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培養(yǎng)了孩子的功利心
——讀《九歲男生為爭當(dāng)班干部出賣好友 網(wǎng)友驚訝功利化》反思(肖慶蘭)
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9歲的兒子為了爭當(dāng)優(yōu)秀干部,竟不惜“出賣”自己的同桌好友,偷偷
u/9361/archives/2010/2010527204257.html
反思:孩子天生就懂得貶低別人就可以相對提高自己嗎?孩子天生就有這樣的功利心嗎?答案當(dāng)然是否定的。那么,孩子的理念是怎樣形成的呢?
1、來自父母的負榜樣
父母們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有沒有類似的做法?在您的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是不是也這樣達到自己的目的?
2、來自父母的負評論
父母們可能并沒有這樣的做法,但是看到過這樣的事情,在孩子面前評論過這樣的事情,也許您是因為看不慣這樣的習(xí)慣而發(fā)一下牢騷,表達一下您的不滿的看法,但是,孩子并沒有完全理解您的意思,您也沒有對孩子做及時的引導(dǎo),導(dǎo)致孩子模仿了這樣的行為。
3、來自媒體的負面影響
動畫片、電視劇中有這樣的鏡頭,家長既沒有幫孩子過濾,更沒有及時引導(dǎo),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標(biāo)準(zhǔn),孩子還不能完全明白如何做是對的,如何做是錯的,他們的是非觀念還不明確,又沒有得到及時的指點,他們會選擇對他們有利的方法去做。
4、家長的理念不清或思想上不重視
分享這樣一篇文章:兩種理論,兩種人生
有一個小孩,是班上的優(yōu)等生,但每次考試總會有幾個同學(xué)的成績排在他前面,所以他從來沒有拿到過第一名。孩子很要強,這個問題老是困擾著他。有一天,他終于忍不住了,就問他爸爸:我怎么總也超不過前面那幾個同學(xué)呢?我好想也不比他們差啊。
他的爸爸倒也沒有要求他考第一名,但心里面想,既然兒子問了,就說說吧。于是,爸爸拿來一張紙,用鋼筆在上面畫了一條線,說:兒子啊,你想個什么辦法,把這條線變短一點,試試看。但是不許擦。
兒子想了半天,也沒有辦法讓長線變短,就說:你畫都畫好了,又不許我擦,那我沒辦法了。
各位家長朋友,你有沒有什么辦法呢?這個孩子他爸爸到底想要說明什么問題呢?
孩子的爸爸也沒有辦法讓長線變短,但是他拿筆在那條長線的下面畫了一條更長的線。
孩子很聰明,一下子就明白爸爸的意思了,他說:哦,爸爸,我懂了!要想勝人一籌,超過別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讓自己做得比別人更出色、更優(yōu)秀。
他爸爸點點頭,說:對了,你應(yīng)該知道怎么做了。
又有一個小孩,也很優(yōu)秀,是班上的小隊長。他呢,對當(dāng)干部很感興趣,老是想著怎么爬到中隊長的位置上,但是,努力了半天,也不能如愿。他很犯愁,就來想他的爸爸請教該怎么辦。
他爸爸也是什么都沒教他,就說:兒子,我們來下盤跳棋吧。
兒子的跳棋下得很好,就上場和他爸爸較量了一番,但是,姜還是老的辣,一會兒工夫,兒子就敗在老子手下。兒子問:按理說我也是個高手了,大家機會都是差不多的,但我怎么總是下不過你?
你猜他爸爸怎么說?
他爸爸說:兒子啊,我說個道理給你聽。下跳棋有個訣竅,要想獲勝,光想著自己怎么搭橋前進還不行,還必須在關(guān)鍵的時候懂得拆別人的橋,讓別人難走。
兒子夠聰明的,立馬就懂了:哦,爸爸,我懂了,要想超過別人的最有效的辦法不在于自己怎么搭橋盡快前進,關(guān)鍵是要善于阻止別人超過自己。
爸爸頻頻點頭:嗯,聰明,有悟性。
多年以后,兩個聰明的小孩都長大成人了,走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第一個人用他爸爸畫長線的理論作指導(dǎo),努力向上,事業(yè)有成;第二個孩子總想著過河拆橋,阻止別人超過自己,結(jié)果不僅沒有功成名就,反而到處被人討厭,最后沒有一個單位愿意接受這種人。
這個故事反映了一個問題: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能改變孩子的人生。對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能帶給孩子不同的命運。
報道中的小男孩子就是運用了拆橋理論獲勝了,但是這樣的用利會長久嗎?會給自己的將來帶來怎樣的后果?希望這個案例能給家長們更多的思考……
u/8215/archives/2010/2010527222347.html曉巖整理
相鄰博客
- 5月27日個案研究報道(張海燕) [2010-05-28 13:17:00]
- 寫作中,我收獲了什么(肖慶蘭) [2010-05-28 13:19:00]
- 5月30號,俺要考試了!(李朝紅) [2010-05-28 13:22:00]
- 從女兒的一幅畫說起(張海燕) [2010-05-29 11:5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