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父母是非常有愛心的,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但是怎樣才能讓孩子成長得好?我們大家如果留心一下,會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如果這個孩子他跟同伴的關系是和諧的,朋友是多的,他就會容易成長得好;如果這個孩子沒有朋友,或者是和朋友的關系緊張,那么他就可能發(fā)生問題,有很多的危機可能將伴隨著他。 有一個故事讓我非常難忘,寧夏有一個男同學學習成績出類拔萃,全國中學生化學大賽第一名,物理大賽第三名,被保送到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學。但是誰都想不到,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這個學生被判了有期徒刑11年。怎么回事呢?這個同學我給他起個化名叫王西,他學習成績非常好,但是他沒有朋友。從小學到中學,放了學就回家,回家就學習,上了大學也基本上沒有什么朋友,到了大三的時候感覺到沒有朋友的日子是很難過下去的。他就一定要交上朋友,他就和同宿舍的一個男同學形影不離,后來呢這個同學感到聽到一些議論,說兩個小伙子為什么總黏一塊兒?他就覺得緊張了,就說我們兩個不能這么來往,慢慢地疏遠這個王西。王西就很難過,就勸他,說我們兩不能分開,那個同學就堅決不理他,后來這個王西就認為我對你這么好,你還對我這么絕情,那他就要采取報復。他怎么報復?他是學化學的,他去搞了一種劇毒的化學品鉈,把它投到同學的牛奶杯里,一個宿舍住的當然不可能有防備了,喝了,反應劇烈。 這個王西還是良心未泯,一看這么慘,他也沒想到有這么嚴重,就趕快打個車送他去醫(yī)院。在醫(yī)院的追問之下,他被迫承認了他投的是什么東西,那么經過搶救這個男同學沒有死,但是要住院治療一年,花的錢是六萬多。一年后這個同學出院了,就告他,北京海淀法院一審理,非常簡單,故意殺人罪,有期徒刑11年,剝奪政治權利三年。消息傳回家鄉(xiāng),他的父母一聽真受不了,暈過去了。他們不理解一個這么努力學習的學生,怎么會發(fā)展到故意殺人,后來他們悟出來了,就是忽略了這孩子人格的培養(yǎng)。 所以說我們今天談到這個交往問題,是因為中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們就推行了計劃生育政策,我們中國在二十多年時間少生了三億多人,這對中國對世界是一個偉大的貢獻。中國出現(xiàn)了一個龐大的獨生子女的群體,獨生子女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沒有兄弟姐妹。過去在兄弟姐妹之間完成的這種經驗的交流、愛心的培養(yǎng),今天變得困難了,這對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對同伴的交往就更加顯得需要。 我們先來講一講第一個問題,關于獨生子女同伴交往的重要性。我經常被全國各地邀請去講學,面對著成千上萬的父母,我說我有一個驚訝的發(fā)現(xiàn),我說全中國的父母沒在一起開過會,但是很多父母都會說一句共同的話,對孩子說,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用你管,哎呀!我覺得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國民共識。我知道學習成績好,考一個高分數(shù)對他的發(fā)展意義是重大的。但是我做了三十多年的教育,我有一個感受,沒有朋友的孩子比考試不及格還要嚴重,不會交往的孩子比他的學業(yè)失敗可能還要嚴重,所以不能忽略這個問題。另外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就是群體社會化對獨生子女影響是顯著的,什么叫群體社會化呢? 我們大家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大約10歲以前,非常聽父母的,父母說這個衣服漂亮,他覺得漂亮。說頭發(fā)這么梳好看,就覺得這么好看。但是從小學高年級開始,特別等上了中學以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時候同伴的影響就開始慢慢超過父母,媽媽說這件衣服真漂亮,同學說真俗,俗不可耐,你就知道他敢不敢穿了,這就叫群體社會化,同伴的影響力影響著個人的選擇。所以說一個人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他特別在意同伴的評價,特別希望在同伴當中擁有一個比較好的印象。顯然群體社會化一定是在同伴的交往中實現(xiàn)的,這就是我們說一個人的同伴交往對他的社會化意義是重大的,所以說是不能夠缺少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說獨生子女同伴交往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出現(xiàn)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相當多的孩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攻擊性需要,因為我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我們經常做大型調查,1996年我主持了一項調查,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fā)展與教育的研究,這個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一個數(shù)據(jù),80%以上的獨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擊性需要,這使我們感覺到有點驚訝。當然這個攻擊性需要是他的一種人格需要,這種攻擊性需要并不一定去打人罵人,不一定是暴力的,它是一種什么需要?就是在同伴的交往當中,容易忽略別人的感受、說話很刻薄、說話很傷人,而他自己覺得我沒傷我就這么想的。當他幸福的時候他意識不到別人的痛苦,當他說一個人隱私的時候,他沒有意識到對別人有傷害。 所以說這種攻擊性是比較多的,我們可以來看幾個例子,南方有一個大城市,有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班,該考數(shù)學了,這個同學發(fā)現(xiàn),我們班里邊數(shù)學成績最棒的那個女孩子沒來考試,這很奇怪,她怎么不來了?她從來都是數(shù)學尖子,后來老師說她的爺爺去世了,她在家辦理喪事請假了。同學一聽一片歡呼聲,她爺爺可死了,說她數(shù)學所以考第一,因為她爺爺是個數(shù)學教授,我們沒法超過她,現(xiàn)在她爺爺可死了,我們可以超過她了,小孩興奮的敲桌子跺腳。老師聽的毛骨悚然,我的天哪!心想這是一群孩子還是一群小狼。這實際上就是反映了一種攻擊性需要,當然這個東西也有原因,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受,好比說父母特希望你考第一,可這一科里有一個這方面特棒的學生,你沒戲了。在另一科還有一個特棒的,你也沒戲了。你說他們像一座大山一樣擋在你面前,你怎么也沒法圓你的夢。數(shù)學尖子的爺爺死了,她沒有靠山了,好,小孩的一種心理,這是一個現(xiàn)象。 那么我還知道一個現(xiàn)象,我在上海采訪,一個老師當了多年的班主任,跟我講起她的學生,突然講起她兒子了, 她兒子矮矮的、瘦瘦的,特懂事。但是有一天,同學們在教室里鬧,結果呢,把 她兒子擠在門后邊,這個時候他們居然就使勁推這個門,大家知道這個門后是個死角,就說他是沒有地方可逃的,很多孩子擠這個門,生生把她兒子的胳膊給折斷了。所以他媽媽講起這個事特別痛心,所以在我們的孩子的生活中,實際上有很多很殘忍的事情發(fā)生。你看看媒體最近很多報道,是有攻擊性的。 但是有的時候確實他們是一種不理解,所以說呢,孩子的同伴交往,實際上是一個走出自我中心的過程,他一定要意識到別人的存在,一定要有同情心,能夠善解人意,他才能學會這種交往。那么兒童的這種攻擊性從哪里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上會或多或少有一點攻擊性,有暴力行為的孩子,我們經過分析認為,往往是他本身受到了一些傷害,他這個時候特別容易去攻擊別人。第二個問題就是說父母的干涉和誤導也影響孩子的同伴的交往,我們在1996年的全國的大調查中發(fā)現(xiàn),72%的中小學生獨生子女的父母們,他們說我希望我的孩子有好朋友,甚至還有79%的父母說我歡迎孩子把他的好朋友帶到家里來,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另外的一些事情,就是說81%的父母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和學習好的同學交朋友,75%的父母說我對孩子交朋友有嚴格的要求,71%的父母說,我反對孩子有親密的異性朋友,我反對他們和一些學習不好的人交朋友等等。你看這是父母對孩子交往的一個態(tài)度。 所以父母的這種態(tài)度不能讓孩子跟學習不好的人交朋友,要和學習好的人交朋友,可是孩子們說了,我們當然有感覺,這個朋友不是按照分數(shù)來劃分的,有些學習好的人不夠朋友,有的沒有情趣,跟他在一塊來往我很沒勁,這都是非常常見的現(xiàn)象。因為孩子的交往是根據(jù)性格、情趣,往往是雙方有互補性,所以父母的這種態(tài)度也是一個問題。 那么還有第三個問題就是與同伴交往的水平影響他的社會地位的差異,我想每一個從兒童時代長大的人,你回首一想都會知道,每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按照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三種:第一種是明星,第二種是處在一個中間狀態(tài),叫游離者,第三種最慘,叫被拒絕者。那么被排斥者呢,經常有消極心態(tài),愿意和群體作對,和班里作對,和什么都作對,他被排斥嘛!那么在同伴交往中處于明星地位的孩子呢,他們往往是綜合素質比較好,比方說他碰到了難題他會商量,他想借你的東西會說,我很喜歡這個東西,你能借給我嗎?他考慮問題比較周到,或者比較有些過人之處,有組織能力,所以說與同伴交往的水平影響他的社會地位的差異。那么在交往中如果不加引導,有的孩子在交往中就會有失敗感、挫折感,最典型的一個案子,北京幾年前審判了一個年輕的貪污犯,小伙子才二十幾歲,貪污一百萬。 最讓人驚訝的是他貪污了一百多萬,別人以為他不是買房子就是買車了。結果他這個錢呢基本上不是給自己留的,都是給哥們用的。這個人說咱們是哥們,我現(xiàn)在要買車,能不能幫忙,沒問題?借你十萬。那個說我要買房子貸款,很困難了,咱們是好朋友,能不能幫忙?沒問題,十萬。錢基本上是這么花的,后來分析小伙子怎么回事?這個小伙子從小就交不大上朋友,覺得大了之后,覺得沒有朋友的人矮一截,沒有朋友的人根本在世面上沒法混。他就一定要想辦法交朋友,這也是在交往中失敗的一種現(xiàn)象??赡芎⒆佑懈鞣N方法,是不是?比方說拿家里的東西,甚至給別人背書包,甚至給別人做幫兇的,他害怕自己處在一種孤立的、受冷落的狀態(tài)。孩子是很不容易忍受這種孤獨無助的狀態(tài),所以這都是一種獨生子女交往中的失敗,那么這是我們講的第二個問題,獨生子女交往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那么我們再來看第三個大的問題,怎么樣去引導獨生子女學會交往?我因為做了幾十年的兒童的教育和研究,我有一個非常深的感受,就說兒童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那么社會化的過程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他的群體性。就是說兒童長大,他是在群體的交往中長大的,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伙伴的這樣一種交往的體驗。所以說呢,他一定要重視他的同伴交往。第二個特點呢,是他的實踐性,他是通過親身體驗,去明白很多道理的。他離不開一種實踐,那么同伴的交往本身也是實踐。 我就常想,我小的時候,也是有的時候朋友好成一個人,后來又鬧別扭分開。后來又怎么怎么恢復友誼,有的人疏遠了,有的人有了新朋友,但是這些使你理解了什么叫人?什么叫社會?什么叫孤獨?所以我們要看到兒童的社會化是離不開同伴的交往,群體的交往。那好了,在引導獨生子女學會同伴交往中,我覺得有三個原則需要提出來,第一個原則那就是學會發(fā)現(xiàn)他人,尊重多元文化,善于和不同的人共同生活。第二個原則叫做要引導孩子要學會相互學習,善于發(fā)現(xiàn)對方的優(yōu)點。獨生子女有一個缺陷,因為在家里往往比較容易受寵,不大容易去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特別是小學生,比方說你讓小學生給某個同學說你看看他有什么缺點?哎呀!大家都是話很多,這也不好,那也不好,說了很多。如果你說大家想想看,他有哪些優(yōu)點,大家一下就沉默了,不知道,沒看見。兒童時候吧,眼睛特別尖,老看別人缺點,有兒童心理的特點,但是這個呢,就需要引導,一定要引導他慢慢發(fā)現(xiàn)別人優(yōu)點。你只有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你才會和別人交往,這個是很重要的,我去采訪過社會學大師費孝通,老先生就說了,讓孩子相互學習。 同伴交往的一大功能就是相互學習,為什么?因為兒童的學習是一種觀察性學習,兒童懂道理經常不是聽會的而是看會的,我看看你怎么做,你挨打了,我可要小心了,我要注意了,我小心了,我不能挨打。你燙傷了,我也得注意,我這么做也會燙傷,這是間接學習、觀察學習,所以說孩子在一起是全體社會化在相互影響,所以要讓他在交往中學會互相學習。當然還有第三個原則就是我們的孔老夫子說的,君子合而不同。我尊重別人,我善解人意,我愿意幫助別人,但是不等于失去我自己,我要保持我的個性,我要保持我的優(yōu)點,對不對,我要保持我的見解,但是會友好地相處,所以說這三個原則可能對于引導我們的獨生子女、包括所有的孩子學會同伴交往是有益的。 那么怎么樣去培養(yǎng)獨生子女的學會同伴交往,我給大家講一個方法,叫做一日營。是我們做的一個嘗試,什么嘗試呢?就是說變小家庭為大家庭,小學生,大概那么七個或者八個孩子,雙休日的時候,到其中的一個同學家里去生活一天,哎呀!這就熱鬧了,109個家庭報名,其實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特別愿意到別人家去,對孩子來說別人家的飯好吃,別人家的床睡著舒服,別人的玩具好玩,一切都是好玩的。所以七個孩子到這家了,排著隊給這一家的爸爸媽媽敬個禮,爸爸媽媽我們來了,我們要在你們家生活一天,在你們家學習買菜、游戲、做飯,麻煩你們了,父母說沒問題。孩子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然后游戲,女孩子把男孩子當馬騎,在屋里非常熱鬧。然后就買菜,往日大手大腳的孩子現(xiàn)在學會過日子了,買雞蛋,買三個。買土豆,買兩個?;貋硪胁俗鲲?,吃的很香,晚上睡覺的時候,興奮得睡不著,你碰碰我,睡著了嗎?沒有。你呢?我也沒睡著。第二天分別的時候掉眼淚,依依不舍呀!你說這個辦法多好??!所以說人的感情,人的這種社會化,這往往不是一個獲得知識的結果,而是一個情感培養(yǎng)的結果。我們就是讓獨生子女共享兄弟姐妹的親情,當然還有很多種方式,比方說培養(yǎng)孩子團隊精神,通過拓展訓練,通過各種方式,我知道北京的中學生有的時候開展這樣的活動,拓展訓練。 什么叫拓展訓練?比如說其中有一個項目叫信任背摔,就是一個站在凳子上等稍高的地方,然后雙手被綁,再直挺挺地往后倒。人往后倒的感覺是最可怕的,失控嘛。底下就是你的同學,伸出手臂來接著你,這個時候你越坦然,你越安全。因為你舒展了,底下的同學就特別容易接到你。你越慌張,底下的同學就越不容易接到你。所以這種訓練就體驗到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你把你的安全交給了同伴,同伴用一份愛心來承接著你,是不是?當他被接住的時候,他那個心理感覺,通過很多很多的活動,學校、家庭、社會,都要去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感受到一個人只有在群體之中才能獲得快樂,只有心中有別人,你才有快樂。 所以我說什么叫社會化?還可以用一種通俗的語言,當你心中能夠想到別人,你的社會化就開始了,當你能夠處理好你我他之間的關系,你的社會化就達到了一定水平。所以我想我今天的講座就到這里,我最后總結一句話是:獨生子女靠一家一戶是難以教育好的,獨生子女的父母們聯(lián)合起來,以群治獨,我的報告到這里,謝謝大家。 (來源: cctv-10《百家講壇》欄目.中青網(wǎng)) |
相鄰博客
- 培養(yǎng)孩子自信注意生活細節(jié) [2008-05-12 09:42:00]
- 21世紀需要什么樣的夏令營(孫云曉) [2008-05-12 09:46:00]
- 父母要做童年的捍衛(wèi)者(孫云曉) [2008-05-12 10:04:00]
- 幼兒園晨檢中最不應忽視的兩個細節(jié)(陳應?。?/a> [2008-05-12 10:1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