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qū)之一:可憐天下父母心——孩子知道嗎?
普天下受苦人都是父母親。新學期開始了,下崗的父母用撿破爛換來的錢,剛剛為獨生子女交了一筆不菲的學費,但是孩子不知道;如果孩子不責備父母的失敗和吝嗇,父母親就滿足了吧?難道父母不感覺已經夠成功的了:不是說盡力就是成功嗎?盡管父母自己感覺已經夠慷慨的了:還有什么不可奉獻的嗎?下一次父母準備賣血。也許有的已經開賣了。但是孩子不知道。
孩子真的不知道這些,還是故意不愿意知道?大款或富豪的父母則是這樣做的:他們感覺把大把大把的鈔票送到貴族學校里的做法已經落伍了,就改兌換美元或歐元,然后送到洋大學或洋野雞大學里去。所有富的窮的貴的賤的父母的共同點就在于:他們倒不一定認為“知識就是力量”那么冠冕堂皇,不過以為學歷高,文憑硬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甚至不無聰明的認定,只要肯花錢就可以給孩子買來一片未來燦爛光明的世界。然而孩子知道嗎?
誤區(qū)之二:孝順兒孫誰見了?——愛的徒勞。
破舊的土房是當今農村的一個景觀。在沙塵暴或洪澇成災的日子里,它絕對具有象征意義。誰在住風雨飄搖的茅屋?誰的眼淚在飛?那是堅守多子多福傳統(tǒng)觀念的“徐茂”和老伴聊度風燭殘年的地方。不遠處的高堂大屋,那是兒子和新婚媳婦的愛巢。似乎今日的農村社會,老人住破房,兒女住新房已經成為天經地義的正?,F象。
獨生子女的母親們更絕:農村的到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的到縣里,縣里的到市里,市里的到省里,省里的到京里,京里的到外國-------租房子,做飯洗衣加打工。就這么帶有喜劇性的一支有癡心母親組成的伴讀大軍,活躍在祖國的城鄉(xiāng),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道奇特的風景線。
工薪階層也許另當別論。然而在學費、房價都是天價的今天。就業(yè)也難。子女就曠日持久地堅持把所有可能的學歷教育都進行到底——天哪,這需要多少錢?然而,一套商品房更是徹底的要了父母的命。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錢”,永遠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富豪,或許權貴可能要好得多。然而富豪、權貴是誰?那是普通小民可以望塵的嗎?夫“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連阿Q都懂得的經典教訓,誰不懂?“癡心父母古來多”——問題是大把大把的錢花了,有的母親甚至辭掉工作一心伴讀,然而兒子娶了媳婦,讀了博士,買了樓房,甚至留了洋,仍然不能質換回一個“孝”字,更不能獲得一個“愛”字,這才是做父母必須面對的最殘忍的不幸和悲涼。
誤區(qū)之三:誰不望子能成龍?——無由的企盼。
望子成龍,那是老話。上世紀說的最多的話是“培養(yǎng)革命后代”和“接班人”。別說,后來改革開放,工薪階層興起接班頂替之風,還真有點培養(yǎng)接班人的意思。
不知打什么時候開始,獨生子女出現了!寶貝呀!流行“四二一”綜合癥。文革中落戶安徽的中國科技大學,象橘子一樣,也“越淮北而變枳”,鬧起安徽好引領改革風氣的毛病,一天突然搞起什么“神童少年班”。哎呀,不得了了——神州大地比比皆是決心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天才”加“神童”的癡心父母。至遲從胎教開始吧,緊接著就是2歲學外語3歲學鋼琴4歲學書法五歲獲大獎……到了上世紀末,21世紀初,連十歲的詩人、八歲作家的作品都暢銷的洛陽紙貴了。漢漢這神童小子不僅自己差一點拿了諾貝爾文學獎,還一不小心把他老子都帶出了名寫書出版了。整的王朔都沒脾氣了。
且慢!獨生子女最不能承受之重就在于:父母做不到,或沒有做到的,都做夢似地,一股腦兒的,要求孩子去代替自個兒實現——父母們干什么呢?十億經商的,十億打麻將賭博的,還有二億待開張的和當候補的。還算好,就是個別“老一輩革命家”比較英明,他們根本不像“石光榮”,沒有要求自己的子女(當然不是獨生子女)去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頂多也就是教他們倒倒手,發(fā)發(fā)財,當當官,出出國之類的。
真是不服不行呀,難能可貴,這一點值得全國人民,尤其是遠沒有實現小康的農民兄弟好好借鑒學習。收入就那么可憐一點,別老是一門思心攀富貴,窮起哄,瞎投資。全國人民一條心地逼迫孩子上學讀書讀書上學,沒完沒了的拿血汗錢去贊助城市里外國的奸商,那樣特沒有勁!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人以為自己是誰?想學“動物世界”呀,沒門!
來源:http://kid.bb06.com/article.php?id=18640
相鄰博客
- 隔代寵愛影響孩子的教育 [2008-04-20 12:26:00]
- 徹底擺脫錯誤的家教模式 [2008-04-20 12:35:00]
- 獨生子女的弱點 [2008-04-20 12:37:00]
- “傻女”如何成大學生? [2008-04-20 12:3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