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教育的痛苦是女人式的痛苦;
中國家庭教育的焦慮是女人式的焦慮;
中國家庭教育的混亂是女人式的混亂!
中國的家庭教育失去了什么?
媽媽們總是拿一個理想的目標來套不斷成長中的孩子,可孩子是一個有思想、感情、獨一無二的人。母親將自己的教育理想統(tǒng)統(tǒng)投到孩子身上,不顧及孩子成長的時刻表,不顧及孩子的個性特點,不自覺地重復著過激的、情緒化的行為,用各種方式催促孩子奔向那個目標。一旦孩子達不到,痛苦就會隨時襲來。為了擺脫痛苦,她們要遷怒孩子,把責任歸罪于孩子。
家庭教育中“女人式的痛苦”,就是這種主觀想像和客觀事實沖突造成的痛苦。徐國靜說,這種女人式的痛苦,一直在媒體上泛濫,反映是情緒化的,缺少理性思考和自我反省?!靶炝⒛浮焙?,社會只把目光集中在徐力身上,他是災難的制造者,而沒有理性的呼聲,來喚醒母親們自身的反省。
“在全國20多個城市講課,我聽媽媽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對孩子的不滿,全是孩子的毛病,向我尋求解救孩子的秘方。她們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是什么樣的,應該考上什么大學,至于孩子到底成不成,不管;成不了,就痛苦。”
我打斷徐國靜的話:“現(xiàn)在都一個孩子,希望全押在一個孩子身上,當然只許成功,不許失敗?!?/span>
“對,正是我們的主觀愿望太強大,導致的痛苦也強大?,F(xiàn)在孩子的好多問題,實際就一句話:父母不滿意,隨之而來的就是批評、指責、抱怨。像我一個朋友的孩子考上大學,本來是件高興事,我祝賀她,可她一臉的不高興:棒什么棒,又沒考上北大清華?!?/span>
“我最關心孩子的是三條:熱愛學習,心理健康,獨立自主。我們往往嚴格要求孩子,卻不能同樣嚴格要求自已。”
我又問徐國靜:“孩子小還好辦,離高考越來越近,離社會標準越來越近,你還能撐得住嗎?”
“我是這樣要求孩子的:只要你愛學習,又懂得怎么學習的話,媽媽就放心了。一個人有好奇心,有學習的愿望,父母一生都不用操心。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只盯著他的成績,看著他學習,孩子一旦對學習不再有熱情的話,會導致厭學,以至于厭倦生命。
“孩子不愛學習,一定是有原因的。成人也一樣。任何人都不會不愛學習的,學習是人的本能。假如家長總批評他,老師總打擊他,同學總排擠他,他一定會厭學的?!?/span>
母親們的高標準、攀比心,失望和痛苦,雖然不說,但總會流露出來,孩子會有失敗感,自責,對自已失去自信,這對一個孩子心靈的損傷是很大的。帶著這種心理長大的孩子,總對自己不滿意、不認同。成年后,就算他掙很多錢,當很大官,精神上也不快樂。
“咱們中國人的不快樂,現(xiàn)在已不是因為缺吃少穿,而是教育帶來的,是病態(tài)的。我們總為自己沒達到、沒得到的那個東西而苦惱著、難過著,不斷地自我折磨。”
講到考試按成績排隊,徐國靜認為這只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心理作用。
“你想啊,只有少數(shù)孩子排前頭,大多數(shù)孩子是失敗者;而排在前頭的孩子也不輕松,怕自己掉下來,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心里也是恐懼。中國有個成語故事,特別典型地傳達出這種競爭對人的傷害?!?/span>
趙襄王跟他的馭手學趕車,倆人比賽,在奔跑中,趙襄王幾次跑頭里,但最終還是落后。他問馭手為什么最終還是落后?馭手說:你駕車時,心里沒有車、沒有馬,你的眼睛只盯著我,我跑前邊你著急;你跑前邊,又怕我趕上,你的身心跟馬是不和諧的,怎么能駕馭好馬呢?這個成語故事就是“爭先恐后”。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教會了孩子恐懼。應該教育孩子學會全身心投入,不看前后左右,讓自己處于最佳狀態(tài),才會做到最好。”
“我犧牲了這么多,付出這么多,可她呢?”媽媽“唔唔”地哭開了
到廣州講課時,一進會場,徐國靜就看見她坐在第一排。她說,幾乎所有來廣州的專家講的教育課她都聽了,教育書也買了讀了。為了女兒受最好的教育,她在少年宮附近買了房,盡管房子的格局和價錢都不好。少年宮里開的課能學的都讓女兒學了,可結果呢?從小特別聰明的女兒,現(xiàn)在上中學了,學習成績非常差,還不聽話?!拔覡奚诉@么多,付出這么多,可她呢?”媽媽“唔唔”地哭開了。
“這是典型的討債心理?!毙靽o認為。
實際上,這個媽媽對孩子的愛是變形的,是有代價的。孩子在她那里沒得到真正的愛,沒得到精神支撐,比如欣賞、贊許、滿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很需要這些的??涩F(xiàn)在,孩子們不敢期望得太多,這是需要高回報的。
“愛是一種正面能量,激勵孩子不斷成長??晌覀兊膵寢寕儯脨鄣钠焯?、愛的面孔、愛的語言,把孩子推向反面,把孩子破壞掉了。破壞了孩子的興趣,破壞了孩子的夢想,破壞了孩子向上的熱情和動力,他們學、他們做,僅僅是因為父母喜歡,為滿足別人而做,而非內在需要?!?/span>
“我們的教育太現(xiàn)實、也太痛苦,只看分數(shù)。我們好多家長在干什么?他們一定要把孩子的才能毀了,去干他們認為有飯碗的事,孩子感覺不到快樂的事。而父母的責任是發(fā)現(xiàn)、開發(fā)孩子的才能,多創(chuàng)造條件,最后把孩子的才能與社會需要結合?!?/span>
我替當?shù)鶍尩霓q白道:“連自己有什么才能也不十分清楚,怎么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才能呢?”
“我們教育的很大問題就在這: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能、潛力都不了解,只是按照大人的主觀愿望去規(guī)劃孩子。這就是不尊重生命,不把孩子看成是獨立、與眾不同的人。如果你發(fā)現(xiàn)不了孩子的才能,可以多問問孩子,孩子最了解自己。感到學得吃力就是有問題,學得輕松愉快,就說明有興趣?!?/span>
徐國靜總結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錯誤定位有:討債者、犧牲者、追趕者、鞭打者。
表現(xiàn)出的焦慮癥狀有五怕:
一怕孩子閑著,把孩子時間占滿了才心里踏實;
二怕孩子玩耍,把孩子攥在手心里,沖突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激烈;
三怕孩子出錯,盯著孩子的錯誤,放大孩子的錯誤,以反復提醒孩子的錯誤為教育手段;
四怕孩子吃虧,教孩子一些錯誤的、大人的人際交往方法;
五怕孩子失敗,學習成績、考試名次像戴在孩子頭上的緊箍咒一樣,讓孩子每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面對一切。
父母總跟孩子做這樣的想像推理:“你在班上要考不了前三名,就考不上重點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重點大學;考不上重點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得不到高收入;得不到高收入,就過不上幸福生活……”
焦慮,成了家庭教育里的一種自然氛圍。母親的焦慮,幾乎天天在家庭里重演,而且,這種焦慮情緒不僅在家庭里相互傳染,也在社會上相互傳染著。
“為什么家長老是反對女生和男生交往?而且有時還會跟蹤你,我現(xiàn)在好怕,有時候很想死”
“我慢慢悟出來:父母跟孩子間就好像有一根線連著,笨的父母把這根線死死攥住,把孩子拽得緊緊的,沒有一點兒空間和自由;而開明父母手里的這根線,若隱若現(xiàn),孩子感覺不到。重要的是要保持溝通渠道。你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情況,才能幫助他。而這種溝通是在他小時就建立起來的。信任很重要。如果溝通不暢,家長只盯著孩子的成績,像個督學跟監(jiān)工似的,會越來越不了解孩子。長大了,孩子跟父母也沒話說,只會越來越遠。
“與孩子一起成長!”
有次講課,徐國靜本打算講這個,但立刻遭到媽媽們的反對:別講這個,多講點兒怎么讓孩子學習好的秘方。我們現(xiàn)在不用成長了,他長就行。
“媽媽當然要成長了。時空不一樣,心理不一樣,不了解孩子,怎么能幫他解決問題?”徐國靜認為,家庭教育問題,不僅是由教育大環(huán)境造成的,還由于缺少生命科學的參與。
“孩子打一出生,就在不斷成長中,每天都在變,新的東西不斷出現(xiàn),當然也有人性中的弱點。只有讀懂孩子這本天書,了解他,才能真正給他一些關心支持。可家長們很少接受生理和心理的科普教育?!?/span>
比如人腦發(fā)育過程就有時間表,“3歲看大,7歲看老”,為什么這樣講?因為7歲時,人腦發(fā)育已完成90%。如果父母懂這些,會清晰、理性地知道該做什么。
再比如男孩子,小男孩不會走時就想跑,跌倒了爬起來還要跑。男孩的成長,是向外掙著長的,新陳代謝速度快,思維、眼光、膽識都是不斷地想沖出去,但媽媽們往往用女性思維去要求男孩。放在手心看著,一旦跑出視野就緊張,就要沖上去保護,而這對男孩的成長是一種干擾和破壞。孩子不能安靜地做自己的事,不能做出自己的決定,不能解決自己面對的問題,最終不能獨立自主。
媽媽用情感的線緊緊纏繞著孩子,畫地為牢,報恩啊、討債啊、恐嚇啊、誘惑啊,孩子始終不能獨立,建立不起真正自我,總是被動和不自主,逃避問題,一輩子也不可能真正快樂。孩子沒有自己的空間和自由,處在掙脫的痛苦中,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殺母或自殺。
一開始采訪徐國靜,我就問她:“你把賬都算到媽媽們的頭上,不太公平吧?”
“女人的思維是主觀化、情緒化、感性的。女人式的焦慮來自缺少安全感,而安全感的建立需要一個支持系統(tǒng),那就是男人的保護、支持和鼓勵。”她答道。
再說中國男人對女人的態(tài)度,包括他們的語言、眼神等,仍能看到中國古代男人對女人的態(tài)度,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平等。
可以說,女人把男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又轉嫁到孩子身上,這就是社會鏈條。如果女人本身得不到愛和尊重,被當成附屬品看待,她也不會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去尊重?!?/span>
“一報還一報啊?!蔽衣犃?,不禁有些感嘆。
她又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描述“家庭生態(tài)環(huán)境”:父親如山,母親如水,真山真水出真人。家庭生態(tài)好,一定會長出好孩子。父如山,涵養(yǎng)水土,遮擋風雨,立在那,把孩子托起來看世界;母如水,處處環(huán)繞滋潤著,是動態(tài)的、美的;假如山是荒蕪的,寸草不生。水是污水,或干涸了,窮山惡水,能長出好孩子嗎?”
種下的是愛,一定會回來愛;種下的是恨,一定也會回來恨。
徐國靜認為讓媽媽成長的最好辦法是:媽媽要有自已的世界,有自己喜歡的事情,能找到自己為人的快樂。
一句話就是獨立。
打個比方:就好像你也有自己的房間,你可以去孩子房間坐坐,孩子也可以到你的房間來玩,他會對你的世界好奇。一個有所作為的母親,會贏得孩子更多的尊敬。假如一天到晚賴在孩子房間不走,盯著他,孩子怎么會對你有興趣?現(xiàn)如今,可是個喜新厭舊、不斷淘汰的時代。當媽的老不更新,不長出新東西,不學習不成長,孩子會對你日久生厭啊。
總結自己當媽的經驗,徐國靜說:
“人做事,需要體力、腦力、心力。哪個方面出問題,人就不算是健康的;培養(yǎng)一個健康的孩子,等于母親向社會這個龐大的肌體輸送了一個健康的細胞。
“實際上,孩子最需要愛的時期就是3歲之前,再大到7歲,媽媽一定要給足了。孩子一天天長大長高,對媽的需要越來越少。我女兒17歲,她每天都有自己的安排,我想關心人家都沒縫兒呢。”
“我也在做自己的事,我只要讓她看到媽媽每天忙什么,在她身邊有一個人是這樣生活的,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我常告訴女兒:老媽也有過14歲、15歲、16歲,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想什么,喜歡什么,犯什么錯,媽媽都有過。所以,假如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告訴我,老媽是你的死黨,是你永遠的朋友。給孩子一種安全感、踏實感,就足夠了?!?/span>
“我對女兒的期望只是:一生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的過程又是快樂的;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有自己喜歡做的事。至于她能達到什么程度,我不強求。”
相鄰博客
- 收獲(劉春琴) [2009-03-25 09:55:00]
- 我第一次“管閑事”(劉春琴) [2009-04-02 10:28:00]
- 超級說客(劉春琴) [2009-04-28 10:53:00]
- 中國父母六大矛盾家教(家長匯) [2009-05-12 22:5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