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ㄒ唬╇p方要盡量控制自己情緒不發(fā)脾氣、不嘮叨、不惱怒,即使夜不能寐,日不能安,也于事無補,唯一辦法是正視現實,堅持教育。
(二)不要因孩子的殘疾而父母相互指責,不應該去尋找一些假設的證據去推斷孩子的病因是由家庭的一方遺傳的,造成的。連當代醫(yī)學都解釋不了的問題,你怎么就可以只憑主觀地去做出什么結論呢?
?。ㄈ┮ハ嘀С謱Ψ降臎Q定,有了分歧把問題留下來,通過討論達到一致,不要爭吵,而要“協(xié)同”,有了一個殘疾的孩子就夠不幸的了,家庭再也經不住更多的創(chuàng)傷。
?。ㄋ模┮ハ喙膭?。一個有殘疾孩子的家庭往往容易被煩惱、挫折、失望、無助所困擾,如果父母雙方在給孩子愛的同時,也別忘了給對方的關愛和安慰,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ㄎ澹┮氡M一切辦法為孩子營造一個活動的小天地,每天都應安排父母與孩子共同活動、游戲的時間,和孩子建立親子感情,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切不可把教育訓練搞成毫無人情味的機械操作。
孤獨癥兒童怎樣才能上學?
每一個孤獨癥兒童都會長大,都要從學齡前進入學齡。對于孤獨癥兒童家長來說,在看著孩子一天天長高的同時,心情也隨著一天天沉重起來。別人家的孩子按部就班地從幼兒園到學前班再到一年級,從小學到中學,走上就學之路;而對于孤獨癥的孩子,現有社會環(huán)境中有多少學校的大門為他們敞開呢?孤獨癥兒童因為社會交往及社會適應上面的障礙,在步入學齡時往往不具備正常兒童的能力;同時學校也因為難以適應孤獨癥兒童的特點而無法接納他們。為了縮小孤獨癥兒童與學校的距離,早期干預及學前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學前訓練可以幫助孤獨癥兒童獲得基本的社會生活技巧,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為他們進入學校打下必備的基礎。但是由于孤獨癥兒童的障礙程度不同,在進入學校時遇到的困難大小也不同。有的兒童已基本達到學校的要求,只要稍加輔助就能隨班就讀;有的兒童則需要很多來自家庭、學校及專家的輔助方能在正常學校的班級中堅持學習;但對于大多數孤獨癥兒童來說,進入正常學校是非常困難的。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為孤獨癥兒童及其他智力障礙兒童提供有特殊學校,或在正常學校中提供特殊的班級及教師。孤獨癥兒童能否上學,取決于多方面的條件,主要有:①孤獨癥兒童自身的障礙程度;②該兒童學前訓練的程度;③該兒童居住地有無特殊學校,以及該類學校對孤獨癥兒童的了解程度;④正常學校對特殊兒童的接納能力,如教師條件、管理能力等;⑤該兒童的家庭能否尋找到專業(yè)人士的幫助;⑥該兒童所在國家及地區(qū)對特殊(殘障)兒童提供的法律保障條件??傊?,由于地區(qū)不同,孤獨癥兒童入學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在發(fā)達與不發(fā)達國家,城市與農村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在世界進入21世紀的今天,“義務教育”已在越來越多的國家被寫進憲法,“接受教育”也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qū)和民族認可為人的基本權利之一。因此,為孤獨癥兒童及所有有障礙的兒童爭取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成為社會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六、孤獨癥兒童長大后能找到工作嗎?
毫無疑問,在孤獨癥患者進入青年成年期時,為他們提供參加職業(yè)培訓與就業(yè)的機會,不僅對他們的性格發(fā)展有利,也會減輕家庭成員心理上和經濟上的負擔。促使孤獨癥患者獨立自主地生活,對全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個孤獨癥患者已具備接受職業(yè)培訓和就業(yè)的基本前提(語言理解能力、認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與人配合的能力等),他能否有效的適應職業(yè)培訓并達到就業(yè)的目標,仍取決于外部環(huán)境是否為他提供了“保護性”的條件:
?。?)方式恰當:培訓者能夠用適合孤獨癥患者的方式與其進行交流,并具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
?。?)必要的支持:給孤獨癥患者以熟悉工作內容和工作環(huán)境的時間。當他們在適應過程中發(fā)生困難時,培訓者能夠在心理工作者及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幫助下,對患孤獨癥的學員給予有效的輔助和支持。
?。?)寬容、理解和真誠:孤獨癥患者就業(yè)失敗,往往不僅由于他們自身缺乏工作動力或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雇工者和同事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所以,至今在發(fā)達國家也只有不到5%的孤獨癥患者有機會在勞動力市場上得到工作,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生活在福利工廠中。因此,增加社會對有障礙成員的接納意識,以及提高公眾對困難的理解和克服能力,是幫助孤獨癥患者較順利地介入社會生活的必備條件。
七 .孤獨癥患者的家庭如何面對鄰居與社區(qū) ?
孤獨癥患者家庭所在地的鄰居及社會成員的素質對于幫助這個家庭承受壓力有直接的影響,包括積極的或消極的。鄰居的態(tài)度與行動既可以為孤獨癥患者的家庭增添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也可能使患者家庭雪上加霜,因不堪重負而崩潰。細心而富于仁道的鄰居可能會比父母更早發(fā)現患兒的“孤獨癥”(不正常)行為特征,提醒患兒的父母注意,使患兒得到及早的診斷與訓練矯正。同時,鄰居還可以為患兒營造出“保護性”環(huán)境,使他們獲得與家庭之外的社會成員交往的體驗,減少患兒在社會交往中的挫折感。因此作為孤獨癥兒童的家長,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不要將自己的困擾吞在心里。向鄰居、同事敞開心扉是接受生活挑戰(zhàn)的第一步,因為僅僅自己在家里面對孩子是不夠的。在全社會對孤獨癥尚不了解的今天,家長不僅要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孩子,同時也要學習如何學習如何帶著孩子去面對這個對于殘障群體尚不十分寬容的社會。一位母親曾深有體會地說:“以前,我很怕與別人談論孩子,其結果是使我自己陷入越來越深的孤獨之中,感到那么絕望?,F在,周圍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孩子患有孤獨癥,也許他們并不知道孤獨癥是怎么回事,但他們都在幫助我和這個孩子,我不再感到孤獨和絕望。因此,我想對所有的家長說:‘敞開你的心扉,你會發(fā)現生活中多了許多陽光!’”
孤獨癥患者家庭所在地的鄰居及社會成員的素質對于幫助這個家庭承受壓力有直接的影響,包括積極的或消極的。鄰居的態(tài)度與行動既可以為孤獨癥患者的家庭增添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也可能使患者家庭雪上加霜,因不堪重負而崩潰。細心而富于仁道的鄰居可能會比父母更早發(fā)現患兒的“孤獨癥”(不正常)行為特征,提醒患兒的父母注意,使患兒得到及早的診斷與訓練矯正。同時,鄰居還可以為患兒營造出“保護性”環(huán)境,使他們獲得與家庭之外的社會成員交往的體驗,減少患兒在社會交往中的挫折感。因此作為孤獨癥兒童的家長,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不要將自己的困擾吞在心里。向鄰居、同事敞開心扉是接受生活挑戰(zhàn)的第一步,因為僅僅自己在家里面對孩子是不夠的。在全社會對孤獨癥尚不了解的今天,家長不僅要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孩子,同時也要學習如何學習如何帶著孩子去面對這個對于殘障群體尚不十分寬容的社會。一位母親曾深有體會地說:“以前,我很怕與別人談論孩子,其結果是使我自己陷入越來越深的孤獨之中,感到那么絕望?,F在,周圍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孩子患有孤獨癥,也許他們并不知道孤獨癥是怎么回事,但他們都在幫助我和這個孩子,我不再感到孤獨和絕望。因此,我想對所有的家長說:‘敞開你的心扉,你會發(fā)現生活中多了許多陽光!’”源自:中國分類信息網
相鄰博客
- 孤獨癥兒童家長的心態(tài)分析(1) [2008-05-23 18:41:00]
- 孤獨癥兒童家長的心態(tài)分析(2) [2008-05-23 18:42:00]
- 多動癥的主要表現是什么 [2008-05-23 18:44:00]
- 培養(yǎng)兒童心理健康的要點 [2008-05-23 18:4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