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可謂牽動著家長的神經(jīng)未梢。作為一名一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對孩子的教育正處于邊學習、邊研究、邊改進的階段,具體而言,我對孩子的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粗淺體會:
一是真心、細心和耐心。
孩子的教育成長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也是浸透了家長深情和“血汗”的一段心路歷程。因此,作為家長必須以自己的真心、細心和耐心來培養(yǎng)教育好孩子,也就是說,在進行家庭輔導、督促作業(yè)落實方面,來不得半點馬虎,一定要真心關(guān)注與孩子有關(guān)的每一件事情,特別是在與孩子對話、輔導和檢查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時,切忌“心急火燎”,應(yīng)付性地加以落實,只在乎完成與否而忽視教育的質(zhì)量,最終由于家長缺乏真心、細心和耐心,不能循循善誘,循序漸進,使孩子分析問題和完成作業(yè)缺乏理性思考,敷衍了事。
二是溝通、興趣和信心。
在我看來,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監(jiān)護人”,更應(yīng)當成為孩子最親近信賴的“朋友”。所以,作為家長首先要主動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必須真切地了解孩子關(guān)注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對什么有自己的看法?簡單而言,也就是孩子每天有什么值得高興、慶賀的事?有什么不開心而需要解決的事?其次是積極培養(yǎng)孩子感知新事物,了解社會的廣泛興趣。只要孩子喜歡的,感興趣的,家長都要細心、認真地聽取孩子的愿望和打算,然后加以引導,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孩子本能對新事物、新技能感知、認識的“興趣”。另外,要給孩子足夠的信心。作為家長,要從“朋友”的角度,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與支持,充分讓孩子感受到對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一道題、一篇課文、一件事、一次考試過程中,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的快樂。在此基礎(chǔ)上,要切實幫助孩子改正書寫習慣、語言表達習慣、日常生活習慣,教會孩子客觀、理性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成長進步的信心與勇氣。
相鄰博客
- 孩子,我應(yīng)該這樣愛你 [2008-08-13 00:50:00]
- 把孩子當做成人平等去愛 [2008-08-13 00:51:00]
- 兒童是怎樣產(chǎn)生的厭學情緒的 [2008-08-13 00:53:00]
- 網(wǎng)癮套緊孩子怎么辦 [2008-08-13 00:5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