yǎng)成勤勞的品質。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方向是什么?是能力。如果我們是愛勞動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會受到別人的歡迎,反之,就不會博得別人的好感。孩子從小參加家務勞動,會養(yǎng)成勤勞的品質。
        (五)有利于孩子掌握勞動的技能。大家都深知熟能生巧的道理,大家也知道掌握一項技能是需要時間的,孩子亦然。孩子掌握了一項勞動技能,也是掌握了生存的能力。
        (六)有利于增強孩子的智力。孩子學做家務,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家庭是個小社會,家庭生活的內容涉及到各種知識。許多孩子的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大多是在家務勞動的實踐操作中受到啟發(fā)而產(chǎn)生的。多做家務,肯定有利孩子的智力開發(fā)。
        (七)有利于增強孩子的體質。孩子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做一點家務,正是一種積極的休息,不但可以通過改變活動形式來調節(jié)大腦機能,而且有利增強體質促進健康。
        (八)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家務勞動,也需要與外界交往。如采購、鄰居往來、公益事務等。讓孩子去做這些事,孩子會逐步學會怎樣與他人打交道,提高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孩子今后獨立生活不可缺少的能力。
        (九)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情操。美,來自生活,來自勞動。審美情操,來自生活實踐的體驗。房間居室不經(jīng)常打掃布置,就不會有居室環(huán)境的美;待人接物不妥當,就感受不到與人交往的行為美;懶惰笨拙,就無法體會到勞動創(chuàng)造的成果美。孩子的審美情操,就是從家務勞動,從經(jīng)常的具體的洗滌、打掃、整理、布置、幫助他人、關心他人等實實在在的勞動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高尚的情操,非一日之功,不會一蹴而就;要靠長期的熏陶和培養(yǎng)。
        (十)有利于調節(jié)家庭氣氛,和諧家庭關系。孩子分擔家務之后,親身體驗到家務勞動的繁雜,才會體會到父母終日辛苦操勞的不易,才會真正感受和珍視父母平日盡量不讓孩子做家務的良苦愛心。同時,父母和孩子共同做家務,也會給家庭帶來一種融洽、和諧、歡樂的氣氛
        (十一)可以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研究表明:當人在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時,腦子里氧氣最充分。成人一次注意力只能集中50分鐘,因此不能讓大腦連續(xù)學習幾個小時,這樣效率就會降低,還會造成神經(jīng)衰弱。而人在勞動和運動時,思維部分是休息的。應該是學習45分鐘,勞動或鍛煉15分鐘,每天累計勞動或運動量至少一小時,這樣會使學習更有效率。
        (十二)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直接作用于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孩子的數(shù)學和物理的學習能力和語言邏輯能力。
        (十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一個人的家務勞動能力強,生活技能也高,獨立生活能力就強,從而對生活充滿自信心,能獨立面對各種困難,許多青年人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識和能力,所處環(huán)境稍有變化,就很難適應,究其原因,其中主要是從小缺乏家務勞動鍛煉。
        四、孩子不干家務活的家庭教育成因
        (一)家庭勞動啟蒙教育的不足,使孩子錯過了勞動教育的最好時機。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事,兩三歲的幼兒看到家長做什么,也躍躍欲試想動手去做,可是家長或是給孩子玩具玩,或是讓孩子到一邊去,不讓孩子插手做。認為孩子做家務、勞動是長大以后的事。
        (二)家長的錯誤思想:怕孩子累壞,影響發(fā)育,不長個。
        (三)父母對勞動的看法影響了孩子的勞動興趣。在一些家庭中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母親終日勞碌,大事小事全包,父親卻當起“甩手掌柜”,對于母親的過分挑剔和過于干凈,父親表現(xiàn)出不解,甚至有些反感。“婆婆媽媽”“沒有任何成就感的小事”就成了對母親的評價。父母對家務勞動看法的不統(tǒng)一,也會影響孩子對勞動的興趣。
        (四)家長的過分挑剔、追求完美。孩子對勞動產(chǎn)生興趣,先是從觀察家長的家務勞動開始。而由于孩子感覺統(tǒng)合能力不足,孩子的手腦不能協(xié)調一致,行動也比較笨拙,對勞動的興趣促使孩子邊玩邊做。這時候,孩子的參與往往會把事情弄得更糟。例如:擦地會弄一地水,越擦越臟;擇菜會把食用的部分扔掉;疊被子、疊衣服、洗碗都會弄得一團糟。有些家長就會責怪孩子,還會當著孩子的面再做一遍。
        (五)家長受封建主義思想侵擾,認為男尊女卑,家務活不是男孩子做的事情。
        (六)家長過多的愛,扼殺了孩子勞動意識。例如,孩子想擦玻璃時,父母總是會說“別擦了,小心摔著”;孩子想拖地時,父母又說“只要你讀好書,其他什么都不要做”……就這樣,在善意的拒絕中,孩子習慣成自然,最后不做家務成了理所當然。
        (七)家長本身就懶惰,孩子沒有榜樣。一個孩子說:我們家現(xiàn)在越來越依賴鐘點工阿姨了,鐘點工星期天休息,我們家就一團糟,衣服沒人洗,臟碗在水池里越積越多,一天兩頓速凍水餃。爸爸媽媽常為誰擦了地板誰沒擦,誰整理了房間誰沒整理而互相抱怨,他們都覺得家務是負擔。我一個小孩子,怎么提得起興趣?
        (八)隔代教育的溺愛,孩子得不到動手鍛煉的機會。對孩子的愛,尤其在雙方老人身上表現(xiàn)得更嚴重。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摔了,更不會忍心讓孩子做一點兒家務。
        (九)孩子作業(yè)多,成了不做家務的代名詞。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有些孩子作業(yè)要寫到很晚,家長為了讓孩子休息好,就不讓孩子做家務。
        (十)上各種補習班占用了孩子很多課余時間。不少家長表示孩子沒有做家務是因為可以利用的時間太少。一位母親就說:“我的孩子平常上課,早上6點就要起床,晚上11點才寫完作業(yè)。周末要上補習班,補習英語和數(shù)學?;氐郊矣袝r間還要練琴,要為考級做準備。有時候周末看到他睡得那么香,都不忍心叫醒他,怎么可能還讓他做家務呢。現(xiàn)在的孩子相當一部分都是這樣,學特長、上補習班,如果不讓他上好像會比同齡的孩子落后一步?!?br />    (十一)素質教育變成特長教育。在社會和學校強調抓素質教育的時候,有很多家長的觀念走入誤區(qū),認為素質教育就是特長教育。所以,孩子除了完成學校的學習,還要奔赴于不同的特長班,疏忽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十二)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態(tài)度:逼迫。孩子小時會有對勞動產(chǎn)生興趣的過程,如果家長抓住這個時機,對孩子進行正確、耐心的引導和幫助,孩子很容易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只是有更多的家長卻錯過了這個時機。等到家長有了這個意識,孩子都已經(jīng)養(yǎng)成懶惰、不愛動手的習慣。有些家長就開始強迫孩子去做家務,不做不行。尤其是青春期期間的孩子,越要他去做,孩子越不去做,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影響親子感情。
        上五年級的小飛最喜歡住在爺爺奶奶家,他說:“住在奶奶家,奶奶對我可好了,不會早早叫我起床,不會讓我干這干那。”原來,在自己家的時候,小飛的媽媽每天早上6點40分就會把小飛叫醒,疊被子、整理房間等是小飛每天必須自己做的事情。而在奶奶家,奶奶會把洗臉水調到合適的溫度,牙膏擠好,毛巾放好,一切準備就緒才叫醒小飛,小飛也不必疊被子,打掃房間,全部由奶奶一手包辦。奶奶的理由是:“孩子還小,上學太辛苦,讓他多睡一會兒”。
        五、指導策略
        (一)學前孩子家務勞動教育策略。
        1、學前孩子可以做的家務。給花澆水、松土、施肥、拔草、種植、扣紐扣、系鞋帶、拉拉鏈、給娃娃喂飯、替大人拿東西或遞東西、整理衣物、整理碟片、整理玩具。
        2、如何保護和調動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孩子在兩三歲時喜歡模仿大人做事情,看到大人做什么都想去嘗試,跟著大人做。這是孩子正常的對勞動產(chǎn)生興趣的時期,大人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興趣與好奇心,允許孩子參與進來,并且要演示給孩子,手把手地去教孩子如何做。
        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做家務,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以做游戲的方式一起做家務。
        孩子各方面的發(fā)育沒有完成,手、腦、肢體運動不是很協(xié)調,也許越幫大人越惹來更多的麻煩,大人要有充足的耐心和愛心,接納孩子犯錯,因為只有在不斷地鍛煉中,孩子才能提高做家務的技巧,越來越熟練。
        (二)小學階段家務勞動教育的策略。
        1、小學階段孩子可以做的家務。小學低年級(一至三年級)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們做以下的家務:清晨整理自己的床,給地毯吸塵,從郵箱中拿回郵件或報紙,給寵物的食盤盛上食物,喂金魚,擦拭踢腳板和飯桌,擦拭窗臺和窗沿,撿起院子里的樹葉,整理書包,保持臥室整潔。   
        小學高年級(四至五年級)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們做以下的家務:裝好帶到學校的午餐,擦拭家具,吸塵,飯前擺設飯桌,飯后收拾飯桌,把盤子放入洗碟機,烘干盤子,疊好洗干凈的衣物,把衣物分類收好,掃地,拖地,把垃圾帶到戶外。
        2、如何引導和調動孩子做家務的興趣。如果家長從小就注意引導孩子參與到做家務的行列中,孩子會把力所能及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的來做,并且在這種動手能力的不斷提高下,孩子會從中感受到做家務的樂趣,這種教育無疑會在以后的家務勞動教育中是有益有效的。
        但是,如果家長錯過了對孩子早期教育的時機,或者,孩子在家長長期的關照與愛護下缺少了對勞動的能力與興趣,家長該如何去引導孩子做家務,培養(yǎng)孩子自理與動手能力呢?這時候,更需要家長的耐心和引導方法。
        不要對孩子要求得太多太細。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努力勞動的價值,并且我們是希望他們能獲得成就感,而不是挫折和失敗。你對孩子完成的工作的評價和反應,會影響孩子對待家務勞動的態(tài)度。時常對他們完成的家務活兒給予贊賞,讓孩子從小就明白,操持一個家,這些勞動是必不可少的。
        (三)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務勞動分工計劃。對于年齡略小的孩子,家長可以依據(jù)孩子主動參與勞動的興趣而適時鼓勵,加以引導;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家長也可以根據(jù)孩子的主動性加以引導和鼓勵;但對于一些懶惰不愛勞動的孩子,家長可以和孩子事先做一次關于做家務方面的交流,共同制定一份家務計劃,和孩子們共同按計劃實施。
        (四)有償勞動或無償勞動的效果?,F(xiàn)在國內很多的家長學習國外的有償勞動的教育方法,有的起到了作用,有的沒有起到作用,反而孩子以賺得零用錢為目的進行家務勞動,讓一些家長哭笑不得。那么,究竟是有償勞動好,還是無償勞動好呢?
        首先,我們的家長要在了解自己的孩子基礎上,考慮家庭的環(huán)境背景,再來決定是否進行有償勞動。例如,如果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孩子平時不缺零用錢,如果家長再以此方法來培養(yǎng)孩子勞動的積極性,是起不到效果的。又例如,對于四五歲以上的孩子,根據(jù)家庭條件,家長適當給孩子零用錢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如果家長不考慮孩子的物質需求,只要求孩子靠勞動得零用錢,這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理財能力有時也起不到效果。我們更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在了解孩子特點的基礎上去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達到了效果,那就是最好的。
        其次,如果家長在使用了一定的方法教育孩子后,發(fā)現(xiàn)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那么家長要立即終止使用,換一種孩子愿意接受并且不是過分的方式。
        再者,如果孩子很容易接受家長的勞動安排,在孩子做完一件工作,最好的報酬就是給他一個微笑,摟抱他一下或者說一聲“謝謝”。在孩子能聽到的范圍之內告訴別人你多么自豪,也是一種很好的報酬方式。
        第四,對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應該拿錢來獎勵孩子。
        第五,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適合使用有償勞動,對于學前和中學以上的孩子就不適合了。因為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是熱愛勞動和生活能力,以及責任感,即使小學階段的孩子,家長使用了有償勞動方法,但是到了小學高年級以后,家長要使有償慢慢轉變?yōu)闊o償。
        六、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做家務
        (一)及早開始。小孩子幾乎從一學會走路,就會產(chǎn)生“幫助媽媽”的強烈欲望,一個2歲的孩子能夠替大人去拿和傳送東西,甚至能夠整理已洗好的衣服。所以孩子從5歲開始,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參與家務勞動,因為孩子在四五歲時最喜歡幫家長干活,如果9歲以后再培養(yǎng)就容易產(chǎn)生懶惰情緒了。
        培養(yǎng)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年齡是四五歲。這時,他們有充分的好奇心,也有充裕的時間陪家長做家務。
        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家庭成員應有互相照顧的好傳統(tǒng)。同時,孩子干家務活,需要父母手把手教,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切忌流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孩子都是敏感的,即使很小的孩子也能夠感覺到他的幫忙你是否真的需要,一旦他發(fā)現(xiàn)所做的事情總是遭到否定,就會對此事不感興趣了。
      要想讓孩子對家務保持持久的興趣,可以把大目標拆分成若干個小目標,讓孩子不斷體會“我能行,我做好了”的自豪感;另外,和孩子一起做家務,適時夸獎他,讓枯燥的勞動變成愉快的親子時光,并要經(jīng)常在親友面前表揚孩子的進步,夸獎得越具體越好。
        (二)態(tài)度要端正。父母本身對做家務的態(tài)度要端正,勿讓孩子從父母的言行、舉止察覺出做家務是件令人討厭的事情。此外,夫妻倆對家務的分工要妥善安排,免得孩子產(chǎn)生“做家務是女孩的事情”的錯誤觀念,應讓孩子有正確認識,“家”是屬于每個人的,所以屋里的每一件事,大家都有義務去做。
        (三)要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給孩子的家務一定不能超出其能力范圍,應該是孩子能做到的,而且是安全的。有一些家務雖然孩子能做,但如果有危險性就不應該讓孩子做,而應該等到孩子有足夠的能力的時候才能讓他參與。第一件指派他們要做的工作,最好是能使他們做得令人滿意的工作,別急急忙忙地要孩子做他力所不及的事。給孩子的新任務要有挑戰(zhàn)性,但也必須能為他帶來成就感,如果新任務令他做得沮喪泄氣,他以后也許便不會再嘗試了。
        (四)循序漸進。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安排不同的勞動任務,讓孩子形成熱愛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的好習慣。從4歲開始,家長可訓練幼兒做以下家務:收拾碗筷、清掃地面、整理衣物、開關電視電燈等、清洗浴盆。父母不妨讓孩子從個人份內工作開始學習,其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學習將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把臟衣服放進籃子里;讓孩子慢慢習慣其實做家務也是自己份內的工作。還可以鼓勵孩子參加各種助民活動、公益活動,如替人打掃衛(wèi)生或送報紙,能幫他們學會按不同人的不同標準工作,訓練他們自立和培養(yǎng)責任感。
        (五)家長要有耐心。在開始訓練孩子做家務時,家長必須有耐心,多容忍、少責備不要催促孩子,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雖然大多數(shù)事情大人都比兒童做得好。你要抑制住你自己來做或“把它再做一次”的行動,因為這樣只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六)家長的鼓勵、贊美不可少。論孩子做得如何,別忘了給予他贊美和鼓勵,讓孩子知道,他做的每件“小事”你都看到了,因為年紀小,能力、耐力都有限,自然不如大人做得純熟。但是沒有關系,熟能生巧,媽媽知道你很努力了。
        (七)張馳有度。孩子做太多的工作,會妨礙他學習、身體生長發(fā)育和其他社交活動。學習怎樣做家務是重要的,但重要的是從小培養(yǎng)良好的工作習慣和尊重勞動、自強自立的世界觀。所以,讓孩子做事,一定要適度,太少了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和效果,太多了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家長應根據(jù)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實際情況決定訓練量。
        (八)孩子做家務離不開家長的正確引導。孩子在做家務的時候,父母應該加以適當?shù)闹笇?。尤其是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父母應和孩子一起動手做家務,通過實踐,教孩子方法和其中蘊藏的一些知識和道理。例如孩子參與洗米、煮飯,從打開米缸舀米,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并告訴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時,也可以告訴孩子,這水除洗米外,還可以留著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讓孩子除了參與家務外,還能教育孩子節(jié)約概念。
        (九)讓孩子干活,口氣很重要。讓孩子干活時,要用商量或求助的口氣,合理“利用”孩子的同情心,適當滿足孩子的虛榮心。不可生硬地指派孩子干活,否則可能讓孩子心生抵觸。
        (十)夫妻要同心。母親教孩子干家務的時候,父親不能幫孩子代勞,反之亦然。
        事例說明:一天,周女士讓多多把客廳的地板拖一遍。多多正在看動畫片,隨口就沖著爸爸吆喝:“爸,快來拖地!”多多的爸爸疼惜女兒,當即拎著拖把前來救陣。多多看著爸爸勞動,心安理得。周女士告訴丈夫,這樣做不是疼女兒,而是害女兒。她和丈夫約定,以后誰也不能任憑女兒“使喚”,孩子做家務的時候,父母都要找點事做,不能閑著,以免孩子心理不平衡。之后,多多再央爸爸干活的時候,周女士的愛人便裝聾作啞。多多使喚不動爸爸,只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十一)多給精神獎勵,少拿物質刺激。要讓孩子明白勞動是人的美德,而不是索取報酬的手段。
        (十二)從興趣入手,鼓勵孩子去做感興趣的家務。
        (十三)因勢利導。例如,有位孩子媽媽,在假期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動手做簡單的飯菜,等孩子有了成就感之后,再告訴她:“廚房是你自己用過的,要負責收拾干凈。吃完飯后,媽媽會把碗筷也洗干凈,你也應該這樣做?!本枚弥?,孩子眼里有活了,地臟了會掃掃,吃完飯會把碗筷收拾干凈再回到自己的房間。
        (十四)不要讓老人溺愛孩子。父母想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觀念,如果有老人“庇護”,孩子是教不好的。孩子父母要和老人達成一致的意見,讓老人意識到勞動對孩子的重要性,然后在孩子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不要參與其中。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語重心長的告誡父母們:“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要讓孩子知道,面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勞動是最關心、最忠誠的保姆,同時也是最細心、最嚴格的保姆?!彼?,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是每個家長應該重視的問題。

    0
    寫得好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習培訓

    最近訪客

    2005~2025 家庭教育網(wǎng)·家庭教育顧問·家庭教育指導師 Copyright by ajm-engineering.com

    本網(wǎng)投訴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機版
    滬ICP備13036094號 家庭教育網(wǎng)

    推薦博客↑返回頂部x

    【真情傳遞】石宣家庭教育書院

    【父母手記】不發(fā)脾氣日

    【家教誤區(qū)】教子感悟

    【】讀書沙龍的人文關懷

    【家教論壇】《每日分享》105(2019年6月)

    【】父親節(jié)

    【】寫給女兒的信

    【】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