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的困惑:她說:“女兒今年7歲。有一天,我病得很重,躺在床上,女兒問:"媽媽,你病了嗎?"我說:"是呀,病得很厲害,快死了。"沒想到,她馬上大哭起來:"媽媽你別死!媽媽你別死!"我知道,是對女兒進(jìn)行生命教育的時候了,可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向這么小的人兒解釋"死亡"這個殘酷的字眼?!?傳統(tǒng)的文化氛圍常常讓我們選擇逃避或否認(rèn)“死亡”這個話題,這讓孩子很難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理解。為此,本版組織了一組文字,讓我們來聽聽專家、家長的觀點。
專家觀點:循序漸進(jìn)讓孩子明白死亡
“死亡”的話題,從來都是千古難題。與孩子聊死亡,更是難上加難。先別說怎么與孩子聊,首先要問父母自己有死亡的答案嗎?父母只有自己找到了正確的答案,才能很好地解答孩子的問題。
很多人在孩童的時候,都曾被看見的“死亡事件”所困擾。孩子對死亡的觀點是從學(xué)習(xí)中得來的。如果孩子能在開誠布公談?wù)撍劳龅沫h(huán)境下長大,那么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
像讀者李女士的孩子這么小就開始憂死,我覺得首先要搞清楚這種思緒的源頭。比如在他表達(dá)后,就馬上問他:“你現(xiàn)在想到了什么?可以告訴媽媽嗎?”一般而言,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往往是受到某個具體的事件或情景的刺激引起的。知道了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事實上,孩子對死亡的認(rèn)識是隨年齡而變化的。2—7歲的孩子通常不相信人會死,這是因為孩子從2歲開始獲得了“物質(zhì)守恒定律”,相信任何東西都會永遠(yuǎn)存在,即使看不見了,也會認(rèn)定它“藏”在某個地方。你告訴他這個東西消失了,他根本不相信。所以,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必如實告訴他們死亡的真相,因為他根本無法理解,不如告訴他到很遠(yuǎn)的地方去了,上天堂了,化作星星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也怕死,也會思考死亡,但是,他們所理解的死亡就是親人的暫時離開。他實際上不是怕死,而是怕分離,怕孤單。
過了這個年齡段,抽象思維產(chǎn)生了,孩子自然就會知道,人是會死的,死亡就是永遠(yuǎn)消失,人死不能復(fù)生。他們開始恐懼死亡。由于恐懼,他們會避開死亡的話題,不去想與死亡有關(guān)的事。即使想到,也是抽象思維,例如生老病死、新陳代謝、有始有終、自然規(guī)律等,說明他們把死亡恐懼給“隔離”起來了。家長最好不要跟他們談?wù)撍劳?,如果一定要談,?yīng)該用科學(xué)語言,盡量少帶情感色彩。由于恐懼死亡,他們會采取一些措施以增強(qiáng)體質(zhì),防止意外。這是珍惜生命的表現(xiàn),是有益的生活方式。
到了12歲,孩子進(jìn)入青春期,心靈發(fā)生蛻變,感情變得更加豐富和細(xì)膩,開始對死亡有切身體驗。不過,對于他們來說,心靈的蛻變比死亡更加重要。蛻變就是死亡和重生,如同毛毛蟲變成蝴蝶。這時候,家長應(yīng)該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分享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哀反應(yīng)。
一般說來,只要不是有意嚇唬孩子,怎么談死亡都是可以的。死亡雖然可怕,只要孩子感覺到父母在陪伴著他,愛他,他就不會被嚇倒。當(dāng)然,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引導(dǎo)孩子觀察落葉,了解植物、動物的死亡,讓孩子明白大自然的生命循環(huán)和生生不息,人也是同樣如此。將生命教育滲透于日常生活,那就更好了。
把生命
教育 滲透于生活中
推薦《獾的禮物》
女兒目前對死亡的認(rèn)知還不錯,除了彼此間的交流外,還應(yīng)該感謝一本書《獾的禮物》,我經(jīng)常會向身邊的人推薦,這是一本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書。
獾是一個讓人信賴的朋友,他總是樂于助人。他已經(jīng)很老了,老到幾乎無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書中把死亡比喻為“走向長長的隧道的另一頭”。當(dāng)獾走了的時候,冬天最冷的季節(jié)來了,雪蓋住了大地,但蓋不住大家的悲傷。
當(dāng)春天再次到來,動物們開始串門,大家又聊起了獾還活著的日子。鼴鼠告訴大家獾是怎樣教他剪紙的,青蛙告訴大家他是怎樣跟獾學(xué)溜冰的,狐貍想起了獾教他系領(lǐng)帶……說著獾以前與大家相處的種種,大家的悲傷才慢慢撫平,因為獾雖然永遠(yuǎn)離開了,但他所留下來的“禮物”卻像是礦藏一樣,永遠(yuǎn)都在幫助有需要的人。
書中的獾并不害怕死亡。因為他知道即使是死了,身體沒有了,但心還是會留下來的……獾的禮物并不是教會了動物們那么多的技藝,而是教會了動物們生命的意義,這才是獾的希望。
我認(rèn)為,不要輕易和孩子談“死亡”的話題,但是到了一定的認(rèn)知年齡,是必須要溝通的,個人的建議是:不可以美化,讓孩子對死亡有幻想,但更不能讓他有恐懼感。也許彌漫著淡淡的悲傷的,又帶著無限溫馨的《獾的禮物》是個很好的選擇。
外婆變成了星星
逗逗媽媽:
第一次聽到兒子說到死亡這兩個字,是兒子中班的時候,他問我,媽媽,人死了是不是變成天上的星星。我說:對哦,就像星星那樣離我們遙不可及。后來才知道幼兒園老師已經(jīng)說過死亡了,把死亡的真實幻變成孩子心中的一個美麗的想象了。當(dāng)母親離去時,他的漠然也令我心寒。不久后,聽鄰居問到你外婆呢,他說,她變成天上的星星了,在看著我們呢。我釋然了,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始終保留著的那份美麗的想象。只是我們大人已經(jīng)懂得了那種生離死別的悲切,想來也不必把悲傷和現(xiàn)實的殘酷強(qiáng)加于孩子幼小的心靈上了。
生命是一種循環(huán)
新陽媽:
跟孩子談生死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有比較好的方法和技巧來跟孩子說這樣的話題。孩子對于死亡的恐懼是非常大的,因為他們不理解什么叫做“死亡”。首先,我們要對孩子產(chǎn)生這種情緒表示理解,如可以說:“你不想死,也不希望爸爸媽媽死,對吧?”,讓他覺得你是理解他的。也可能告訴他:“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害怕死”,讓他覺得這種感覺人人都有過,從而產(chǎn)生安全感。
其次,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花園中玫瑰花的盛開與凋謝,就如季節(jié)的改變與家庭寵物的死亡一樣,使孩子明白生命與死亡。但我們要強(qiáng)調(diào),人要很老很老才會死,爸爸媽媽也要很老很老才會死的,通過多次強(qiáng)調(diào)“很老”這個字眼,使孩子覺得時間還很長,不會因為他的親人受到死亡威脅而不安。
當(dāng)然,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珍惜生命。
逐漸讓孩子了解死亡
宇軒媽媽:
死亡,在我們大人看來雖然是平常的字眼,但多少還是有點觸目驚心,更別說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會引起多大的震撼。如果從字面上直接給孩子解釋“死亡”,大人覺得比較冷酷,孩子可能一時也無法接受。
我覺得不應(yīng)該在孩子已經(jīng)問到“死亡”這個詞時我們才被動地給予解釋,而應(yīng)該在日常生活中以比較溫婉的方式讓孩子逐漸明白死亡并不可怕,它和“出生”一樣是人生必經(jīng)的過程。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從靜態(tài)的花草樹木說起,如果花木枯死,我們可以解釋為花木營養(yǎng)不良所以餓死了,另一方面還可以教育孩子吃飯不能挑食;孩子稍大一些,如果家里魚缸里有魚死掉的話,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死亡”就是不能再呼吸不能再運動,讓孩子具體了解“死亡”的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孩子看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再到幼兒園大班以后,孩子的語言思維能力進(jìn)一步發(fā)展,看電視聽故事可能經(jīng)常會接觸到“死亡”、“逝世”、“犧牲”之類的字眼,我們就可以根據(jù)當(dāng)時的故事情節(jié),告訴孩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是一種倒計時,所以要好好珍惜。我兒子當(dāng)時也不懂什么是倒計時,后來有一天經(jīng)過市區(qū)街心公園,正好看到了奧運會的倒計時牌,他看到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減少,不用我過多解釋,也明白了倒計時的含義以及與“死亡”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我兒子聽到“死亡”這個詞,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大驚小怪了。
相鄰博客
- 四招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2008-07-06 23:18:00]
- 不同血型孩子的智力培養(yǎng) [2008-07-06 23:19:00]
- 教育孩子先要了解孩子 [2008-07-06 23:30:00]
- 孩子壞習(xí)慣家長招招解 [2008-07-06 23:3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