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指導
一、個案大體情況:在2007年期末考試后,小朵的家長在一次聊天中提到,小朵的情況。小易是一個14歲的女孩正在上初一,孩子的主要問題是,生活上和學習中極度拖拉,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緊迫感。小朵的媽媽說,有時早晨穿衣服,她都忍不住沖過去,幫著孩子往身上套,學習上更是全程陪讀,以至于自己下班后沒有一丁點自由的時間。可是孩子的情況卻越來越差,成績不斷下滑,甚至有些媽媽都講過六七遍的東西,她還照錯不誤。
二、小朵家的基本情況:一家三口,家庭關(guān)系比較簡單。小易的父母都是教師,而且都是單位的業(yè)務骨干,父母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另外教師工作的相對穩(wěn)定,使家長有較為充足的時間,對孩子給予教育和引導。家長對孩子的重視程度很高。
三、小朵出現(xiàn)的問題:
1、 生活習慣不好,做事拖拉情況嚴重。這種情況從小至今是家長一個最頭疼的問題。
2、 對學習缺乏應有的興趣。
3、 對學習成績?nèi)狈Ρ匾年P(guān)注。
4、 缺乏向上的心理。
四、小朵父母出現(xiàn)的問題:
1、 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存在著較多的分歧。
2、 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存在著嚴重的焦慮心態(tài):害怕孩子的教育的不成功會影響孩子今后的人生,害怕孩子的情況會遭人恥笑,害怕自己在同事和朋友面前抬不起頭來。
3、 媽媽對孩子要求過多,并時刻抱有挑錯的心理,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對孩子只是一味的指責。
4、 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喜歡大包大攬,好像沒有她的參與孩子就吃不飽、穿不暖,好像沒有她的陪伴和督促孩子就不會學習。
五、查找家庭教育方法不當?shù)脑颍?/span>
1、 父母教育態(tài)度的不一致,造成孩子的無所適從。孩子的爸爸比較溫和,性子較慢,喜歡通過和孩子之間的交流解決問題。媽媽性格較急,喜歡通過命令強迫等手段解決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媽媽的急躁和不配合,往往會使父女之間達成的協(xié)議無法真正的執(zhí)行,造成父親對孩子的教育缺乏有效性,而媽媽的“鐵面”盡管會對孩子具有一定的震懾作用,但孩子父親對這種教育方式的不認同,加劇了孩子對媽媽教育的對抗心理。最終的結(jié)果是,父母雙方都管孩子,但雙方的教育和管教都不起作用。
2、 媽媽的焦慮心態(tài)影響她對孩子的存在的問題做出理性的判斷,把孩子的問題擴大化,而這種錯誤的判斷,又導致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的,態(tài)度急躁化,手段簡單化,心態(tài)急于求成化。媽媽的情緒化的做法,拉大了孩子和家長間的距離,影響了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更嚴重的是造成了孩子對家長教育的抵觸心理,面對家長的絕對權(quán)威,孩子能做的只有消極抵抗。
3、 媽媽對孩子過多的要求,和挑錯心理造成了孩子對希望的渺茫感。試想如果讓我們告訴一個人只要洗完十個碗,就可以換來一天的休息和放松,而對另一個人說讓他洗完一萬個碗再休息。那么你認為誰更愿意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呢?當然是第一個。所以當一個人越接近目標,就越愿意為達到目標付出更多的努力;相反如果一個人認為達到目標對自己來說是遙遙無期,那么再多的說教,再嚴厲的逼迫,也不會使他真正地揚起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當一個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有那么多的錯誤要改的時候,他就會對自己能否達到家長的要求產(chǎn)生懷疑,一旦孩子對家長的要求做出這樣的判斷,家長所做的表面文章就對孩子起不到絲毫的作用了。
而家長對孩子的一味指責很容易他們使產(chǎn)生自卑感,他們會越發(fā)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而過多的所謂的“缺點”,又會使孩子不再珍視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這就使孩子失去了自我約束的能力,失去了自我提升的要求。這就好比一個不想活下去的病人,再多的藥物、再多的手術(shù)、再全面的護理又有什么用呢?
4、 媽媽對孩子一切的包辦代替,是剝奪孩子主觀能動性的罪魁禍首。14歲的孩子,媽媽吃飯的時候都要提醒“吹一下、小點口…”那孩子長大腦還有什么用呢?孩子的能動性,就是這樣被媽媽一步步扼殺的。
六、改進家庭教育的具體方法:
菜單一、
父母應對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的態(tài)度。首先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應加以交流,父母要突破各自的“自是”心量障礙。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在子女管教問題上發(fā)生意見分歧和爭吵的父母,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對的,而對方教育子女的方法是錯的。這就是“自是”心理。從這種“自是”心理出發(fā),每逢在需要管教孩子時,由于看不慣對方的方法,就會造成齟齬和糾紛。這樣,不僅使孩子在觀念上產(chǎn)生混亂,是非不分,不知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同時由于父母教育孩子態(tài)度上長期不一致,經(jīng)常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互相指責,吵吵鬧鬧,也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造成家庭的不團結(jié),這種氣氛也會給孩子心理的發(fā)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父母首先要突破“自是”的心理障礙。
其次,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一方在教育孩子時,另一方如果認為方法不妥,最好不要直接介入,而應當主動地避讓,等事過之后,再找對對方談談,好好交換意見。這樣,父母勾通了思想,統(tǒng)一了認識,在實施教育問題上就不容易產(chǎn)生分歧和矛盾了。
菜單二、
要淡化期望情結(jié),降低期望值。
父母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期望值,不能隨意的拔高。孩子之間有個體差異之別,孩子自身也有智力差異之分,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閃光點,有他的優(yōu)勢,要客觀地認識孩子,正確地評估孩子,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學習方式、生活習慣,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客觀而不是主觀、理性而不是感性地去制訂可行性的家庭教育的目標,提出切合孩子實際的合理要求,這樣既可以緩解家長的焦慮心態(tài),又可以讓孩子在家長的賞識找到自信,從而激發(fā)她求知向上的原動力。
菜單三、
在生活上果斷放手,通過讓孩子自己承擔拖拉后果的形式喚醒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對于進餐速度家長不再死盯緊逼,而是到規(guī)定時間就收起食物;對于起床拖拉家長不再做孩子的天然鬧鐘連叫帶催。讓肚子的饑餓、老師的批評給孩子的腦子加上時間這根弦。
菜單四、
在學習中通過縮小勞動量,喚醒孩子在學習中的時間觀念和學習的主動性。由原來的讓孩子進行的長時間的被動學習,改為對孩子學習效率的關(guān)注。和孩子約定只要孩子完成作業(yè),剩余的時間歸孩子自由支配,而不是像原來那樣在做完作業(yè)后,還做父母為充分利用時間而臨時規(guī)定的額外任務。當孩子主動進入學習狀態(tài)后,就不會產(chǎn)生對媽媽說過六七次的問題充耳不聞了。
相鄰博客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