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讀者上讀到一篇《上大學要多高的智商》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了1994年出版了轟動一時的智商研究名著《鐘曲線:在美國社會中的智力和階層》的作者之一Charles Murray的理論?!?/span> Charles Murray指出:大學的普及意味著文化的提高。不過,這種提高,可能降低大學本身的層次:從知識精英的殿堂,變成了大眾教育機構(gòu)。這樣的大學還叫大學嗎?大學在大眾化中能夠維持過去那種精英教育的質(zhì)量嗎?更重要的問題是,真是有那么多人都適合或者需要上大學嗎?現(xiàn)有的研究證明:智商主要是由先天的基因所決定的?,F(xiàn)在沒有人知道怎么能夠提高智商。人工的干預和開發(fā),只能短時間內(nèi)把智商提高七、八點。但是,一旦這種干預和開發(fā)停止,這些“提高”了的智商很快就會跌回去。2005年,“全美教育進步估價”機構(gòu)報告說,有36%的四年級學生的閱讀水準低于該機構(gòu)的基本水準,說明教育出現(xiàn)了很大問題。Charles Murray則指出,四年級孩子智商低于95的,正好有36%。這主要不是教育問題,而是人的天生條件問題,不必大驚小怪。
而李群雄老師認為 :本文中所認定的智商,并不等于先天的智能 ,按蒙氏教育,早期0-6歲,是一個孩子智力結(jié)構(gòu)的形成期 ,本文所認定的智商,是指在入學以后的結(jié)果 。遺傳只是最早的因,早期教育是第二因 。文章說人與人的智力天生有差異,而沒有考慮這種差異可能是來自于早期教育的結(jié)果 ,是在沒有考察早期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前提下,就妄下結(jié)論,是遺傳所致,于是得出結(jié)論“種族智商差異”,難怪會得到諸多抗議與反對 。遺傳因素的差異,事實上是存在的差異,但如何理解三歲定終身呢? 有的人智力低下的事實,可能就是產(chǎn)生于出生后的前六年啊! 在我們的命運里,有兩種決定因素,一是父母,一是自己 。智商發(fā)育不良的出路就在于:找到主動性,重新打造自我! 就是說,早期生命胚胎的密碼如果破譯不好,就不破譯了,因為只要我們能打造自己的主動性,直接通達心靈,就會補足起早期成長的一切不足之處的 。
朋友們,你贊同哪種說法呢?李老師的理論能給人激勵,自信,不斷奮進!Charles Murray的高見有一點我是贊同的: 這并不是說智商低的人不配享受良好的教育。相反,社會有責任給他們提供教育機會,只是必須因材施教。Charles Murray提出,這些智商達不到110或115的學生,應該接受兩年制的社區(qū)學院的教育,不要擠到四年制的大學中來。這些人,通過文字這種過于抽象的媒介來接受知識很慢,但可以通過音響和圖像來模仿,可以跟著師傅迅速掌握某些具體的技藝。他們對超出自己直接生活經(jīng)驗的東西很難產(chǎn)生興趣,但對身邊具體的生活經(jīng)驗卻很能領(lǐng)悟。比如,木匠、泥瓦匠、管道工、電工、油漆匠等等,在當今的白領(lǐng)社會仍然有大量的需求。一個好的木匠,一年能掙十幾萬美元。許多所謂低智商的人,在木匠這行比高智商的人也許還靈巧多了。不讓他們進技工學校學木匠,趕著他們進四年制大學不知所云地讀柏拉圖、中世紀史,受這么大罪花這么多錢,最后畢業(yè)連個四萬的工作也找不到,這豈不是誤人子弟?
相鄰博客
- 女兒和我對著干 [2009-11-05 15:19:00]
- 五種不受孩子們歡迎的媽媽 [2009-11-06 15:31:00]
- 原創(chuàng) 都是大雪惹得禍 [2009-11-11 11:15:00]
- 原創(chuàng) 兒子經(jīng)受住了大雪的考驗 [2009-11-11 22:3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