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讀同一本書
我們都知道,反復學習同樣的知識,人們理解和記住知識的可能性就更大。這對于才剛剛開始掌握詞匯和培養(yǎng)讀寫能力的幼兒也是一樣的。讀同一本書的次數(shù)越多,孩子學習書中的詞匯、講述書中內容的機會也就越多。這并不是說,家長一次就要把同一本書念上好幾遍(盡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經常會要求父母這么做),但家長要做好準備,在幾個星期內,把孩子最喜愛的書念上幾十遍。
多問開放式的問題
“鴨子在哪里?”“剛才,誰親吻了這個嬰兒?”問孩子類似這樣的問題能讓孩子也參與到你所念的內容中來。但問題在于,大多數(shù)家長不是問孩子早就知道的問題,就是問的許多問題,孩子只需用一個單詞或用手指一指就能回答的。研究表明,雖然問這類問題對于打基礎很重要,但逐漸加大問題的復雜性也同樣重要。這就是說,用“是”、“不是”或用手指一指就能回答的問題應減少,與人物行為動作有關的和概念性的問題要增加。比如,“有一只熊,它在干嘛?”或者“這位農夫現(xiàn)在準備做什么?”
要點:“問孩子與人物行為動作有關的問題?!?/span>
家長如是說
“威爾上床時總喜歡帶上兩三本書。我們經常能聽見他“念”書給自己聽。他記住那些關鍵的詞組或者就模仿其中的節(jié)奏。”克里斯蒂·惠特尼,威爾的母親。
拓展孩子回答的內容
當孩子自發(fā)地評論起書中的有關內容或者回答你所問的與書中內容有關的問題時,你便可以利用這個大好良機教孩子更多有關語言的知識。把孩子所說的內容重復一遍給他聽,但要增加一些內容,你可以增添一些有關語言結構的內容,也可以加一些與情節(jié)有關的內容。比如,如果你問孩子這只熊在干什么,你的孩子回答說“跑”,你就可以這樣說:“對了,這只熊正跑開去,”或者“對了,這只熊想趕上它那些森林中的朋友們?!? 閱讀方式多樣化
講故事的時候,你是在描述、理解,還是表演?如果你是在描述,就會把重點放在解釋圖片內容上;如果你是在理解,你就會側重解說故事的含義(也許還會拓展開去,解說文字和圖片的內容用以闡明一個觀點);如果你是在表演,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和對話上,把問題留到最后。無論你是描述、理解還是表演,對于聽故事的孩子而言都有益無害。但大多數(shù)家長的閱讀方式非常單一。如果家長能做到閱讀方式多樣化,嘗試新的閱讀方式,那將會使閱讀成為一件充滿樂趣的事。尤其是讀一些孩子要求反復讀的書的時候,家長就更應使用多種閱讀方式了。 事實證據(jù):
使用字母讀物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
馬凱特大學的研究人員B. A.默里和S. A.斯塔爾以及佐治亞大學的M.G.艾維共同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內容為字母知識對于孩子閱讀的重要性。研究人員將還未到上幼兒園年齡的孩子分成三組:聽父母念過常規(guī)字母讀物(這些讀物中有字母和示范字母發(fā)音的詞匯)的孩子為一組;聽父母念過只有字母的讀物的孩子為一組,聽父母念過故事書的孩子為一組。雖然三組的孩子都知道這26個字母,對于印刷體的字母也有概念,但聽父母念過常規(guī)字母讀物的那組孩子在音素方面的知識就要多得多。而音素方面的知識是學習閱讀的關鍵。
總結:
毫無疑問,朗讀對于孩子今后在閱讀、寫作和閱讀理解中有出色表現(xiàn)會有深遠的影響。朗讀向孩子介紹了許多重要的概念,如書的印刷格式、音素知識和想象力。朗讀無論對于孩子還是父母而言都是一件趣事,所以閱讀的興趣自然而然就培養(yǎng)起來了。在家里擺上幾本書或者一天只讀幾分鐘的書,這還不夠。家里的書應多得像個圖書館,就餐時談論書,日常談話中插入幾句來自于最喜愛的書籍中的俏皮話。因為孩子才剛剛開始嘗到文字世界的無窮樂趣,所以要讓書籍看起來就好像是世界上最奇妙、最能給人以啟迪的東西。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來源: 網絡
相鄰博客
- 乳牙早萌和“螳螂嘴” [2008-07-01 11:03:00]
- 數(shù)學邏輯智能涉及3種能力 [2008-07-01 11:04:00]
- 四個妙招教會孩子懂得感恩 [2008-07-01 11:07:00]
- 面對虎頭蛇尾的孩子怎么辦 [2008-07-01 11:0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