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
母親60大壽的前一天晚上,我和妻子在客廳里看電視,5歲的兒子在他自己的房間里趕做給奶奶的生日禮物——很久以前,他就答應過奶奶:生日那天,要送她一幅水彩畫像。
可能是畫得不太順利,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內,兒子好幾次試圖走出他的小房間。當然他沒有直接就那么走出來,而是站在房間門口,眼瞟著電視。我若是回頭,他就瞟我。見我沒有什么反應,他又會自己訕訕地消失在門背后。
我知道他在瞟什么。兒子猶猶豫豫的樣子像是有點拿不定主意:該放棄尚未完成的畫作、放棄早經(jīng)出口的承諾,還是咬咬牙堅持下去,完成它?我猜想他更期望等到我一句呵斥,趕他進房,來幫助他做出他自己難于做出的那個決定和選擇:堅持,踐諾。
但是我沒有。妻子怕影響他想把電視機關掉,也被我制止了。我知道兒子正在打一場仗,勝負事關重大,對手就是自己。只要有可能,我寧愿他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贏得最終的勝利。
還有半個小時就到他睡覺的時間了,兒子仍然在畫案前和門縫邊踟躇。
“要是還畫不好,就算了吧!”看來我得出手了。
“那可不行,我答應奶奶了,就得做?!眱鹤佑悬c矛盾。
“可是你再這么走來走去的,時間可就來不及了。你差不多該睡覺了。”
“要不——”兒子想了想,“要不你們在外邊把門鎖上吧,那樣我就出不來了!”
他才5歲,需要幫助是正常的,我想。于是我答應了兒子,并親手關上了房門。兒子果然沒有再出來。電視看完了,我和妻子走進房間,兒子剛剛完成最后一筆。
“爸爸,我搞掂了!”兒子很驕傲。
我更驕傲。因為兒子剛才不僅僅完成了一幅畫作,還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次飛躍:他終于學會自己控制自己了。請注意:是“自己控制”。因為,那扇門,我們根本沒有鎖。
分析:
上面這個個案,生動地展示了一個5歲的孩子如何學習又一種至關重要的品質的過程。這種品質,我們稱之為“自控”。
如果說上一期談到的“同情”可以幫助孩子感覺到別人的感情并給予別人感情,那么,這次討論的“自控”則在于幫助孩子清醒認識到做錯事可能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進而自行調節(jié)或約束自己行為上的沖動,對不正確、不該做的事情說“不”;或者利用自控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做出恰當?shù)氖虑椤?/font>
如果你還意識不到你的孩子是多么需要這種能力和這種能力對他是多么重要,就讓我們來提醒你一下:還記不記得那次他突然間大發(fā)脾氣、只因為你不小心踩到他的玩具狗?還有那次,他因為太喜歡隔壁小朋友的恐龍公仔,竟然偷偷摸摸把它帶回了家?對了,還有那一次,因為樓下士多店的巧克力餅實在太好吃,他竟然把過年收到的200多元“利市”全部花完、并且全部吃光?……其實,多數(shù)孩子都知道這樣做不好,但是還是忍不住做了,原因很簡單:缺乏自控。來源: 網(wǎng)絡
相鄰博客
- 談心了解兒子的壓力(轉) [2008-08-13 20:52:00]
- 與你分享的49句話(轉) [2008-08-15 21:42:00]
- 傾聽孩子訴說的重要性(轉) [2008-08-15 21:51:00]
- 家長和孩子相處的三大誤區(qū)(轉) [2008-08-15 21:5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