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想讓孩子安靜下來,然后把一大堆道理塞給孩子,讓他從此變得乖巧聰明,然后迅速地成長起來。為人父母,這份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尊重其學習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1、“上綱上線”要不得
當我們給幼小的孩子講解事理時,如果空洞地說“你應該怎么樣”、“你要如何做”之類,這些簡單的說教方式孩子是難以明白的。家長應該采取適時教育的原則,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孩子明理生智。舉例說,如果要一個2歲的孩子懂禮貌,家長會使用不同的方法——“上綱上線”型(無前提內容或情境)會說:“你要懂禮貌,否則沒人喜歡你”;而“情境教育”型則會針對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具體情境告訴他該怎么做,然后說明:“這就叫禮貌。”
2、“窮追不舍”要不得
如果擔心孩子不懂或難以接受自己的教育觀點,就抓住孩子不放,反復講解,大有非要孩子表態(tài)或接受不可之勢,那么這種教育方式就顯得強人所難,缺少人文關懷了。從某中角度說,打破沙鍋問到底不一定是好事,循循善誘也得有節(jié)有度,教育并不是為了一時半刻收到的效果,而是看能否在孩子心中生根發(fā)芽,演變成為自身的優(yōu)點。
3、“拔苗助長”要不得
孩子的成長要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受到其心智發(fā)展的限制,有些事情和道理孩子若一時難以明白,就不要強求。孩子的成長是身心水平的協(xié)同發(fā)展,家長只能在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上不斷提升孩子的認知,循序漸進。
4、“乏味枯燥”要不得
給孩子講問題、傳事理要具體實際,既可諄諄教導,有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這樣孩子才能從中開啟思維,明其究竟。如果不顧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一味給孩子灌輸事理,反而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困惑,不明白自己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該如何改正。
5、“參照對比”要不得
大多數(shù)孩子都不愿聽父母在自己面前常常提起:誰比你強,你不努力誰又要超過你了之類的話,過分渲染孩子的劣勢,很可能造成孩子自我認知的失衡,直接挫傷其進取的積極性。鼓勵是最好的老師,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只要合理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興趣點,相信每個孩子都會健康成長。
世界上的花兒正因為有千姿百態(tài)才盡顯鮮艷和芳香,只要家長遵循科學的教育規(guī)律,不斷改進自己的家教方法,在和諧進取的環(huán)境中因材施教,孩子一定能成長為讓家長倍感自豪的的優(yōu)秀人才。
摘自《孩子》 2008年第12期
相鄰博客
- 送給父母的五條忠告 [2008-12-13 10:41:00]
- 原創(chuàng) 乞丐缺少的是什么 [2009-03-12 17:45:00]
- 偷看卡通雜志 [2009-03-12 18:07:00]
- 原創(chuàng) 今天是我的健康日 [2009-05-07 17:5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