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0年08月28日
新華網長沙8月28日電(記者謝櫻)在湖南省邵陽縣菜橋鄉(xiāng)五龍村一間破舊的磚泥平房里,年邁的祖父母和13歲的肖芬、10歲的肖涵,以及兩個咿呀學語的表弟妹構成了一個家。
由于父母長年在外打工,未成年的肖芬儼然成了“一家之主”。平時,她不僅要上學讀書、下地干農活,還要料理家務。在幼小的弟弟妹妹面前,她“又當姐姐又當媽”。
在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邵陽縣,類似肖芬這樣的家庭有很多。邵陽全縣有20多萬外出務工人員,由此形成留守兒童5萬多人,很多學校留守兒童幾乎占到在校學生的一半以上,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縣”。
“親情饑渴”是許多留守兒童普遍面臨的突出問題。邵陽縣副縣長李軍說,全縣大部分留守兒童一年左右才能見上父母一面,部分留守兒童幾年甚至十幾年都未能與父母相見。當面對“還記得爸爸媽媽長什么樣”的問題時,不少孩子都回答不出——父母成了他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成長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他們的學習成績往往并不出眾,一些孩子時常逃學,還有的性格暴躁、放縱、孤僻、自卑。袁孟燦在日常疏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時發(fā)現,“很多細小的沖突,幾乎都是發(fā)生在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大批農民工涌進城市,為快速發(fā)展的中國經濟和城市建設提供勞務。伴隨“民工潮”成為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趨勢,人口大量流動帶來了留守兒童問題。據統(tǒng)計,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4000萬。
“中國在未來30年至50年,還將迎來城市化進程高峰,從而引發(fā)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的大遷徙,留守兒童問題將變得越來越突出,應當引起各級政府重視。”長期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華南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范方說。
邵陽縣黃塘鄉(xiāng)中學安裝了兩臺供留守兒童免費撥打的“親情電話”。這是由當地電信部門贊助的,全縣共有96臺。每逢課余,思念父母的留守兒童都可以撥通家長的手機號碼。此外,邵陽縣還為留守兒童向郵政部門爭取了“親情書信”“親情賀卡”免費郵資,湖南省教育廳、省婦聯則提供了1500套“親情視頻”,讓孩子與千里之外的家長網上見面。
“幾乎所有能夠想到的現代化通訊方式我們都用上了,就是希望通過搭建留守兒童與外出家長親情交流平臺,探索學校、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新型交互式教育管理模式,以緩解孩子們的"親情饑渴"。”李軍說。 今年7月底,在政府扶持、企業(yè)贊助下,邵陽縣19名長時間未見父母的留守兒童來到了廣東省東莞市,在那里與自己的親人相聚。參加了一系列與父母游玩、參觀等“親子活動”中,12歲的留守兒童唐雨詩告訴記者,她度過了“人生中最快樂的三天”,也讓她印象中的父親由“陌生”變得“親切”起來。
有關專家指出,留守兒童聚集地大多為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地區(qū),對于處于“心理斷乳期”的留守兒童來說,十分需要心理輔導,但各地普遍面臨師資不足、資金緊缺等問題。因此,在不少地方,利用社會力量開展關愛活動,進行“親情替代”,成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模式。
“社會組織是世界發(fā)達國家普遍具有的幫助機構,其中幫助兒童是重要內容。政府部門應充分引導和發(fā)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創(chuàng)造有利的空間、平臺和氛圍,呼吁更多的企業(yè)、個人、民間組織等,利用合法便捷渠道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范方說。
(責任編輯:肖堯)
孫岫收錄
相鄰博客
- 真實記錄:非京籍學生小升初首嘗同城待遇 [2010-07-07 15:38:00]
- 留守女孩放火為引起大家注意 [2010-08-28 23:39:00]
- “留守兒童需要一個擁抱” [2010-08-30 08:28:00]
- 貧困農村留守兒童患重大疾病可獲5000-10000元救助金 [2010-08-30 08:3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