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與零食
我不主張孩子隨便吃零食,因為我從小就在幼兒園全托,上小學又是寄宿,沒有人給我買零食吃,我對小女也是如此。所以她能按時吃飯,同時養(yǎng)成了節(jié)儉的習慣。
小女9歲那年,一次放學我把她從學校接了回來,路上我們到一家超市買東西。
當我買完了東西,看見小女正站在糕點柜臺前,手里拿著巧克力派,看了半天又放下了,我瞧見了心里直發(fā)酸。我們交款時,超市的經(jīng)理對收銀員說:“你瞧人家這孩子,什么也不要。不像有的孩子,見什么要什么,不給買就又哭又鬧。”
小女見超市外有個賣烤白薯的,怯怯地說:“爸,能給我買個嗎?”看著孩子眼巴巴的樣子,我實在于心不忍,可是我買完東西兜里就剩幾毛錢了。賣烤白薯的說:“五毛錢可以買個小的?!本蛠韨€小的吧,看著小女捧著那塊小白薯高興的樣子,心里真不是滋味。但我仍堅持讓她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不隨便亂花一分錢。我也想讓她懂得: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一個人不可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人要懂得克制一些不切實際的欲望。我想這對她以后做人會有益吧!(老壺)
點評:
教育方式一般是沒有絕對好
壞的,應該是各有千秋,要看將來是否適應社會的要求,適者生存,要讓孩子將來生活得好,先教孩子如何適應。
首先,是根據(jù)將來的社會需求來塑造孩子的行為方式。如果你的孩子將來是在一個封閉的、紀律嚴明的、外界控制力強的環(huán)境里工作,那么你的這種教育方式很適應。但是,將來是越來越開放的社會,需要我們的孩子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一生中會嘗試多種工作,與我們成長的過程完全不一樣,那么就不能生搬硬套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方式。
第二,嚴格的教育也許會培養(yǎng)出孩子好的習慣和好的身體,但是孩子很可能非常不快樂,對于自己的欲望,要不是壓抑的,要不是麻木的。有人研究過孤兒院、寄宿、單親、家養(yǎng)、日托的孩子,智商和能力都沒有差別,就是在情緒、情感和性格方面有很大差異。情緒和情感是人對事物的態(tài)度,除了遺傳外,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是要在后天培養(yǎng)的。
那么,什么是適當?shù)慕逃??比如,孩子愛吃西式快餐里的炸雞,有的家長每周都要帶孩子去吃至少一次,對孩子的需要很放縱地滿足,那么將來孩子對于自己的需要也會為所欲為地去滿足,當然會對身體不利。好的一方面是,這樣的孩子性格上會很開放、很靈活,很會讓自己高興,不壓抑自己,但是吃苦能力差、毅力差。有的家長從不帶孩子去吃,孩子的欲望逐漸消失了,將來很容易興趣很少,不會滿足自己的需要,也沒有什么需要。有的孩子則把欲望壓抑了,但是會轉(zhuǎn)化成別的欲望。有的家長嚇唬孩子,說這種食物對孩子有害,孩子不敢吃了,但是將來會特別在意細菌、疾病等問題,過于惜命。比較好的做法是,幾個月一次或臨時來不及回家吃飯的時候可以滿足一下孩子的需要,孩子因為吃的次數(shù)不多會很新鮮,也會知道來不及的時候可以吃一下,就比較靈活,不是按規(guī)定怎么樣怎么樣那么死板。
其實,我們不應該扼殺孩子的欲望,要培養(yǎng)孩子自己調(diào)整自己的欲望,并且有健康的宣泄渠道,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來源:搜狐教育社區(qū)
相鄰博客
- 改變“膽怯型”孩子三法(轉(zhuǎn)) [2008-06-26 22:12:00]
- 什么樣的媽媽讓孩子叛逆(轉(zhuǎn)) [2008-06-28 17:49:00]
- 5種讓小孩恐懼的事(轉(zhuǎn)) [2008-06-28 17:57:00]
- 孩子交往能力的六大誤區(qū)(轉(zhuǎn)) [2008-06-30 18:3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