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博士把兒童的心靈比喻為心靈胚胎,她說:“人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他們沒有認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盡管兒童當時并沒有表現(xiàn)出來,而且他也必須經(jīng)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秘密地去完善這種精神生活,既然兒童是個謎,需要時間秘密地去完善他們自己,空間對他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笨v觀蒙臺梭利博士的教育法,一再強調(diào)成人不要壓抑孩子,讓孩子們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去學習,給他們時間自己去觀察、摸索,耐心地讓他們?nèi)ブ貜?。其實談的就是有關成長空間的問題。
國外的小朋友從小就接受一種尊重對方個人空間的教育,特別是在幼兒階段的各種興趣課程上。教育者把空間形象化了:伸出你的雙手,伸展到最大限度,然后轉一圈,以不觸到別的小朋友的手為宜,雙手上下左右移動再轉一圈,感到自己在一個很舒服的泡泡里面,這就是你的個人空間,在做韻律游戲的時候,盡量保持不要打擾破壞對方的“泡泡空間”。
不知國內(nèi)是怎樣教導孩子們尊重自己的“泡泡空間”與對方的“泡泡空間”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大多數(shù)的家長們堅定地認為,他們和孩子是親密無間的!1.在生活上,不給孩子動手的空間。飲食起居,父母全包了。什么都不讓孩子嘗試,孩子長到六、七歲飯喂到嘴邊也不知張口,非得喂飯人用勺子去碰嘴唇。
2.在學習上,不給孩子動腦的空間。每項學習都需要孩子動腦,怎么說孩子沒動腦的空間呢?每項學習都是硬式的灌輸法,無以計數(shù)的各種培訓班充斥著孩子們的生活,孩子跟拉車的驢與趕場的猴子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從培訓班上學來的嗎?
3.在娛樂上,沒有孩子想象的空間。豐富完善的玩具沒有留下一點空間讓孩子去想象。
4.此外還有我前章所講過的“選擇”,孩子們沒有選擇的空間。
5.思維的空間——害怕孩子獨處。寧愿選擇讓孩子看電視,以為孩子獨處是浪費時間。他一個人在房間干嗎?
6.沒有心靈成長的空間,除了學習、聽話、吃飯、喝水、冷不冷之類的話,家長與孩子沒有共同語言。
好多父母并沒有給孩子時間去親近大自然,去愛護動物,去和小朋友自由相處,去仔細感受身邊每個人的美好和向往美好品格的機會。誠實、愛、寬容、理解、互助、同情、謙虛、尊重……似乎成了外星人的語言。
兒童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尋求身體和思想上的獨立。他不關心其它方面的知識,他只想自己學習知識,吸收周圍世界的經(jīng)驗,并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當我們給予兒童自由和獨立時,我們是在給予一個不停勞動的工作者自由,他們不工作就無法生存。這一規(guī)律與其他生物是一樣的。阻礙這種規(guī)律的發(fā)展就等于倒退。
——瑪利亞·蒙臺梭利
現(xiàn)代人特別喜歡空間這兩個字:網(wǎng)絡空間、卡通空間、夢幻空間、健康空間、隱私空間、超高空間、免費空間等,見到空間就想進,見到空間這兩個字就放松!是否現(xiàn)代人有空間饑渴癥?這個空間饑渴癥,是否和童年的經(jīng)歷有關?
相鄰博客
- 毀掉孩子一生的11件事 [2008-06-16 10:24:00]
- 我對女兒進行理財教育 [2008-06-16 10:25:00]
- 教孩子學會勇敢 [2008-06-18 11:55:00]
- 幫助孩子要幫到點兒上 [2008-06-18 11:5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