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
6歲的李沖對媽媽說:“媽媽,張老師偏心。今天幼兒園午睡的時候,東東把我的鞋子踢到了墻角,我叫他撿回來,他不肯撿,我就把他的衣服扔到了床底下。張老師知道后光批評我,還把我叫到辦公室,要我承認(rèn)錯誤。他為什么不批評東東?”
媽媽說:“沖沖,你又淘氣了!我給你說了多少遍了?老師批評你,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老老實實,規(guī)規(guī)矩矩,沒有一點錯誤,老師怎么會批評你呢?你看隔壁毛毛,多么聽話!老師什么時候批評她了?我再說一遍……”
“媽媽!你總是幫人家說話,我不要聽!”李沖不耐煩了。
“你不要聽我也要說……”媽媽像往常一樣說個沒完。
“我只是問了你一個小小的問題,你為什么要說那么一大堆的話?”
與媽媽談話總是那么掃興地收場。李沖越來越不喜歡與媽媽談話了。一次他對小朋友說:“我什么也不告訴媽媽了。要是我一開始跟她說,她就會沒完沒了,我連玩的時間也沒有了?!?nbsp;
分析:
一位教育家曾經(jīng)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長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钡?,令大多數(shù)父母感到頭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卻總不以為然,還常常會視父母的諄諄教導(dǎo)為沒有意義的嘮叨,甚至拒絕與父母交談。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父母的談話方式有問題呢?
許多父母認(rèn)為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孩子沒有問題,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與孩子談話,光有一副熱心腸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談話的技巧。如果你的談話孩子不愿聽,甚至感到厭煩,那么,即便你說的全是“金玉良言”,在孩子的心中還是一分不值。就像前面的例子,李沖只希望媽媽理解他心里的委屈,卻又被媽媽批評了一頓,這樣的談話怎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呢?那么,父母該怎樣與孩子談話呢?
對策:
1.把握和孩子談話的時機
與孩子談話并非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談話的時機往往需要父母去把握、去創(chuàng)造。一般說來,當(dāng)孩子專心致志于自己的學(xué)習(xí)和娛樂的時候,父母的談話便成為一種不受歡迎的干擾。只有當(dāng)孩子在比較空閑的時候,或者從一種活動轉(zhuǎn)換到另一種活動中去的時候,他才比較愿意與父母交談。比如孩子放學(xué)回家的時候,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候,或是取得成功、遇到問題的時候。當(dāng)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會不一樣,做父母的應(yīng)努力去創(chuàng)造、去把握與孩子談話的時機。
2.像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一樣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與孩子談話的失敗,往往不是缺少對孩子的愛,而是缺乏對孩子的尊重。一方面,大多數(shù)父母認(rèn)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面,在與孩子交談時,他們又習(xí)慣于要求孩子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種做法包含了多么巨大的矛盾!它只會導(dǎo)致孩子對與父母交談的害怕。要成功地與孩子進行有教育意義的交談,父母必須始終小心翼翼地去維護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3.用體貼入微的理解代替“諄諄教誨”
父母總以為,孩子年幼無知,需要嚴(yán)加看護,諄諄教誨。其實,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體察孩子、理解孩子,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許多想法和感受是多么合乎情理;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父母非但不比孩子更英明,甚至常常會發(fā)現(xiàn)自己還及不上孩子。父母強加給孩子的“諄諄教誨”,在孩子看來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我們常說,人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教訓(xùn)。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因此,當(dāng)你覺得孩子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犯了錯誤,暫且不要勸告,不要教誨,不要訓(xùn)斥。設(shè)身處地、體貼入微地去理解孩子吧--這是你首先需要做的事。只有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你與孩子之間有意義的交談才會自然地發(fā)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你才能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孩子才能接受你的談話,并在無形中受到你的影響。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也遇到李沖一樣的情形,你首先就應(yīng)該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分析一下教師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比如教師可能沒有了解全面),暫時化解孩子的委屈,再從教育的角度引導(dǎo)孩子正確認(rèn)識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交談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6歲的李沖對媽媽說:“媽媽,張老師偏心。今天幼兒園午睡的時候,東東把我的鞋子踢到了墻角,我叫他撿回來,他不肯撿,我就把他的衣服扔到了床底下。張老師知道后光批評我,還把我叫到辦公室,要我承認(rèn)錯誤。他為什么不批評東東?”
媽媽說:“沖沖,你又淘氣了!我給你說了多少遍了?老師批評你,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老老實實,規(guī)規(guī)矩矩,沒有一點錯誤,老師怎么會批評你呢?你看隔壁毛毛,多么聽話!老師什么時候批評她了?我再說一遍……”
“媽媽!你總是幫人家說話,我不要聽!”李沖不耐煩了。
“你不要聽我也要說……”媽媽像往常一樣說個沒完。
“我只是問了你一個小小的問題,你為什么要說那么一大堆的話?”
與媽媽談話總是那么掃興地收場。李沖越來越不喜歡與媽媽談話了。一次他對小朋友說:“我什么也不告訴媽媽了。要是我一開始跟她說,她就會沒完沒了,我連玩的時間也沒有了?!?nbsp;
分析:
一位教育家曾經(jīng)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長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钡?,令大多數(shù)父母感到頭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卻總不以為然,還常常會視父母的諄諄教導(dǎo)為沒有意義的嘮叨,甚至拒絕與父母交談。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父母的談話方式有問題呢?
許多父母認(rèn)為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孩子沒有問題,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與孩子談話,光有一副熱心腸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談話的技巧。如果你的談話孩子不愿聽,甚至感到厭煩,那么,即便你說的全是“金玉良言”,在孩子的心中還是一分不值。就像前面的例子,李沖只希望媽媽理解他心里的委屈,卻又被媽媽批評了一頓,這樣的談話怎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呢?那么,父母該怎樣與孩子談話呢?
對策:
1.把握和孩子談話的時機
與孩子談話并非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談話的時機往往需要父母去把握、去創(chuàng)造。一般說來,當(dāng)孩子專心致志于自己的學(xué)習(xí)和娛樂的時候,父母的談話便成為一種不受歡迎的干擾。只有當(dāng)孩子在比較空閑的時候,或者從一種活動轉(zhuǎn)換到另一種活動中去的時候,他才比較愿意與父母交談。比如孩子放學(xué)回家的時候,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候,或是取得成功、遇到問題的時候。當(dāng)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會不一樣,做父母的應(yīng)努力去創(chuàng)造、去把握與孩子談話的時機。
2.像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一樣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與孩子談話的失敗,往往不是缺少對孩子的愛,而是缺乏對孩子的尊重。一方面,大多數(shù)父母認(rèn)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面,在與孩子交談時,他們又習(xí)慣于要求孩子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種做法包含了多么巨大的矛盾!它只會導(dǎo)致孩子對與父母交談的害怕。要成功地與孩子進行有教育意義的交談,父母必須始終小心翼翼地去維護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3.用體貼入微的理解代替“諄諄教誨”
父母總以為,孩子年幼無知,需要嚴(yán)加看護,諄諄教誨。其實,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體察孩子、理解孩子,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許多想法和感受是多么合乎情理;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父母非但不比孩子更英明,甚至常常會發(fā)現(xiàn)自己還及不上孩子。父母強加給孩子的“諄諄教誨”,在孩子看來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我們常說,人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教訓(xùn)。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因此,當(dāng)你覺得孩子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犯了錯誤,暫且不要勸告,不要教誨,不要訓(xùn)斥。設(shè)身處地、體貼入微地去理解孩子吧--這是你首先需要做的事。只有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你與孩子之間有意義的交談才會自然地發(fā)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你才能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孩子才能接受你的談話,并在無形中受到你的影響。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也遇到李沖一樣的情形,你首先就應(yīng)該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分析一下教師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比如教師可能沒有了解全面),暫時化解孩子的委屈,再從教育的角度引導(dǎo)孩子正確認(rèn)識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交談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啃老”:誰之過? [2008-03-31 14:28:00]
- 春季寶寶眼發(fā)癢多為過敏 [2008-03-31 14:31:00]
- 怎樣讓孩子聽話 [2008-03-31 14:39:00]
- 良好性格應(yīng)由小培養(yǎng) [2008-03-31 15:0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