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的一個秋夜,15歲的瑪德蓮坐在布魯塞爾家中頂樓的窗臺前,翻閱著法文作業(yè),上面這句話深深敲進這位憤世嫉俗的少女心中。
幾年后,瑪德蓮成為以馬內利修女。她走過世界上許多地區(qū),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們,從埃及貧民窟到巴黎香榭大道,從高官權貴到街頭流浪漢和妓女。世事如此紛雜多變,每當她陷入懷疑的深淵,帕斯卡的《沉思錄》總是給她力量,讓她重拾對人性的理解和信心。
而今,96歲的以馬內利修女是全法國最受推崇的女性公眾人物。在本書中,她以自身將近一個世紀的追尋旅程,真誠地告訴我們:物質的消費無法解除生命的焦慮,精神的思維也無法克服存在的孤寂。終極的答案不在科學進展和理性之中;唯有愛的行動,在關切、付出和分享當中,生命才得以完整,人類靈性的光芒才得以晶瑩綻放?!?/strong>
活出孩童的心靈
(法)以馬內利修女/文 華宇/譯 節(jié)選自《活著,為了什么?》
我終于被帶回到童年時期,回到我對死亡和生命脆弱最深刻的體驗。我終于還原到童年時期,還原到財物和力量的匱乏;我終于還原到童年時期,還原到無能為力的理智的繳械投降。這時我終于能夠敞開心扉,我那如饑如渴的心靈,讓無限得以進來。然而,這個無限與精神的廣袤視野一點關系也沒有。這個無限是屬于愛的范疇。上帝不僅是一位隱蔽的上帝,他也是而且首先是,一位仁愛的上帝。這帶給人多么大的慰藉啊!因為參加了帕斯卡的賭注,我被帶回到我自己,帶回到我的身份。我變得更年輕,重新找到了我那如泉水般簡單樸實的孩童心靈。
“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子,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18章3節(jié))
正是在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下,62歲的我,在一個晴朗的秋日出發(fā)前往貧民窟,去過那些遭到掠奪、被剝奪物質和精神享受等所有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生活。分享他們的生活,意味著分享他們的貧窮。那一天,我將我的書分給他人,燒掉所有的筆記本。我過去鐘愛的書本,以及那些何其珍貴的筆記本:我曾經為它們付出多少努力,曾經積累了多少知識??!從此以后,這些財物對我一點兒用處也沒有。我看著火焰熊熊燃燒,那不是焚燒祭品的火焰,而是一把解放之火。前進,以馬內利,去吧!兩手空空地到那群身無一物的人那兒去吧。
我終于要去體驗孩童的心靈,帶著單純、透明,不會老是眷戀自身的眼光。孩童的比喻指的是一種狀態(tài),而不是年紀。孩童還不懂得欲念,不會無意識地、貪婪地想要占有樂趣、占有他人,而是充滿信賴地、質樸天真地將自己敞開、呈現出來。這個狀態(tài)不取決于或長或短的時間,它會顯露在體驗過人性固有的軟弱和無能的人身上。物質的占有不過是虛榮、空無!不論是虛榮浮華之物或是擁有理性推理的理智,這些都曾經讓我為之心蕩神馳!它們曾經是我的驕傲。
我終于要活出孩童的心靈,走出懷疑和消遣的漩渦,并填滿它們在我內心創(chuàng)造的空虛。我細細地、從容地回顧了我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我發(fā)現,每當我朝奉獻和分享的方向走去時,那壓得我透不過氣來的空虛就會松開來。當我進初修院時,我想要擁有絕對。然而當我脫下雅致的衣裳,換上黑色長袍,戴上用絲帶連起來的黑色軟帽和黑色面紗時(這對一位愛漂亮的女孩來說,可說是再滑稽不過的裝扮了),我內心涌現了一股不可思議的解放感。最神奇的是,雖說肉體上的沖動沒有因此完全消失,我卻不再被它所控制。我不再受沖動的主導,并且從那時候起再也不曾發(fā)生過。我仍舊是原來那個渴望體驗所有歡樂的人,然而這些歡樂不曾再戰(zhàn)勝過我。怎么可能呢?舉一個相反的例子,我教書的那幾年,在知性上獲得了很大的滿足感,這正好與孩童的心靈背道而馳。無意識地,我退縮到我自己身上,最后得到的只有一籮筐的苦澀。然而我真正體驗到解放,卻是在準備出發(fā)前往貧民窟的時候。
此時此刻,我看著那高傲、渴望保存一切、占有一切的書寫,在熊熊火焰中噼啪作響,瞬間消失殆盡。我的筆記本上一頁頁滿滿的書寫充分顯露了我的優(yōu)越感。我的優(yōu)越感是否從此消解湮滅在大火之中了呢?偶像是相當頑強不屈的!理智、知識、外表、權力、物質等諸位女神很快就能浴火重生,化身為另一個人人崇拜的對象。
以馬內利,小心看管你自己,小心看管你的心靈。讓你在貧民窟的匱乏生活中,在遠離你自我中心的虛幻得意中,變得更加堅強和穩(wěn)固。別忘了,記憶是多么容易失去!沒有什么東西是比回憶更脆弱的了。所有這些解放的時刻就像香水一樣,珍貴但嬌弱,才剛聞到馬上就蒸發(fā)掉了。那些努力不懈地想成為孩子的人是幸福的!他們讓自我獲得解放,并且將自己交托給無限的愛。
相鄰博客
- [親子共賞]心靈環(huán)保一百句 [2007-12-23 13:46:00]
- 跪在學生面前的中國校長與睡在屋頂的美國校長 [2007-12-23 14:11:00]
- 孩子的改變源于父母的改變 [2008-02-14 07:1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