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銅山縣房村鎮(zhèn)郭集小學 趙平
孩子在家中任性不是天生的。造成任性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無不與父母的教育思想、教育態(tài)度、教育方法以及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有關。所以,做為父母要幫助孩子克服任性這一壞毛病。
一、既要愛護,又要堅持嚴格要求。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做父母的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也都是在父母的愛撫下成長起來的。愛是教育的基礎,但一定要愛得有原則、有分寸。對于孩子的種種要求,父母應仔細研究,如果要求正當合理,應盡量滿足,但不要讓孩子輕而易舉地得到滿足,而要教育和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愿望,去體驗成功的愉快。
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是無理的,父母首先應該耐心地反復地向孩子講清為什么不能這樣做的道理,要善于將他的無理要求引向合理的方面去。假如孩子不聽,大哭起來,父母不能見哭就哄,不能震怒或打罵,也不能避開不管,可以采用“冷處理”的態(tài)度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一般來說,孩子往往會一邊哭,一邊觀察大人的反應,父母要讓他看出大人對這種哭鬧行為的不滿神色,給他一個思考悔悟的機會,慢慢地他感到“哭”的法寶不靈了,就會不哭了。待孩子不再哭鬧之后,父母就要以親切的態(tài)度,肯定和鼓勵孩子的進步,講清楚為什么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以及哭鬧行為的錯誤之處,指出下次不能再哭鬧。
有的孩子個性特別強,非得父母做出友好表示他才停止哭鬧,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可以用關心和鼓勵的語言,如:“我已經看出你要不哭了,愿意改正缺點”;“我很喜歡你,你是想到我這兒來,是嗎?”以激起孩子內心的羞慚感和對父母的親切感,主動地停止哭鬧投入父母的懷抱中。
只有做到愛護孩子和嚴格要求孩子相結合,才能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促使孩子沿著健康的道路發(fā)展。
二、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引導孩子。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知識范圍的擴大,他們的獨立傾向和好奇心增強,他們希望得到信任與尊重,但是他們又經常出現單純、片面、偏激、固執(zhí)、任性的現象,父母應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尊重他們,循循善誘地進行教育。如,一位媽媽給自己的孩子買了一個玩具娃娃,過些天發(fā)現孩子把玩具娃娃拆開弄壞了,媽媽見了很生氣了,邊打孩子邊批評說:“你這樣調皮,不知愛惜東西,下次再也不給你買玩具了?!焙⒆涌蘖?,反將玩具摔在地上。如果她采取了另一種教育態(tài)度和方法,沒有打罵孩子,而是表示很惋惜,并告訴孩子隨意拆開玩具為什么不對的道理,使他知道自己年紀小,知識少,需要父母的指導和幫助,在行動前應該告訴父母,然后對他講玩具娃娃眼睛會動,能發(fā)出聲音的簡單道理。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進行了愛護玩具的教育,孩子會破涕為笑。
父母只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關心孩子,積極引導孩子,給予孩子可接受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教育,任性不是不可以克服的。
三、父母要注意言傳身教,對孩子的要求要始終一致。
孩子的眼睛象照相機的鏡頭,父母的影像時刻拍攝在孩子心靈的感光片上,而成為自己的榜樣。因此,做為父母要隨時隨地留心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力爭成為孩子的表率。同時,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在“可以”、“不可以”、“不應當”這樣一些重要問題上要采取一致意見,不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發(fā)生矛盾,甚至當著孩子的面吵了起來。這不僅會降低父母的威信,同時會使孩子養(yǎng)成不聽話的習慣?,F在在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成員中,對孩子教育的態(tài)度有很大差異,有的是爺爺奶奶寵愛,有的是父母嬌慣,假如家長之間有不同意見,應該事先商量,只有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孩子到集體生活中經受鍛煉。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是作為社會的一員在許多小伙伴和成人中間生活成長的,他需要有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有對人的敏銳的感受性,有適應社會共同生活的行為方式、規(guī)范和習慣。集體生活可以使孩子得到這方面的鍛煉,在與小伙伴的集體生活中,他們能逐漸學會與伙伴友好相處,解決糾紛,尊重別人,互幫互學,團結合作,共同遵守活動規(guī)則,使孩子接受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同時有利于克服任性的心理。
相鄰博客
- 運動飲食的三大紀律 [2008-08-19 01:01:00]
- 家長教育孩子要注意方法 [2008-08-19 01:02:00]
- 親子活動不該由保姆代勞 [2008-08-19 08:59:00]
- 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2008-08-19 09:0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