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陽和長安哪個遠
兩人在爭論,一人說:“只聽人從長安來,從沒有聽人從太陽那邊來,太陽一定比長安遠。”另一人說:“從來沒有見過長安,卻每天見太陽,那么一定是長安遠。”
2、某人迷信,無論做任何事,都先問陰陽先生,看是否吉利。一天,被塌墻所壓,請求鄰人救其。鄰人曰:“先問陰陽先生,今天是否宜動土?”
3、中世紀,西方神學家宣傳:上帝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一個智者問一個神學家:“上帝能否創(chuàng)造一塊他自己也舉不起的石頭呢?”神學家說:“能。”“那么,既然上帝不能舉起這石頭,他就不是全能的。”“如果這樣,那上帝是創(chuàng)造不出這塊石頭。”“上帝創(chuàng)造不出石頭,怎能說是萬能的。”
4、天壤之別
地球上的元素約有一百多種,其中已在其他天體上發(fā)現(xiàn)達七十種氦:拉丁文原意就是“太陽元素”,因為它是從太陽上發(fā)現(xiàn)的。隕石中的鐵質(zhì)具有與地球的鐵完全相同的化學性質(zhì)。月球上的礦物,也具有同地球上一樣的結晶。天和地都是一樣的物質(zhì)世界,沒有什么絕對的天壤之別。
5、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的朋友,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是長青的。——歌德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峰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
有人認為,只有詩人才需要幻想,這是沒有理由的,這是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shù)學上也需要幻想,甚至沒有它就不可能發(fā)明微積分。——列寧
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
知識源于實踐,天才只是聰明才智的差異。——恩格斯
其實即使是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兒童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魯迅
不目見口問,不能盡知也。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有之也。——王充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一切真知源于實踐。
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西紅柿原產(chǎn)秘魯森林,叫“狼桃,因其艷麗誘人,人疑有毒,只觀賞而不敢吃。十六世紀,被英國一個公爵帶回歐洲,仍只作觀賞用。過了差不多二百年,法國一位畫家冒險一試,發(fā)現(xiàn)既可口又營養(yǎng)豐富,于是廣為傳播。
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xiàn)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吃一吃。————毛澤東
辯證法不知道什么是絕對分明的和固定不變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條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相互過度,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shù)牡胤匠姓J“亦此亦彼”,并且使對方對立互為中介。
先秦哲理寓言
1、揠苗助長: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辦任何事情都不能只憑主觀愿望,不顧客觀規(guī)律,否則,“欲速則不達”,甚至弄巧成拙。
2、一傅眾咻:孟子謂戴不勝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客觀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它往往是關系事情成敗的重要因素。
3、不龜手之藥: 宋國有個人擅長配制使手不凍裂的藥,他家世代以漂洗絲綿為業(yè)。有人聽說這事,愿出百金購買這個秘方。宋國人想:我世代漂洗絲綿,收入不過幾金,現(xiàn)在一下子就可得百金,還是賣給他吧。那人買了秘方后,就去游說吳王。恰好吳國與越國打仗,冬天,吳國士兵涂了那藥,手腳不凍裂,因而打敗了越軍。吳王就給他封賞了土地。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同一物品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所發(fā)揮得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因此,我們要根據(jù)不同的需要加以使用,才能做到物盡其用。用人也是這樣。
4、拊馬不時:夫愛馬者,以筐盛屎,以大蛤蜊殼盛尿。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這人的頭碰破了,胸骨也撞碎了。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fā),顧及客觀效果,不同的場合應才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只憑良好的愿望,不考慮具體對象和客觀效果,就可能好心辦壞事,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5、不材之木:姓石得匠人達到齊國去,經(jīng)過曲轅這個地方,看到一棵可造數(shù)以十計的船的樹。但匠人卻不看,竟然不停地趕路。他的學生很奇怪,問:“我隨先生學藝以來,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好的木材,而先生卻看也不看,為什么?”匠人說:“這是一棵疏脆無用的樹,用來造船就會沉,用來造棺材就腐朽得快,用來造器具就會很快被蟲蛀,這是一株不能用作木料的樹,沒有什么用處,所以才會這么長壽。”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看待事物要看其實質(zhì) ,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
6、東施效顰: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學習別人要有所分析,如果不考慮自己的條件,盲目地模仿人家,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7、魯侯養(yǎng)鳥:從前魯侯養(yǎng)了一只海鳥,每天向它獻酒,演奏樂曲,設牛、羊、豬三牲供奉。但海鳥卻憂郁不食,三天就死了。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辦事情要看對象,不同的對象應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對待,不可千篇一律,強求一致。如果單憑主觀愿望辦事,不看具體對象,就會把事情搞壞。
8、騰猿處勢:當猿猴生活在樹叢中時,攀援著樹枝,在其間稱王稱長。即使著名的射手,也沒有辦法瞄準它,但是,當它落到灌木叢中時,就謹慎小心,左顧右盼,害怕得發(fā)抖。并不是它的筋骨不靈活了,是因為它所處的環(huán)境不利,不能充分發(fā)揮它善于攀緣的本領。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要努力造就有利的客觀環(huán)境,讓人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務使英雄有用武之地。
9、魯少儒:莊子見魯哀公。哀公說:“魯國有許多儒士,學習先生的道家學說的人卻很少。”莊子說:“魯國很少儒士。”哀公說:“整個魯國的人都穿著儒士的服裝,怎么說魯國少儒士呢?”莊子說:“ 有學問的人不一定穿著儒士服;穿著儒士服裝的不一定是懂得儒家學說。。”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是看人看問題,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要看實質(zhì)。二是研究學問,不能只求形式,弄虛作假,而要注重實際,注重真才實學。
10、所長無用: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他想遷到越國去。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為什么?”“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于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作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于披頭散發(fā)。憑著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窮,難道可能嗎?”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要發(fā)揮其專長,就必須適合社會環(huán)境需要。如果脫離社會環(huán)境的需要,其專長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我們要根據(jù)社會得需要,決定自己的行動,更好去發(fā)揮自己的專長。
11、鄭人買履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辦事情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而不應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
12、割肉相啖:齊國有兩個好勇的人。一天,兩人一起喝酒。一個人說:“我們買點肉來下酒吧。”另一個說:“你身上有肉,我身上也有肉,為什么要另外買肉呢?”于是,他們兩人準備好調(diào)料,就拔出刀來互相割肉吃,一直到死為止。【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勇敢要用在恰當之處,否則就失去意義,甚至會做出蠢事。
13、荊人涉楚:荊人欲襲楚,使人先表雍水。雍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社會的情況是不斷變化的,處理事情也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靜止不變,不去適應新的情況,采用新的措施,結果必定遭到失敗。
14、引嬰投江:有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fā),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15、齊人有好獵者: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愧其家室,出則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則狗惡也。欲得良狗,則家貧無以。于是還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有以求良狗,狗良則數(shù)得獸矣。田獵之獲常過人矣。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在辦任何事情時,不要一味蠻干,要考慮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找出關鍵所在,再想方設法加以解決。關鍵問題解決了,事情就可以辦好。如果只是孤立地看問題,不考慮問題的癥結,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事情也就無法辦好。
16、偏枯之藥:魯人有公孫輟者,告熱鬧曰:“我能起死人。”人問其故,對曰:“我固能治偏枯(半身不遂),今吾倍所以為偏枯之藥,則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為小,不可以為大;可以為半,不可以為全者也。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事物有質(zhì)與量的差別,我們不能混淆兩者的界線。事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們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決不能無限度地亂用,機械地只從量的大小上類推,就會鬧笑話,犯錯誤。
17、楊布打狗: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來源:世界經(jīng)理人博客
相鄰博客
- 人的一生有三件事不能等 [2008-04-27 10:17:00]
- 毛澤東震驚世界的十句話 [2008-04-27 10:19:00]
- 如何調(diào)教軟弱的孩子 [2008-05-08 14:23:00]
- 正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2008-05-08 14:2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