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瑩(香港) 著
第八章 消除家長的壓力
一、在家庭中的共同信念和
共同價值
(一)婚姻關系
“共同信念”是兩人之間一致認同的信念,即是對“什么事情應該是怎樣的”有相
同的看法?!肮餐瑑r值”是兩人各自追求的價值,但都是對方所認同和追求的,例如去吃一頓日本菜,丈夫追求的是美食或飽肚,太太追求的是兩人在一起的溫馨;又例如一同去泰國旅行,丈夫追求的是舒緩壓力、休息輕松,太太追求的是購物和吃喝。雖然價值不同,但是對方可以接受和支持,兩人因而可以一同享受那次經驗。
沒有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guī)條(簡稱BVR)是一樣的,所以當兩個人結婚時,他倆也是把自己的BVR與對方的重疊,就像圖1一般:
如果重疊而產生的共同信念、共同價值不足夠,他們是不會進入教堂的。也許女人會對求婚的男人說:“我還須考慮一下?!比齻€月后兩人結婚了,是雙方都感到已經有足夠的共同信念、共同價值。
一個人的BVR是不斷地在改變的,兩個結了婚的人也是一樣。他們各自的BVR改變了,所產生的共同信念、共同價值也跟著改變。問題是,十年之后,他倆的共同信念、共同價值是增加了,抑或減少?見圖2。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成長的男女,往往有以下的現(xiàn)象:
(1) 中國人傳統(tǒng)上很注重和諧,往往為了和諧而忍讓?!叭套尅逼鋵嵅皇墙鉀Q,而只是延遲沖突的來臨。結果像是一個壞了的蘋果;果皮看來還好,而果肉已經全部變了黑色。所有有關的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溯其原因,是孩童時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面對沖突和處理沖突。
(2) 孩童成長時往往從身邊成人身上接受了很多信念,而憑這些信念塑造出一個“自己應該是怎樣”的身份,為了堅持這個虛擬的身份,這些人會不顧內心的感受和事情具有的其他可能性而去堅持一些信念的執(zhí)行。一個女孩與一個男士結婚是因為他有上進心,而十年后分手是因為他更有上進心——把時間全放在事業(yè)上。這個女孩需要痛苦的經驗才學到上進心不是她婚姻中最重要的東西,而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她小時家長和成人不斷給她灌輸:男子最重要的是有上進心。
結婚時的共同信念和共同價值不足不一定就決定這段婚姻不會成功,盲婚也有好的結局。決定的因素是兩人結婚后能否在各自的BVR變化上有共同的方向,因而發(fā)展出足夠的共同信念和共同價值。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測試,看看你的婚姻之中的共同信念、共同價值是否足夠:
問題 |
是 |
不是 |
1.十次的討論中,超過三次是爭拗結局的。 |
|
|
2.很少有事情上的討論。 |
|
|
3.覺得對方不明白自己。 |
|
|
4.有事情對方不會先跟我商量。 |
|
|
5.對方很少理會我的感受。 |
|
|
6.我們一同做而雙方都感到開心的事,不到六件。 |
|
|
7.對方的嗜好之中,我喜歡分享的不到兩樣。 |
|
|
8.我不讓對方單獨旅行。 |
|
|
9.見到對方與異性在一起,我會有懷疑。 |
|
|
10.過去的一個星期里,我們沒有過一起很開心的時間,而且經常如此。 |
|
|
每個“是”得一分,每個“不是”得零分。
7分以上:共同信念、共同價值嚴重不足。
5—7分:必須注意,要為改善婚姻做點事了。
3—4分:可以改善得更好。
0—2分:恭喜你,你的婚姻生活是健康的。
這個測試,不是什么學術性的正式測驗,而只是想引導你注意一下,在你的婚姻生活中哪里可以下點工夫去提升。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方法去增加兩人之間的共同信念、共同價值:
第一個方法:
(1) 每人一張紙,一支筆。
(2) 每人各自寫出20件兩人可以一同做,在1~2小時中完成的事項。這些事項應該是費用極低,現(xiàn)實環(huán)境容許,而且相信大家會做得開心的事情。寫的過程中兩人無須討論。
(3) 兩人都完成后,輪流讀出所寫的其中一項,若兩人都同意的,便寫在另一張紙上。若有任何人不同意的,都不能寫入。無須說出不同意的理由,對方亦不得追問或批評。待兩人都全部讀出自己所寫的,看看另一張紙上寫上多少兩人同意的事項。若少于12項,各人須各自再多寫10項,重復以上的程序,直至做出一份有超過12項的兩人支持的事項清單。
(4) 定出時間表,每周兩人同做清單里至少兩項的事項。更可每次每項都加添增加樂趣的主意(只要兩人同意)。
第二個方法(這方法更適合兩人以上的家庭,例如家中有小孩共四人):
(1) 四人開會,定出一個未來的目標。這個目標應該是在3至6個月內能實現(xiàn)的(大目標可以分拆為數(shù)個小目標)。
(2) 目標必須是四人同意支持和各自能夠出力的地方,旨在實現(xiàn)四人都能夠有所得、感到成功、快樂和滿足(例如策劃一次家庭旅行,或者搬新居)。
(3) 選定目標的過程中,亦應采用第一個方法的一些規(guī)定,即:
● 各人可自由提議,其他人不得批評、叱責、嘲笑和忽視。
● 各人可以經由表示不支持而使任何提議不獲通過。
● 各人亦可以在目標范圍和達到目標的途徑的設計上寫下各自的看法,然后全體討論。
(參考本書中的“溝通二十條”。)
如此,最終獲得大家通過的目標和計劃的內容,都是全體支持的,亦因此代表了眾人的共同信念和共同價值。
(二)親子關系
在中國傳統(tǒng)的教導孩子模式里,親子之間的共同信念、共同價值是很不足的。家長以“權威”、“什么都知道”和“你受我管”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孩子被要求“聽話”,孩子完全被動,難以建立足夠的自我價值(自信、自愛、自尊)。
既然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良好地成長,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用自己的雙腿站立在他們的世界里,因此使他們培養(yǎng)出足夠的自信、自愛和自尊是極為重要的。家長應該以愛、鼓勵和支持去代替恐懼、羞愧感和犯罪感來推動孩子,家長亦應該幫助孩子建立出一套良好的信念、價值和規(guī)條(BVR)。就是說,家長需要給孩子一個平起平坐的地位,才能有所謂共同信念、共同價值的出現(xiàn)。
如果家長老是把孩子當作孩子,孩子又如何能夠成長,他日變?yōu)橐粋€“大人”?就是這個理由,所以十多歲的孩子多數(shù)“反叛”,瞞著家長在外面做很多頑皮事。其實,這是孩子讓他們自己成長的方法。如果家長不喜歡這個方法,就要改變對孩子的態(tài)度:把他們當作“準大人”,給他們空間和地位。如此,也就可以建立共同信念與共同價值了。
上一節(jié)(婚姻關系)所介紹的兩個方法,也適用于親子關系中。
(三)與老人的關系
每個人有許多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低。如果沒有在年輕的時候建立一套健康的思想模式,年紀大了,會因一些能力的減少而感到不安。能力是使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世界的憑借,這些能力的消失,使我們看到一些在過去我們可以控制的事情不再如此,如果同時又未能注意到自己在思想方面的成長,心中便會產生一份不安全感。
事實上,因為思想成熟了,很多年輕時需要控制的事在年紀增長之后不再需要控制。思想成熟增加我們處理世界上事情的不同選擇的機會,增加了我們的智慧,我們應該明白這是改變對世界的態(tài)度,對自己要求的時候了。
老人的不安全感使得身邊的人感到窒息,因為老人要求自己無力控制的事情仍受自己控
制,而所用的方法是企圖運用身邊的人的能力,這使身邊的人感到被操縱,因而抗拒并引起
關系緊張。其實隨著年齡增加的智慧,能夠使一個人有更多的選擇,更大的內心力量,因而
應該更能隨和、靈活和適應。
明白了老人的不安全感,年輕的一輩仍然可以建立和加強與老人之間的共同信念、共同
價值。年輕人可以用語言去肯定老人對事情受到控制的意欲,同時增加一些兩方面都認同
和需要的信念和價值:成功快樂、和諧健康、無論貧富生活中都可以有樂趣、互相尊敬和體
諒等。
一些老人的BVR沒有給他們成功快樂的人生,但又堅持不肯改變而要年輕的一輩不斷遷就他們,甚至以“自殘”的方式逼年輕一輩就范。當事情發(fā)展得熾熱,大家都氣沖沖時,最好不要談論或處理它。待事情冷卻后,大家都心平氣和時,讓老人了解他對安全感的要求,
同時使他明白愉快的共同生活是需要雙方做出努力而不光是一邊討好另一邊,并且說出自己
的底線,表明什么是自己不能接受的,同時做出多個不同的建議。有些家庭中,這需要不斷
重復地做,效果才會出現(xiàn)。在另一些情況里,老人完全不肯改變自己的BVR,年輕的一輩只好為自己保留兩個世界:當自己狀況良好時,用諒解的態(tài)度與老人在一起;當自己狀態(tài)也很脆弱時,有自己的空間。
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選擇,社會上經常有老少不和的爭執(zhí),甚至老人不能與年輕一輩同住的情況也會出現(xiàn),在今天歐美地區(qū)里這些已經變得較平常。數(shù)十年累積出來的信念、價值和規(guī)條,真的不是這么容易改得了的。寧愿自己獨居而不肯給年輕人相等的地位去建立出共同信念和共同價值,是一個人有權做出的選擇:一個年輕人肯犧牲多少去保存一個老人的失
效BVR,也是每一個人自己決定的選擇。傳統(tǒng)的思想仍在社會上顯出給人無奈和痛苦的威力,只有每一個人都在孩童時期便開始建立足夠的自我價值和一套有效同時三贏的BVR,這個現(xiàn)象才會消失。
二、打破惡性循環(huán)
今天的家長,大多為十分忙碌的人,在事業(yè)上、經濟上、生活上及其他方面所面臨的壓力實在不小,再加上在家中對孩子有教導的責任,這本身也是很大的壓力。如果家中有數(shù)名孩子,而且頑皮好動,家長極容易感到疲勞,發(fā)脾氣。累積下來,會出現(xiàn)對家庭厭煩、精神衰弱等常見的結果。以下的圖示指出一個導致人生失敗的惡性循環(huán)。避免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出現(xiàn),除了掌握正確教導孩子的方法外,還須明白清除壓力的重要性。
三、在壞情緒當頭時
消除壓力的方法
當一天工作及加班結束后,你帶著疲倦的身體和工作中出現(xiàn)的不快回到家中,看見孩子做了一些頑皮的事,孩子對你的指令不但不聽反而頂嘴,你心中的怒火或許會即時燃起。
這時可以有多個處理方法:
1.深呼吸法:找一個寧靜、無人騷攏的地方(廁所也可以),用一個舒適的姿勢坐下,閉上眼睛,按以下的方式做深呼吸。
(1) 呼吸必須均勻,意思是說沒有高低快慢,而是緩慢綿長的一致,特別是呼氣時,注意保持恒一的速度。
(2) 呼氣的時間應比吸氣的長,并且嘗試每次呼氣都比上一次再長一點時間。
(3) 呼氣時把意識放在雙肩上,你會覺得當你在呼氣時此處的肌肉便會放松,而且每呼一次氣會更放松一點。
用這個方法,在數(shù)分鐘之內便能使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
2.生理平衡法:這個方法,來自對東西方的生理健康學問的最新研究成果。做時坐著或站立皆可。
(1) 雙腿伸直,雙腳在腳掌凹處交疊,雙手手指亦交叉結合,反拗至胸口。做法:①雙臂伸直,雙手交疊,假如右腳在左腳之上,則右手亦在左手之上。反之亦然。②伸直手指,雙手拇指向下,如此,自會掌心對掌心。③雙手手指交叉合掌。④雙掌握成的拳頭向下翻,向胸口拉近直至緊貼胸口,眼睛下望可以看到手指。
(2) 把呼吸調慢。
(3) 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身體內心臟之處(可以幻想任何形狀的心臟,亦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以往出現(xiàn)情緒時體內感覺的位置)。
(4) 維持三分鐘以上。
(5) 做前最好先喝一大杯水。
用這個方法,在短短數(shù)分鐘里,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體內情緒的消除,包括肌肉的放松。
3.抽離法:這個方法,最適用于不能脫離現(xiàn)場但又想情緒回復平靜的情況。做法是:
(1) 每當你惡劣情緒上升,心中想要回復平靜時,想像自己在空中往下望現(xiàn)場,看到自己和現(xiàn)場所有人。(就像從直升機上看現(xiàn)場,正在拍攝錄像,有自己在內。)
(2) 只要在這個景象里看到有一個自己的形象,情緒便會快速地下降。
(3) 看到的自己形象,無須容貌清楚,只要有一個人形,而且知道這個人形是自己便可。
(4) 這個方法最好預先練習,只需三數(shù)次便能掌握。
(5) 欲想更快有效果,可以想像直升機上升,并且光線變暗,如此,看到的景象在縮小和變暗。
四、舒緩緊張狀態(tài)
如果已經有一段時間處于壓力緊張的狀態(tài),或因為某些原因尚需承受壓力一段時期,保持你仍能控制大局的感覺至為重要。以下的方法可以幫助你舒緩一下你的緊張狀態(tài),就像橡皮筋拉得太緊、太久了,不時需要放松一下一樣。
(1)安排一個人獨處的時間。若短時間未能改變家庭中的緊張情況,而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連綿不斷,家長會產生怕回家的感覺。單親家庭的家長尤其容易有這樣的情況。與其等到挨不住而產生抗拒、逃避或厭惡的感覺,倒不如預先安排一些透氣的機會,使自己能夠支撐下去,例如定期安排獨自寧靜的活動:去海邊或鄉(xiāng)村走走,參觀博物館、展覽會、圖書館和參加一些個人感興趣的活動,包括找朋友吃頓飯、聽音樂會、參加舞會等。目標是建立除了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類生活,可以透透氣。
(2) 憑借學習而提升自己。參加一些能夠提升自己能力的學習班。單是增加知識或技能的學習,反而可能會產生額外壓力,但是學習一些增強心智能力的課程,例如NLP、健腦術、情緒智能等課程,可以增強一個人處理環(huán)境壓力的能力,因而更能應付每天所出現(xiàn)的心理上、精神上的挑戰(zhàn)。
(3) 改變生活方式。人是慣性動物,習慣了一個環(huán)境或某種生活方式后,往往不想改變,就算該環(huán)境或生活方式已經令人覺得十分辛苦,也只會逼自己承受不斷增加的壓力而不想想如何改變??茖W家做過這樣的實驗:把青蛙放入一煲熱水里,它會馬上跳出來。但是把青蛙放入一煲普通溫度的水里,然后逐漸加熱,直到水煮沸了,青蛙也不會跳出來,而在水中死去!
改變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有千萬種,取決于一個人的幻想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位家長把洗碗碟的時間改為第二天早上,每晚便多了很多寶貴的與家人溝通的時間;另一位家長搬去郊外居住,多了新鮮空氣,少了租金費用,多了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少了喧嘩吵鬧。你每周是怎樣過周末的?如果星期天是惟一全家可在一起的一天,何不每人都把其他事改在平日里做,好好地做出編排,確保每個星期天都是全家人共度的愉快假期?另一方面,若有家長每天花三小時以上往返工作地點,他應該明白壓力是來自不夠時間做想做的事。應該改變工作地點還是改變居住地點?這位家長完全可以自行做出決定。
究竟是環(huán)境支配我們還是我們創(chuàng)造環(huán)境?這是每個人需要自己決定的問題。若你相信前者,你將會加入在水中煮死的青蛙一族;反之,帶著后者的信念,不斷地思考、嘗試,你總可以創(chuàng)出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
五、其他有效的減壓方法
(1) 運動。運動其實是最好的減壓方法之一,因為壓力使身體產生大量腎上腺素等有害物質,因此導致內分泌方面的改變,而運動可以重建體內各方面的平衡。
(2) 聽音樂或唱歌。音樂其實是最容易使左右腦平衡的方法,唱歌更可以把身體里面積壓的不良情緒減低或消除。
(3) 任何可以使自己大笑的活動。笑可以驅使身體的內分泌與免疫系統(tǒng)做出很多積極的變化,使整個人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快速地得到改善。
(4) 按摩。說來奇怪,原來情緒是儲存在整個身體內的,一次好的按摩能使體內的生理狀況改變,從而使存留在身體內的情緒壓力大為減低。
六、無效的減壓方法
以下的方法非但不能把壓力減輕或清除,還往往會增加問題,壓力則依然存在:
(1) 發(fā)泄怒氣。吵、罵、打、鬧,都不能宣泄壓力,而只會令家人與自己更為疏遠,溝通更少、關系更僵。
(2) 暴食、瘋狂購物。這些行為出現(xiàn)的原因,是因為一個人面對巨大壓力無法處理,又不能擺脫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受潛意識的推動所致,往往是不自覺的行為。
(3) 飲酒、濫用藥物。酒醒和藥力過去后,問題依然存在,長此以往,處理情緒的能力更為倒退,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4) 其他逃避的方法。絕大部分在壓力下出現(xiàn)的行為問題,在本質上都是逃避性的,例如長時間看電視、睡眠時間越來越長或忽然失蹤數(shù)天等等,這些都是無效的方法。
第九章 對婚姻出現(xiàn)問題的家長的建議
幾乎所有做輔導工作的朋友都同意,在各類輔導當中,最難做的是婚姻輔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因此沒有兩個人在任何事情上可以有絕對相同的看法。把兩個有權力決定自己人生的成年人放在一起,又要他們在幾十年內,就所有事情保持一致意見,這簡直是做夢。更何況這兩個人自己也認為凡事應該保持一致,但采用的方法是要對方遷就自己。
若兩個人認為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及規(guī)條比兩人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爭吵便會出現(xiàn)。一旦出現(xiàn)太多的爭吵及意見分歧,當需要對方在情緒上支持而得不到時,婚姻便會亮起紅燈,跟著的便是分居,甚至離婚。
每一個人都有權和有責任選擇自己的人生?;橐鍪莾蓚€人的事,婚姻中出現(xiàn)的每一件事,兩人都有責任(不應做而做了和應做而沒有做負有同樣責任)。對于婚姻已經沒法挽救的家長,我會提議采取以下的態(tài)度:接受自己作出決定的人生,并且從每一件事中尋找其正面意義,讓自己以后的日子更成功,更開心。
一、婚姻尚未破裂的家長
對于婚姻出現(xiàn)問題,但尚未破裂的家長,我有以下的提醒:
(1) 借用佛經的意思:與一個人結婚是天大的緣分。未完全清楚是否無法挽救之前,應該深入檢討一下,對這段緣分帶給自己的正面意義是否已經全部了解。
(2) 不要本著“因不能溝通而需分手”的態(tài)度。恰恰相反,雙方應該盡可能做到充分和成功的溝通,清楚了解雙方的信念、價值觀和規(guī)條,確定了分、合的原因和理由之后再做決定。
(3) 單身或單親亦可以有快樂的生活,但是對孩子來說,分居和離婚必然帶來傷害,家長應該三思。
(4) 因為自己固執(zhí)于某些信念、價值觀和規(guī)條而與一個人分手,則同樣的情況以后也許會再次出現(xiàn)。要知道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guī)條有對也有錯的可能。當然這只能由自己決定,但衡量對錯的標準只有一個:自己所堅持的那套,是否真的能帶給自己一個成功快樂的人生?如果尚未能夠,修改哪一部分會有更大的機會?
二、已經分居或離婚的家長
在孩子的內心深處,父母是絕對不能替換,亦是完美不容傷害的。父、母、子的三角關系,在孩子心里是不容改變、不容侵犯的。婚姻出現(xiàn)問題的家長,必須明白這點而行事。簡單地說,夫妻的關系有所改變,不等于父、母、子的關系有改變。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對已經分居、離婚的單親家長,以下的做法會把對孩子的傷害減到最低:
(1) 把問題限制在夫妻之間的范圍內,當面對孩子時,家長的角色應保持一致與和諧。夫妻之間的事,與家長和子女維系關系無關。告訴孩子:就算爸媽不和,兩人仍會永遠愛他和照顧他。
(2) 不要隱瞞事實和欺騙孩子,應該用坦誠的態(tài)度與孩子談論問題。包括個人內心感受和事情的進展,都應該盡量對孩子坦誠,保持孩子對自己的信任。
(3) 向孩子保證家長之間發(fā)生的問題不是他的過錯,而修復的責任也不在他。勿教孩子向對方隱瞞或者故意造謠,兩個大人之間的事,應該只由兩個大人解決。
(4) 不管婚姻的狀態(tài)如何,雙方都應關心和參與孩子的生活。分居和離婚對孩子是相當有害的,但是如果孩子與兩個家長都能夠保持定期和良好的接觸,就可以避免一些問題的產生,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5) 應該盡量避免對孩子說另一位家長的不是,每次對對方的指責都會在孩子的內心引起很大的矛盾與沖擊。如果不得不說,每說一項不是,至少同時說出一項對方的優(yōu)點。
(6) 再婚的父母,不應逼孩子稱呼自己的新伴侶為“父親”或“母親”。
三、配偶逝世的單親家長
父母親逝世,對孩子當然是莫大的打擊,會引起很深的哀傷。不要太快便企圖引導孩子忘卻哀傷。研究發(fā)現(xiàn),這往往只是使孩子把哀傷藏在心里,他日將對他的成長形成障礙。在另一方面,人生總是向前邁進。接受事實,努力地去準備一個更好的明天,這才是孩子最應該做的事,也是逝去的親人最希望他做的事。以此為基礎,對配偶已經逝世的單親家長,以下的做法會有幫助:
(1) 孩子對逝世的親人不能忘懷,是因為親人對孩子有一份特別的意義。這份意義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會有積極正面的幫助。因此,與孩子好好地談一次,把逝去親人對孩子人生的意義作一次定位與肯定。以后,每次想到親人,孩子都會得到正面的推動。(一個重要親人的意義,往往用事物做比喻比用文字描述更為貼切,例如,“父親就像太陽,給我光明與活力”,“母親就像海豚,象征自由力量與慈愛”。)
(2) 情緒的流露沒有什么對錯。每當憶起逝世的親人而有悲傷的情緒,是肯定了這位親人對自己具有獨特和重要的意義。有時,環(huán)境不適宜有這種情緒出現(xiàn),可以用書中所介紹的“抽離法”處理。若環(huán)境許可而自己亦想的話,容許自己回憶與親人的相處及親人對自己的意義。因為有情緒出現(xiàn)是個人的權利,沒有什么應該不應該,也不會對孩子有害。
(3) 孩子不懂得怎樣調整失去親人的心理狀況,處理情緒的能力亦較弱,家長可以與孩子正面討論逝世親人的各種事情。討論范圍可以廣泛地包括回憶親人的嘉行、一起度過的歡樂時光、親人給自己的力量、親人留在自己心中的意義等等以及面對心中情緒的困擾或其他因逝去親人而引起的問題等。宗旨是:接受過去,面對未來。
(4) 若孩子對逝去親人的情結太大,可以嘗試運用隱喻或象征的做法化解,例如把心中的話寫成一封信,用火燒掉,再引導孩子想像親人在另一個世界收到了信,其讀信時開心的表情和對孩子回話。另一個辦法是引導孩子做些為紀念逝去親人而做的事,例如去探望老人院、幫助別人,甚至做一些提高學業(yè)成績的行為。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就是逝去的親人喜歡見到的孩子為他所做的事。
四、給孩子和兒媳婦的信
當我的兒子在1999年結婚的時候(他住在英國),我給他和他的妻子寫了一封信?,F(xiàn)在重看,覺得內容也許對很多年輕人會有幫助,所以把其中的部分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中國人的學問太過注重‘應該’怎樣,但是‘如何做到’的學問則極之不足。老師、父母叫孩子努力讀好書,但是沒有教孩子如何才能做到;他們教我們要克制脾氣,但卻沒有教我們如何做到……夫妻之間應和氣諒解,但又沒有教我們如何才能做到。人生的種種道理,中國的文化里都可以找到,就是欠缺了實際做到的技巧。
你倆已是夫妻,若無心或不積極地去做一些工夫,是不容易建立愉快、美滿的婚姻生活的。幸福不是誰賜予的,而是需要兩人明白和注意,并且誠意地執(zhí)行一些思想與行為,使它們成為習慣。
在我的‘親子’書中,對于婚姻問題我曾寫過: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因此沒有兩個人在任何事上可以有絕對相同的看法。把兩個有權決定自己人生的成年人放在一起,又要他們在幾十年內,就所有事情保持一致意見,這簡直是做夢。更何況這兩個人自己也認為凡事應該保持一致,但采用的方法是要對方遷就自己。
若兩個人認為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及規(guī)條比兩人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爭吵便會出現(xiàn)。一旦出現(xiàn)太多的爭吵及意見分歧,當需要對方在情緒上支持而得不到時,婚姻便會亮起紅燈……’
你倆的相處中,目前有太多的不滿,都是‘要求對方怎樣做,但對方沒有做到’而引起的。自己心中定下‘對方怎樣做才對’的標準,才會有‘對方不應該……或者應該怎樣怎樣’的想法出現(xiàn)。我的建議是減少對對方的要求,尋找多一些‘對方就算不這樣做,我仍可以接受,甚至感到愉快’的想法。畢竟,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或改變這個世界來得容易。要靠別人怎么做自己才會開心,是把控制自己人生里的成功快樂的權力交給別人,然后企圖因此而操縱別人。這樣產生出來的無力感和給別人的窒息感,對什么人都不會有好處。
對對方的要求越少,兩人之間的開心機會越大?!笤缴佟?,我指的是內心的,而不只是說不說出口的差別。
‘信念’是事情應該怎樣,是一般人心中口里的‘道理’;
‘價值觀’是事情對一個人的意義,其中什么重要,也就是事情所能夠給這個人的得失,是每個人做或不做某件事的基本推動力:
‘規(guī)條’是事情該如何安排,以保證取得哪些價值,實現(xiàn)哪些信念的思想行為模式。
信念、價值觀可以改變、修正、擴寬(兼容)。有些時候,這不容易做到??墒牵拍?、價值觀往往無需改變,減少一些規(guī)條便已經能夠使得事情有很大的不同,參與的人也能夠有不同的感受。例如:‘他愛我’是信念;‘這份愛給我安全感’是價值;而‘他必須每天給我五次電話,才能證明他仍愛我’是規(guī)條。規(guī)條放松一些,雙方感到的窒息感和無力感便會減少。
另外一點,是建立未來的憧憬。我建議你們兩人找些時間談談三年后你倆想身處在什么地方,有怎樣的家,過怎樣的生活,做什么工作,有怎樣的收入,有怎樣的思想、情緒狀況等等。很多人的今天都是在昨天里‘無意中’走出來的,想明天更理想,定下目標走,比隨意地走有更大的成功機會。目標使你們更積極,走得更快,更齊心,更有成就感,亦會使你們在困難和迷惘時,更易知道應該怎樣去做出突破。
兩人多談談話,談話之中避免抱怨對方或者對對方作出要求。事實上,如果你們兩人能夠認真地試一次悠閑地談話,刻意地控制說話中沒有這兩類的語言,你倆會訝異所能得到的舒服和感受……”
相鄰博客
- 親子關系全面技巧 (一)(轉) [2008-10-21 08:30:00]
- 親子關系全面技巧 (二)(轉) [2008-10-21 08:34:00]
- 班干部的特權(姜文玲) [2008-10-21 22:15:00]
- 轉變依戀行為(轉) [2008-11-24 22:0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