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一種很重要的“對話”,是一種教育的藝術。運用“沉默是金”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常常能產(chǎn)生神奇的效應。
據(jù)說日本昭和五十三年度職業(yè)棒球比賽的冠軍稱號,由廣岡教練所率領的隊伍獲得后,人們對于廣岡獨特的人員管理術,有著各式各樣的批評。其中一個是廣岡教練對選手犯錯的處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一是直言不諱地直接指責,另一種則是完全保持沉默。
直接指責選手的錯誤,當然有促使當事者奮發(fā)的作用,但是因為受到這種毫不留情的指責,而變得意氣消沉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人有一種很奇妙的心理,如果他預期的事情真的實現(xiàn)了,他就不容易改正自己的錯誤,甚至于還茍且地讓這種毛病成為一種習慣。公司里常會有些人習慣遲到就是這個道理。他每天遲到都會受到上司的注意,而受到訓誡也是他自己預料中的事,因此即使他受到處罰,也不會太在意。安心之余,他仍然無意識地犯著那些自知的錯誤。
而廣岡的第二種方法,對于選手所犯的錯誤,毫不責罰,只是保持沉默,這又會產(chǎn)生怎樣的效果呢?犯了錯的選手,起初以為自己會受到嚴厲的指責,結(jié)果事情和預期的不同,他反而不敢無心,那些緊張感也就沒法消失,甚至于心頭會浮現(xiàn)各式各樣的想法“是不是教練根本就不重視我?…‘那個時候所犯的錯,不知道教練有什么感想?”“他能諒解我是不得已才犯的錯誤嗎?”雖然沒有受到訓誡,但是自己已經(jīng)檢討了,而且除了考慮對方的情緒外,也會反省自己的缺點。而這個方法的效果,就是誘使犯錯的人能夠自動地反省。
事實上,教育孩子,運用沉默的方式,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據(jù)專家分析,4周歲以上的孩子,已經(jīng)能分辨好事、壞事了,自己要是做錯了事,也知道會受到大人的責罵,這個時候如果真如自己所預期地受到責罵,反而會使他們心里放下一塊石頭;但是同時他也許會忘記這次的過錯,甚至因父母的責罰而產(chǎn)生反效果。
下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有一個學習成績很不錯的孩子,因一次踢足球時與同學發(fā)生爭執(zhí),結(jié)果將同學的鼻子打出血了。老師將此事告訴了家長。那天,這個孩子一到家就挨了父親的一記響亮的耳光。父親訓斥了一頓后規(guī)定:從此再也不允許他踢足球,而且每天要讀三十頁課外書,做二十道作業(yè)外的數(shù)學題。孩子在父親的懲罰之下,原來心中的負疚感不僅蕩然無存,而且對父親給自己的壓力產(chǎn)生反感,他先以各種敷衍的方法來搪塞,后來在父親的嚴厲監(jiān)督下漸漸產(chǎn)生了厭學的情緒,而且成績越來越差了。
但是,試想:如果和這個孩子所“預期”的相反,父母并沒有打罵和懲罰他,甚至于只是保持沉默,他的心理反而會緊張起來,自然又會把自己犯錯的地方,重新思考一遍。
發(fā)脾氣、大罵一頓,也許可以使孩子乖一段時間;但是讓他從心里反省,則可徹底地改變他的毛病。因此這種“沉默”要比懲罰來得有效多了。
其實沉默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對話”,雖然沉默時沒有說話,但是孩子會在腦子里“交談”,在內(nèi)心進行自省,自覺地改正錯誤。
家長與孩子之間也是一樣,一開口就是吵架、責罵、懲罰,反而不如沉默來得和諧,而這種和諧的家庭很容易培養(yǎng)出深謀遠慮的孩子。雖然這不是每個家長都能輕易做到的,但如果父母能夠認同這種“沉默是金”的教養(yǎng)方式,就不會老是用打罵教育來折磨自己的孩子,更不會因此而導致孩子因逆反心理而厭學。
相鄰博客
- 職場媽媽的育兒小竅門 [2008-08-16 23:04:00]
- 幫助孩子消除“老師不喜歡我”的心理 [2008-08-16 23:42:00]
- 家長不能把自己未實現(xiàn)的夢想強加給孩子 [2008-08-16 23:43:00]
- 批評孩子有方法 [2008-08-16 23:4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