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中國的老百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這個話題,并熱烈探討著這個話題。家庭教育從微觀上說,關系著孩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幸福;從宏觀上說,關系著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興衰。國內外無數事實說明,孩子在成長成才的過程中,家庭教育起著基礎的、廣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像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對歐洲、北美一些國家調查指出的:發(fā)達國家在校生的總體情況表明,兒童早期享受的家庭教育質量如何,對其最終是否能夠成才至為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人的進步的影響是終生的。但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性、長期性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完成,具有持久性,靠的是潛移默化。家庭教育是事業(yè),其意義在于奉獻;家庭教育是科學,其價值在于求真;家庭教育是藝術,其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從這些方面看,家庭教育的學問是很大的。但我國的家長大多是自然家長,對現代家教的理論和理念或盲然無知或知之甚少,只是憑感覺和本能教育孩子。有調查顯示,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不合格的家長就有70%之多,其他各省不合格家長占的比例肯定高于70%。當然,這些不合格家長無一不是愛孩子的,但僅僅有愛就能培養(yǎng)孩子嗎?不能。正如高爾基所說,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們,這便是國家的大事了,它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知識。
一、充分認識信息的復雜多樣化對孩子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帶來的沖擊,不斷增強家庭教育的針對性
一是社會的開放化帶來信息的多樣化。改革開放三十年帶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的開放度越來越高,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浪潮,使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激蕩更加激烈,大量的新鮮事物涌入孩子們的視野,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吃到的、接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樣化,從本地到省內,從省內到國內、從國內到國外,從這個民族到那個民族,社會各種各樣的新思潮、新觀念層出不窮,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思想觀念。二是信息的快捷化帶來信息的多樣化。目前,隨著網絡、電視、電話、書籍報刊、廣告和各種新聞媒體的普及,孩子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越來越便捷,接受著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領域的思想,可以在小小的課堂內了解到當天世界的重大事件。三是交往對象的多元化帶來信息的多樣化。與同學交往是孩子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而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生活方式、就業(yè)方式的多樣化,家庭結構更加復雜多樣,有再婚家庭、單親家庭、夫妻分居式家庭等,我們的孩子每天都在與有著不同家庭結構、有著不同家庭生活方式、不同文化結構、就業(yè)方式的父母教育下的孩子打交道,交往對象的多元化,帶來了信息的多元化。四是活動范圍的擴大化帶來信息的多樣化。隨著交通的日益發(fā)達,經濟生活的發(fā)達,加上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孩子的活動半徑已越來越大,信息倍增。這些信息良莠不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孩子的思想,導致其思想的復雜、多變。一方面各種思潮、思想觀念不斷涌來,導致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利益觀、金錢觀、交友觀、學習觀多種多樣,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表現為多種思想觀念相互碰撞,一些錯誤的或者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也在出現,侵蝕著我們的孩子。而我們的孩子還處在成長期,各種觀念尚未形成,形成何種正確的價值取向、生活理念,包括價值觀、人生觀、利益觀等,更需要家長的教育引導。
二、充分認識父母與孩子不同的成長背景給家庭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不斷增強家庭教育的時代性
時勢造英雄,戰(zhàn)爭年代造就一批將軍,市場經濟年代造就一批商業(yè)家、資本家。同時不同時代也造就了不同的集體個性。我們這批家長出身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時文化大革命的尾巴還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的父母帶著文化大革命的陰影帶著我們開始走進改革開放的年代,童年時代的我們是從泥巴中成長,都經歷了物資匱乏到逐漸豐富,從社會比較閉塞到逐步開放的過程,有一個從艱辛苦難到生活富裕的成長歷程。受早期的影響,個性還是比較傳統(tǒng),相對比較保守。同時我們在座家長大多又是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來,是從應試教育中長大的,知道考試成績的重要性。但我們的子女就不一樣,是90后的一代,跨世紀的一代,生活條件、居住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變化,居?。ㄆ矫婊└邔恿Ⅲw化、玩具電子化、家具電器化、數字化、家庭結構獨生子女化,生活無憂無慮,養(yǎng)尊處優(yōu),基本上沒有一波三折的經歷,相對比較平穩(wěn),少了一些吃苦耐勞的精神、關心他人的品質、相互合作的作風,容易誘發(f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同時這個時代是各種人才輩出的時代,是任何人只要有特長就可以出名的時代,是一個可以一夜暴富的時代,所以他們的思想觀念具有這個時代的特征。這種不同的成長經歷,反映在我們與子女身上,就會產生一種思想觀念上的不協(xié)調、不一致,甚至產生代溝,這就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帶來難題。
三、充分認識時代新特征要求家長以新的理念與方式教育孩子,不斷增強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科學發(fā)展觀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在家庭教育上是以孩子為本、以孩子的健康發(fā)展為本。胡錦濤總書記在第五次少代會上講,“少年兒童要勤奮學習,快樂生活,全面發(fā)展”。國外教育專家說,教育要使學生感受幸福,一個是快樂,一個是幸福。我女兒提出“在學習中享受過程、在過程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學會成長、在成長中學會感恩和回報”的理念。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發(fā)展、人才輩出、社情復雜、競爭激烈與追求和諧是當今時代最鮮明的特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要求我們家長努力做到“五個學會”:
一要學會尊重孩子。當前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這就要求人與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父母尊重孩子也已成趨勢,傳統(tǒng)命令式的教育已不合時宜,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不平等正在打破,孩子們也在追求平等。這就要求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應該懂得尊重、理解孩子的意愿、選擇、愛好、興趣。
二要學會正確處理成績與能力?,F實生活告訴我們,培養(yǎng)一個心理健康、性格堅強、能夠適應現代生活的孩子,那是家庭最大的幸福。這比“以分為本”“以升學為本”要好上一千倍一萬倍??茖W證明:人的成功取決于兩大因素: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但關鍵是非智力因素,好的成績表面上看是智力因素,實際上取決于非智力因素。成績是一時的,能力是長久的。在素質教育時代,盡管學習成績依然重要,但分數已不能成為這個時代主宰一個人成才的關鍵,講究創(chuàng)新,鼓勵各種人才成才,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特征。上大學不是唯一的途徑,只要有能力、有特長、肯吃苦,都可以成才。同時面對復雜的社會、激烈的競爭,更需要培養(yǎng)孩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經驗證明,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培養(yǎng)一種主動精神、吃苦精神,源于良好的習慣。當前重點要培養(yǎng)孩子愛勞動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愛學習的習慣、閱讀習慣、做事認真的習慣、與人合作的習慣、生活有條理的習慣等等。孩子有了這些好習慣,就等于在他心里裝了一部成長的發(fā)動機,無論工作和學習,都會處于主動狀態(tài)——主動發(fā)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思考問題,主動探索問題。
三要學會講究教育的互動性。孩子身上的問題,都能在家長身上找到答案。因此,要治孩子的“病”,家長應“吃藥”。要善于傾聽,多聽聽孩子的在生活中的小事以及他們的所思所想和意見,在傾聽中了解孩子。要加強溝通、交流、引導。面對復雜的社會和孩子不正確的想法、做法,要及時引導,在引導中交流,在引導中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掌握正確的處事方法。要抓住時機引導,引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四要學會正確運用“胡蘿卜”與“大棒”。所謂“胡蘿卜”就是關愛,“大棒”就是嚴格教育。小學階段,要強制性教育,為孩子劃些警戒線,因為他們年幼無知,自制能力差,約束可以規(guī)范行為;初中階段,懂事了,有自尊心,遇到問題要細講,理性教育;高中階段理性與理想教育。當然,小學階段也不能一味地嚴要求,不能過分地打罵,否則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打罵的目的不是為了處罰孩子,而是要讓他明白道理、改正錯誤與缺點。因此,在嚴格要求的同時,更要注重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在關愛中成長。
五要學會在實踐中鍛煉孩子。要讓孩子在具體實踐中、生活中體驗生活、體會人生,不要一味地說教,以免孩子有依賴性。多接觸社會,接觸不同人和事,從實際中懂得道理。如:我們那個時期的艱苦,不要老是掛在嘴邊,因為他們無法體會到我們那個時代的生活,而是要用現實的生活中的例子教育孩子。作者:徐志良 http://61.174.212.236:82/jxhd/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52【曉巖轉】
一、充分認識信息的復雜多樣化對孩子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帶來的沖擊,不斷增強家庭教育的針對性
一是社會的開放化帶來信息的多樣化。改革開放三十年帶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的開放度越來越高,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浪潮,使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激蕩更加激烈,大量的新鮮事物涌入孩子們的視野,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吃到的、接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樣化,從本地到省內,從省內到國內、從國內到國外,從這個民族到那個民族,社會各種各樣的新思潮、新觀念層出不窮,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思想觀念。二是信息的快捷化帶來信息的多樣化。目前,隨著網絡、電視、電話、書籍報刊、廣告和各種新聞媒體的普及,孩子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越來越便捷,接受著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領域的思想,可以在小小的課堂內了解到當天世界的重大事件。三是交往對象的多元化帶來信息的多樣化。與同學交往是孩子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而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生活方式、就業(yè)方式的多樣化,家庭結構更加復雜多樣,有再婚家庭、單親家庭、夫妻分居式家庭等,我們的孩子每天都在與有著不同家庭結構、有著不同家庭生活方式、不同文化結構、就業(yè)方式的父母教育下的孩子打交道,交往對象的多元化,帶來了信息的多元化。四是活動范圍的擴大化帶來信息的多樣化。隨著交通的日益發(fā)達,經濟生活的發(fā)達,加上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孩子的活動半徑已越來越大,信息倍增。這些信息良莠不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孩子的思想,導致其思想的復雜、多變。一方面各種思潮、思想觀念不斷涌來,導致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利益觀、金錢觀、交友觀、學習觀多種多樣,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表現為多種思想觀念相互碰撞,一些錯誤的或者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也在出現,侵蝕著我們的孩子。而我們的孩子還處在成長期,各種觀念尚未形成,形成何種正確的價值取向、生活理念,包括價值觀、人生觀、利益觀等,更需要家長的教育引導。
二、充分認識父母與孩子不同的成長背景給家庭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不斷增強家庭教育的時代性
時勢造英雄,戰(zhàn)爭年代造就一批將軍,市場經濟年代造就一批商業(yè)家、資本家。同時不同時代也造就了不同的集體個性。我們這批家長出身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時文化大革命的尾巴還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的父母帶著文化大革命的陰影帶著我們開始走進改革開放的年代,童年時代的我們是從泥巴中成長,都經歷了物資匱乏到逐漸豐富,從社會比較閉塞到逐步開放的過程,有一個從艱辛苦難到生活富裕的成長歷程。受早期的影響,個性還是比較傳統(tǒng),相對比較保守。同時我們在座家長大多又是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來,是從應試教育中長大的,知道考試成績的重要性。但我們的子女就不一樣,是90后的一代,跨世紀的一代,生活條件、居住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變化,居?。ㄆ矫婊└邔恿Ⅲw化、玩具電子化、家具電器化、數字化、家庭結構獨生子女化,生活無憂無慮,養(yǎng)尊處優(yōu),基本上沒有一波三折的經歷,相對比較平穩(wěn),少了一些吃苦耐勞的精神、關心他人的品質、相互合作的作風,容易誘發(f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同時這個時代是各種人才輩出的時代,是任何人只要有特長就可以出名的時代,是一個可以一夜暴富的時代,所以他們的思想觀念具有這個時代的特征。這種不同的成長經歷,反映在我們與子女身上,就會產生一種思想觀念上的不協(xié)調、不一致,甚至產生代溝,這就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帶來難題。
三、充分認識時代新特征要求家長以新的理念與方式教育孩子,不斷增強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科學發(fā)展觀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在家庭教育上是以孩子為本、以孩子的健康發(fā)展為本。胡錦濤總書記在第五次少代會上講,“少年兒童要勤奮學習,快樂生活,全面發(fā)展”。國外教育專家說,教育要使學生感受幸福,一個是快樂,一個是幸福。我女兒提出“在學習中享受過程、在過程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學會成長、在成長中學會感恩和回報”的理念。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發(fā)展、人才輩出、社情復雜、競爭激烈與追求和諧是當今時代最鮮明的特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要求我們家長努力做到“五個學會”:
一要學會尊重孩子。當前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這就要求人與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父母尊重孩子也已成趨勢,傳統(tǒng)命令式的教育已不合時宜,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不平等正在打破,孩子們也在追求平等。這就要求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應該懂得尊重、理解孩子的意愿、選擇、愛好、興趣。
二要學會正確處理成績與能力?,F實生活告訴我們,培養(yǎng)一個心理健康、性格堅強、能夠適應現代生活的孩子,那是家庭最大的幸福。這比“以分為本”“以升學為本”要好上一千倍一萬倍??茖W證明:人的成功取決于兩大因素: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但關鍵是非智力因素,好的成績表面上看是智力因素,實際上取決于非智力因素。成績是一時的,能力是長久的。在素質教育時代,盡管學習成績依然重要,但分數已不能成為這個時代主宰一個人成才的關鍵,講究創(chuàng)新,鼓勵各種人才成才,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特征。上大學不是唯一的途徑,只要有能力、有特長、肯吃苦,都可以成才。同時面對復雜的社會、激烈的競爭,更需要培養(yǎng)孩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經驗證明,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培養(yǎng)一種主動精神、吃苦精神,源于良好的習慣。當前重點要培養(yǎng)孩子愛勞動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愛學習的習慣、閱讀習慣、做事認真的習慣、與人合作的習慣、生活有條理的習慣等等。孩子有了這些好習慣,就等于在他心里裝了一部成長的發(fā)動機,無論工作和學習,都會處于主動狀態(tài)——主動發(fā)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思考問題,主動探索問題。
三要學會講究教育的互動性。孩子身上的問題,都能在家長身上找到答案。因此,要治孩子的“病”,家長應“吃藥”。要善于傾聽,多聽聽孩子的在生活中的小事以及他們的所思所想和意見,在傾聽中了解孩子。要加強溝通、交流、引導。面對復雜的社會和孩子不正確的想法、做法,要及時引導,在引導中交流,在引導中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掌握正確的處事方法。要抓住時機引導,引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四要學會正確運用“胡蘿卜”與“大棒”。所謂“胡蘿卜”就是關愛,“大棒”就是嚴格教育。小學階段,要強制性教育,為孩子劃些警戒線,因為他們年幼無知,自制能力差,約束可以規(guī)范行為;初中階段,懂事了,有自尊心,遇到問題要細講,理性教育;高中階段理性與理想教育。當然,小學階段也不能一味地嚴要求,不能過分地打罵,否則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打罵的目的不是為了處罰孩子,而是要讓他明白道理、改正錯誤與缺點。因此,在嚴格要求的同時,更要注重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在關愛中成長。
五要學會在實踐中鍛煉孩子。要讓孩子在具體實踐中、生活中體驗生活、體會人生,不要一味地說教,以免孩子有依賴性。多接觸社會,接觸不同人和事,從實際中懂得道理。如:我們那個時期的艱苦,不要老是掛在嘴邊,因為他們無法體會到我們那個時代的生活,而是要用現實的生活中的例子教育孩子。作者:徐志良 http://61.174.212.236:82/jxhd/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52【曉巖轉】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將成功傳給下一代 [2009-12-01 13:47:00]
- 家長如何科學對待孩子的分數 [2009-12-01 13:52:00]
- 影響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 [2009-12-01 13:56:00]
- 警惕家教唯智化傾向 關鍵是教孩子“學會做人” [2009-12-11 13:5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