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指兩代人都能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對方的內心世界,能夠從對方的處境來體察他的思想行為,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能夠從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對方的意愿和態(tài)度,并有效地把這些感受傳遞給對方,就會體驗到相互間的理解與尊重,產生溫暖感和滿足感,從而激發(fā)出彼此體諒和關心愛護的溝通氛圍。
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在同理心的互動中來了解對方、感受對方的。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對父母的同理心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在父母對他的同理心的過程中,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逐漸形成的。其中,如果父母要讓孩子同理父母,首先父母要同理孩子,同理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一切,包括孩子的成就與錯誤、優(yōu)點與缺點。父母給予孩子的同理心幾乎就是孩子同理心產生的土壤。
與父母溝通是兒童、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畢竟父母是過來人,閱歷和經(jīng)驗都比較豐富,孩子有些問題拿不定主意時,與父母交談是會有所收獲的,也許會出現(xiàn)代溝,但這并非不可逾越,它會隨著與父母交流的增多而縮短距離。而作為父母,他們是非常愿意與子女交流的。 孩子由于年齡、經(jīng)歷和文化程度的差異,溝通當中可能會有障礙。但如果父母沒有要求子女必須實現(xiàn)自己“未竟的理想”,相反,而是積極與子女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接納孩子的意見,正樣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也只有這才能換來孩子的理解與尊重。
父母對孩子具有同理心,嘗試著從孩子的立場來了解孩子,與孩子產生同樣的感受和體驗,這是一種教育能力。在兩代人的溝通中,父母越有能力去清晰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就越能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遺憾的是有些父母習慣于從主觀看孩子的行為,往往以自身的經(jīng)驗和感受來作判斷,習慣以自身預設或假設的既定標準來要求孩子,很少接納孩子的立場和看法,這樣與孩子的溝通必然受阻,產生事與愿違的后果,具體表現(xiàn)為:
當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時,就會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隨之會感到失望、沮喪,對父母的信任度降低,向父母敞開心扉的愿望就會很快消失。
父母對孩子沒有產生同理心,也就不能真正地接納孩子,很容易對孩子指責和批評,這種來自于父母主觀意識的“我向信息”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和受到傷害,與父母產生對立。
當父母不能真正同理孩子時,也就不能對孩子做出積極的回應,對孩子內心世界中需要得到引導和糾正的地方就不能產生建設性的幫助。
常見的現(xiàn)象是,由于父母過于主觀而不能對孩子產生同理心,無法深入了解孩子,甚至誤導孩子。
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同理心是開導孩子內在心智世界的鑰匙,是與孩子有效溝通的基礎,是教育產生效能的前提。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能夠從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對方的意愿和態(tài)度,并有效地把這些感受傳遞給對方,就會體驗到相互間的理解與尊重,產生溫暖感和滿足感,從而激發(fā)出彼此體諒和關心愛護的溝通氛圍。
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在同理心的互動中來了解對方、感受對方的。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對父母的同理心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在父母對他的同理心的過程中,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逐漸形成的。其中,如果父母要讓孩子同理父母,首先父母要同理孩子,同理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一切,包括孩子的成就與錯誤、優(yōu)點與缺點。父母給予孩子的同理心幾乎就是孩子同理心產生的土壤。
與父母溝通是兒童、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畢竟父母是過來人,閱歷和經(jīng)驗都比較豐富,孩子有些問題拿不定主意時,與父母交談是會有所收獲的,也許會出現(xiàn)代溝,但這并非不可逾越,它會隨著與父母交流的增多而縮短距離。而作為父母,他們是非常愿意與子女交流的。 孩子由于年齡、經(jīng)歷和文化程度的差異,溝通當中可能會有障礙。但如果父母沒有要求子女必須實現(xiàn)自己“未竟的理想”,相反,而是積極與子女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接納孩子的意見,正樣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也只有這才能換來孩子的理解與尊重。
父母對孩子具有同理心,嘗試著從孩子的立場來了解孩子,與孩子產生同樣的感受和體驗,這是一種教育能力。在兩代人的溝通中,父母越有能力去清晰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就越能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遺憾的是有些父母習慣于從主觀看孩子的行為,往往以自身的經(jīng)驗和感受來作判斷,習慣以自身預設或假設的既定標準來要求孩子,很少接納孩子的立場和看法,這樣與孩子的溝通必然受阻,產生事與愿違的后果,具體表現(xiàn)為:
當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時,就會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隨之會感到失望、沮喪,對父母的信任度降低,向父母敞開心扉的愿望就會很快消失。
父母對孩子沒有產生同理心,也就不能真正地接納孩子,很容易對孩子指責和批評,這種來自于父母主觀意識的“我向信息”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和受到傷害,與父母產生對立。
當父母不能真正同理孩子時,也就不能對孩子做出積極的回應,對孩子內心世界中需要得到引導和糾正的地方就不能產生建設性的幫助。
常見的現(xiàn)象是,由于父母過于主觀而不能對孩子產生同理心,無法深入了解孩子,甚至誤導孩子。
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同理心是開導孩子內在心智世界的鑰匙,是與孩子有效溝通的基礎,是教育產生效能的前提。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孩子的心理疲勞不容忽視 [2008-03-31 15:08:00]
- 專家:懂得孩子,才能教育孩子 [2008-03-31 15:10:00]
- 解碼"新新人類" --獨生子女一代青少年的優(yōu)勢與缺陷 [2008-03-31 15:13:00]
- “對付”青春期孩子的實戰(zhàn)兵法 [2008-03-31 15:1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