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父母的悟性、謙恭與溝通
在兩會期間參加山東代表團的討論,溫家寶總理闡述了“什么是素質(zhì)”。溫總理說:從大的方面講,我們很好定義,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就是素質(zhì)。但素質(zhì)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通過啟發(fā)式教育,通過學(xué)思知行的統(tǒng)一,讓孩子們的智慧和能力得到自由的釋放和全面的發(fā)展。“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父母是否能夠領(lǐng)會素質(zhì)教育的真諦,并且從提高自身素質(zhì)做起呢?
現(xiàn)代父母的悟性、謙恭與溝通
新時代人才至少要具備四種能力:生存、求知、合作、創(chuàng)造。而這些能力的形成和體現(xiàn),是取決于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優(yōu)良的心理素質(zhì)來實現(xiàn)的。這些心理素質(zhì)可以概括為:獨立性、合群性、創(chuàng)新性、開拓性。這是時代的呼喚,這既是為人父母者對自身的要求,當然這也是培養(yǎng)后代的依據(jù)。離開這些依據(jù)將會與時代背道而馳,就會走入誤區(qū),自己難成功,子女難成人。
一、為人父母者需要“時代悟性”
時代在前進,似乎我們天天在與時代同行;其實,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比較,看一看哪些知識和觀念能和自己頭腦里原有的東西相吻合,不吻合的,時常是按照固有的思維定式下意識地就“拒之門外”了。無怪乎有人即使長時間淹沒在新信息的海洋中,依然“堅守陣地”。
這些人似乎沒有意識和認識到自己的知識與經(jīng)歷的兩重性--即它們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又是接受新知識、新觀念的天然屏障。知識是觀念的載體,舊知識與以舊知識為原型形成的觀念是不會輕易退出自己頭腦的歷史舞臺的。、
“悟”,領(lǐng)悟,就是接受和思考。“五口”表示眼耳鼻舌身五個感官時時都在開放狀態(tài),無框框地、無選擇地接受信息;豎心旁表示頭腦隨時都在思考這些蜂擁而來的信息,要對比、分析、判斷、演繹、概括、……。
因為不是在用頭腦里固有的標準來限制“負性信息”的闖入,所以思考起來就沒那么多的清規(guī)戒律,不僅會有所學(xué),而且會有所“悟”,于是頭腦里就會迸發(fā)出“火花”,就會出彩,就會有新的創(chuàng)造,這就是醒悟、頓悟、徹悟的真正含義。我們叫這種悟性的思考叫“零點思維”,在新時代的信息海洋里,必須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才不致被淹沒,而達到光輝的彼岸。
比如,我們總是說:“這個孩子很乖,那個孩子不聽話?!?/span>這無疑就是在給孩子設(shè)定以自己(主要是父母)為行為標準的“框框”。并讓孩子以這個框框去對待外界的信息和思考。如此這般,孩子還有什么個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呢!這就是缺乏“和孩子一道成長”觀念的悲哀。
二、為人父母者需要虛懷若谷
我們很贊成多聽聽孩子講話,而且要和孩子貼近一些,最好還要學(xué)樣孩子的語氣、語調(diào)、語匯,這都是好主意。但有些人卻是在擺樣子,甚至還會有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功利主義的成份摻雜其中,竟在“聽”的形式上大加“包裝”。
這種對“聽”的曲解,往往加入了家長的某些一廂情愿;孩子是很機靈的,他們的直覺能力很強,這種虛偽的包裝只會失去孩子對父母、師長的信任,同時也會污染孩子純潔的心靈。所以我們一定要警覺,在聽時傾心去聽。所以在和孩子的談話的時候,不僅要“身近”、“音近”,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心近”,要“用心”來說話,而不要擺樣子,不要耍嘴皮子,不要做給別人看,要和孩子的心一道起伏。向孩子學(xué)習(xí),向新一代學(xué)習(xí)。
三、為人父母者需要“溝通無障”
關(guān)注孩子所關(guān)心的,理解孩子的理想和追求,對孩子所說的一切都要感興趣--諸如此類,說來容易做來困難。
父母隨機變換角色是溝通的需要,也是一種對為人父母者全面素質(zhì)的要求。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令我們破除“孩子是個人的財產(chǎn)”的觀念是很不容易的。認識到自己的孩子是屬于社會的,作父母的培養(yǎng)自己的子女是在盡社會責(zé)任,那就更難了。
但這卻是與孩子真正平等相處的基礎(chǔ),自然也是以敬重獨立人格為前提的溝通的出發(fā)點,這樣才使孩子被理解和有尊嚴,也是真正意義的心理溝通的歸宿。作父母也和孩子一樣,需要永遠做一個“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的好學(xué)生,這樣,才能夠保持與孩子平等的姿態(tài)和心情。
相鄰博客
- 手語 在路上(轉(zhuǎn)) [2010-05-27 11:17:00]
- 約拿情節(jié) [2010-05-27 17:39:00]
- 轉(zhuǎn) 你是這樣批評孩子的嗎? [2010-05-27 21:05:00]
- 轉(zhuǎn) 以色列總統(tǒng)佩雷斯鳳凰訪談 [2010-05-27 21:1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