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探討與研究一般都是從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兩個方面進行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揭示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教育上的原因。但是,在當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說,主要是由于社會文化的變遷而引起的,即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本文擬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作一番探討。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崽大爺難做”,日常生活中家長的這些抱怨說的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現象。一般認為,逆反心理是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或滿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tài)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逆反心理從小就有,人人都有,只是在孩子的青少年時期顯得更為突出。人們感到,這一時期的孩子比其他任何時侯都難管教,與父母成人間的對立情緒比任何時侯都突出。具體說來,青少年孩子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不喜歡父母過多的照顧管理或干預;而要自己獨立去實踐,特別討厭大人對他的再三囑咐和重復要求。
?。?)在許多事情的處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決定。
?。?)對于父母的話不再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
?。?)對于傳統觀念,現成結論和權威往往不迷信盲從;而是持批判的態(tài)度。一句話,他們反對成人再把自己當“小孩”來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現。一項調查表明,中學生中,獨生子女“希望別人把自己當大人看”的占76.4%,非獨生子女占78.2%;獨生子女評價自我“獨立性較強”的占63.1%,非獨生子女占66.3%。
因此,在許多父母眼里,孩子上小學還好好的,一上初中就變了,特別不聽話,愛和大人斗嘴;你叫他東,他偏要向西;出現“不受教”“不聽話”,常與家長“頂?!薄皩χ伞钡默F象。有時他們對社會、學校、家長所作的正面宣傳嗤之以鼻,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上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大喝其彩;對父母的教誨、思想教育及紀律規(guī)則消極抵制,甚至蔑視對抗等等。所有這些表現好像都有違常理,父母等長輩縱有不是也還不是為的孩子好,可為什么偏偏要以反常的心態(tài)與行為來顯示自己清高與非凡呢?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生理的變化而引起心理上的變化所產生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引起的。但為什么父母的一些管教方式會引起青少年孩子的反感呢?這還需要從社會文化的變遷來作一番理性的思考。
1.社會文化的變遷,使父母在文化知識的占有上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絕對權威。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家長是家庭中非常有尊嚴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為子綱”等傳統觀念在長期的演化中,已積淀成為了人們的一種心理文化定勢。但是在現代社會里,父母的權威已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動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父母已不再是孩子最主要的知識傳遞者。
隨著科技和現代媒介的發(fā)展,這代年青人獲得知識、信息的途徑明顯增多,眼界也開闊多了。特別是青少年對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掌握,就更使成人在青少年世界中的權威地位得到削弱,爭奪控制權與擺脫控制將是兩代人矛盾的焦點。
?。?)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識與能力方面往往比他們的父母強。
年青人接受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快,且能即學即用,少有顧慮;而父母們不僅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有些已落后了社會的發(fā)展,而且他們在接受新思想、新觀念上也往往比青少年慢半拍。
?。?)家庭中多種文化“傳喻”方式并存。
我們的祖父母在年青時代所學到的東西可以夠用一輩子的;我們的父母在年青時所學到的東西可能夠用半輩子的,而我們這一代,年青時所學到的東西只夠用1/4或1/3輩子的。所以,有些社會學家說我們正在進入成人與青少年相互學習的“并喻文化”時代,家庭中單一的后代人必須向老年人學習才能生存的“前喻文化”模式已不復存在。并且,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文化的“后喻文化”模式也已屢屢發(fā)生?!安⒂魑幕迸c“后喻文化”知識傳遞模式的存在也削弱了父母的權威地位。
2.社會文化的變遷,帶來兩代人之間價值觀上更加明顯的差異;
文化失調乃至社會行為標準在某些方面的失范帶來觀念、態(tài)度與規(guī)范之沖突。在多變的社會中,今日的父母一方面受到傳統文化較深的影響,難免在處理親子關系上有意無意地執(zhí)行著舊有的價值標準;但另一方面又無法避免現有社會四面八方的沖擊,其本身的觀念也往往出現不連續(xù)的甚至矛盾的紛歧。而現代的孩子因較少或不受歷史包袱的影響,面對現實社會,大多有更為實際的看法。代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目前最為突出。況且,在科技瞬息萬變,社會結構與功能不斷變遷,未來很難預測的年代里;在一切都是多元的、多重標準,一切都處于快節(jié)奏變革的年代里,青少年是很難建造起自己的信念,對未來也難以預測,不知何以自處,也很難判別什么才是值得信賴的。而對此,父母也往往是同樣的迷茫,更毋用說能對青少年進行有說服力的指導了。
3.核心家庭與青少年亞文化的出現,使青少年的社會化更多的受同輩群體的影響。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的社會化有三條線:一是縱向親子間的影響,二是斜向兄弟姊妹間的影響,三是橫向同輩伙伴的影響;而在核心家庭中,缺少了兄弟姊妹這條斜向線的影響,使得獨生子女的孩子在家庭中相對較少有情感上的支持,而相對較早地有精神上的獨立,而這種精神上的獨立使兒童多方尋求擺脫父母的影響。隨著同輩群體的出現,乃至青少年亞文化的形成,青少年就更多地向同輩群體或組織中尋求情感上的認同與支撐,發(fā)展自己的獨立性。當然,我們不排除其中有些青少年一方面試著強迫自己接受父母的思想意念,另一方面又企求尊重同輩群體或組織中的規(guī)范,希望為同伴所接納。但是兩者兼顧,雖用心良苦,效果卻往往不佳。而大多數努力的結果是寧愿受父母的不理解,也不愿意受同伴的冷眼、冷言乃至排斥的待遇,因為被同伴看不起與孤立的滋味是難受的。
4.社會文化的變遷使得親子之間的角色扮演與角色期待之間發(fā)生沖突。
對孩子而言,他們受到各種電視、電影、網絡文化以及大眾輿論的影響,因而對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理想的標準:是引導而不苛求;愛護而不干涉;樂于提供必要的幫助;及時的規(guī)勸其可能的過失;尊重他們的興趣與抉擇;接納他們的同學及友伴;以最大的興趣參與他們的游戲與活動;以子女心意為主;以公平合理的態(tài)度對待子女;隨時注意聆聽子女的心聲等。他們更希望自己的父母應該避免:不公平的處罰,不該有的挑剔責難,過多的保護;令人心煩的叮囑,老是認為自己孩子還??;小有差錯,就嘮叨不已;小有成就就到處吹噓;從不平心靜氣的傾聽孩子的心聲;永遠帶著懷疑與仇視的心里對待孩子的朋友;一天到晚抱怨家事太多、孩子不懂事,總是喜歡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說人家孩子如何的好等等。對于父母來說,他們心目中的子女角色是:知書達禮,行為合符社會規(guī)范;勤勉好學,力學上進;希望孩子能繼承自己的衣缽或光耀門楣;有時,父母更是把自己過去未曾實現的理想化作對孩子角色的期望,如一定要上大學,或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社會文化的變遷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親子關系不諧乃至沖突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們必須對過去已形成的認識和做法加以反思,對當前社會文化的變遷加以審視,對新的轉折期的親子關系進行思考。我們不妨改變一個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站在青少年成長的立場、社會化過程的要求和人類社會進步的高度看,既看到青春期青少年心理發(fā)展及行為上的不足,更要看到他們的進步與主流以及發(fā)展方向,以積極的因素克服消極的因素,改善、和諧親子關系,促進青少年孩子的健康成長。
相鄰博客
- 應對孩子“愛情三十六計” [2008-06-16 10:19:00]
- 教孩子學會理財的五大步驟 [2008-06-16 10:20:00]
- 如何應對中學生的逆反心理 [2008-06-16 10:29:00]
-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2008-06-16 10:3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