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似乎是成長中的孩子們的通病。其實,孩子說謊是家長教育不當?shù)慕Y(jié)果,因為孩子不能區(qū)分真實和想象的不同。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4歲以下的孩子把爸爸、媽媽是否高興作為衡量自己行為對錯的標準。如果孩子告訴下班回來的媽媽:“我今天把鏡子打碎了?!眿寢屢欢〞苌鷼猓缓眠€會打他一頓。但如果孩子換一種說法媽媽就不會生氣。從這里孩子學會了“說謊”,但此時的孩子并未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性質(zhì),只知道媽媽爸爸生氣,自己就是做錯了。但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怕父母生氣而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撒謊得不到應有的矯正,慢慢就會固定下來,形成欺騙行為。因此,家長應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從小培養(yǎng)孩子誠實的品行。
父母不要“教”孩子說謊
許多家長意識不到自己一些細小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例如,不喜歡接待來訪人,就教孩子說,“如果某人來找我,就說我不在?!比缱隽瞬辉缸屌渑贾赖氖拢矊⒆诱f“別讓你媽知道”。還有的家長說到做不到,給孩子空許諾等。由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威信,父母說的或是做的孩子認為都是對的,逐漸也就學會了說謊。對這類行為的后果,家長一開始往往意識不到,等孩子出問題又十分氣憤。其實孩子問題的根源就在家長本身。因此,要培養(yǎng)孩子的誠實,首先家長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誠實。
不要懲罰講真話的孩子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例、孩子說了真話,父母卻劈頭蓋臉地一通嚴厲批評,甚至體罰孩子。如:有一個母親請病假出去玩.結(jié)果孩子將真實情況告訴了來探訪媽媽的同事,孩子母親知道后、痛打了他一頓,還教他以后再有這事就告訴別人“我去醫(yī)院了”。這樣一來,孩子將逐漸體會到說真話會受到懲罰,不說 真話倒能平安無事,甚至還可以贏得父母的贊賞。如果下次犯了錯誤時,孩子就會想盡辦法隱瞞過去、以逃避懲罰。所以,家長正確的做法應是:孩于承認錯誤后,首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后再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
幫助孩子區(qū)分想象和真實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 6歲的孩子中只有大約18%的人能夠區(qū)別真實和想象,而9歲的孩子中有90%能夠理解故事是編的還是真實的,在11歲~12歲時開始從新的角度理解誠實的問題,也就是說,孩子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理解“謊言”和“誠實”是怎么回事的。因此,家長要在孩子3~4歲時開始幫助他們學會分辨什么是假裝的,什么是真實的。例如,做游戲時,家長扮做大灰狼,孩子覺得害怕,這時可以跟他解釋什么是“假裝”的。稍大年齡的孩子,則可以針對科幻電影、童話故事,戲劇中的人物和孩子討論事實與虛構(gòu)的區(qū)別。
孩子在不能分辨幻想和現(xiàn)實時,往往把希望發(fā)生的事說成是正在或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向父母、同學夸耀自己的“英雄業(yè)績”。這樣的孩子有很強的自卑感,自卑使他們常以優(yōu)越感來補償自己,以顯示自己的“能干”。對這樣說謊話的孩子,家長要判斷出他們說謊話的原因,及時糾正,不能聽之任之。
及時獎勵誠實的行為
要培養(yǎng)一個好的行為習慣,獎勵比懲罰更重要。當發(fā)現(xiàn)孩子闖禍以后,不要氣急敗壞地責問:“這是不是你干的?”此時,孩子很有可能因為怕挨打而說謊。這樣的問話方式實際上是誘導孩子說謊。家長可以注視孩子的眼睛,等孩子自己說出真相,或者說:“發(fā)生了什么事?”如果孩子承認了錯誤或請求原諒,應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后再批評,并且相應地減輕對他的處罰。
任何行為都是在初始時最容易矯正。所以,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第一次說謊時,就要十分重視這個問題,并要適時地懲罰。一般孩子在第一次說謊時會感到極度不安,即使僥幸蒙混過去了,也會十分擔心,如果家長不及時發(fā)現(xiàn)制止,孩子會習以為常,撒謊成“性”。 來源: 網(wǎng)絡
父母不要“教”孩子說謊
許多家長意識不到自己一些細小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例如,不喜歡接待來訪人,就教孩子說,“如果某人來找我,就說我不在?!比缱隽瞬辉缸屌渑贾赖氖拢矊⒆诱f“別讓你媽知道”。還有的家長說到做不到,給孩子空許諾等。由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威信,父母說的或是做的孩子認為都是對的,逐漸也就學會了說謊。對這類行為的后果,家長一開始往往意識不到,等孩子出問題又十分氣憤。其實孩子問題的根源就在家長本身。因此,要培養(yǎng)孩子的誠實,首先家長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誠實。
不要懲罰講真話的孩子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例、孩子說了真話,父母卻劈頭蓋臉地一通嚴厲批評,甚至體罰孩子。如:有一個母親請病假出去玩.結(jié)果孩子將真實情況告訴了來探訪媽媽的同事,孩子母親知道后、痛打了他一頓,還教他以后再有這事就告訴別人“我去醫(yī)院了”。這樣一來,孩子將逐漸體會到說真話會受到懲罰,不說 真話倒能平安無事,甚至還可以贏得父母的贊賞。如果下次犯了錯誤時,孩子就會想盡辦法隱瞞過去、以逃避懲罰。所以,家長正確的做法應是:孩于承認錯誤后,首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后再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
幫助孩子區(qū)分想象和真實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 6歲的孩子中只有大約18%的人能夠區(qū)別真實和想象,而9歲的孩子中有90%能夠理解故事是編的還是真實的,在11歲~12歲時開始從新的角度理解誠實的問題,也就是說,孩子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理解“謊言”和“誠實”是怎么回事的。因此,家長要在孩子3~4歲時開始幫助他們學會分辨什么是假裝的,什么是真實的。例如,做游戲時,家長扮做大灰狼,孩子覺得害怕,這時可以跟他解釋什么是“假裝”的。稍大年齡的孩子,則可以針對科幻電影、童話故事,戲劇中的人物和孩子討論事實與虛構(gòu)的區(qū)別。
孩子在不能分辨幻想和現(xiàn)實時,往往把希望發(fā)生的事說成是正在或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向父母、同學夸耀自己的“英雄業(yè)績”。這樣的孩子有很強的自卑感,自卑使他們常以優(yōu)越感來補償自己,以顯示自己的“能干”。對這樣說謊話的孩子,家長要判斷出他們說謊話的原因,及時糾正,不能聽之任之。
及時獎勵誠實的行為
要培養(yǎng)一個好的行為習慣,獎勵比懲罰更重要。當發(fā)現(xiàn)孩子闖禍以后,不要氣急敗壞地責問:“這是不是你干的?”此時,孩子很有可能因為怕挨打而說謊。這樣的問話方式實際上是誘導孩子說謊。家長可以注視孩子的眼睛,等孩子自己說出真相,或者說:“發(fā)生了什么事?”如果孩子承認了錯誤或請求原諒,應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后再批評,并且相應地減輕對他的處罰。
任何行為都是在初始時最容易矯正。所以,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第一次說謊時,就要十分重視這個問題,并要適時地懲罰。一般孩子在第一次說謊時會感到極度不安,即使僥幸蒙混過去了,也會十分擔心,如果家長不及時發(fā)現(xiàn)制止,孩子會習以為常,撒謊成“性”。 來源: 網(wǎng)絡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 [2008-06-28 13:53:00]
- 每一個孩子都是大師 [2008-06-28 13:54:00]
- 小兒慎用激素類藥物 [2008-06-28 13:57:00]
- 狠心兒女讓父母慘遭厄運 教育不當惹來的禍 [2008-06-28 14:1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