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孤兒”:半個世紀的回家之路
每個人都有夢想。不同的年齡層次、不同的社會背景,夢想也隨之不同。在淄博,有一群年過半百的人,五十多年來,執(zhí)著地擁有著同一個夢想:尋親!
之一 崔恩杰,半個世紀尋親路
故事的開始要追溯到五十多年以前。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我國的太湖流域發(fā)生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洪災過后,無數家庭妻離子散,許多嗷嗷待哺的孩子也生命垂危,無奈之下,這些孩子被輾轉送到了北方。崔恩杰,就是其中的一個。
1958年10月19日,已經兩歲的崔恩杰被養(yǎng)父崔玉文從常州市孤兒院抱養(yǎng)到了淄博博山。
當時的小崔恩杰面黃肌瘦、骨瘦如柴,兩周歲的他身軀只有六七個月的嬰兒大小。樸實的養(yǎng)母看著這可憐的孩子,禁不住流下了眼淚:“這孩子命苦啊,我們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也不能為難這孩子”,于是,已經有了一個女兒的養(yǎng)父母,毅然把最好吃的、最好穿的,都留給了這個讓他們心疼的小兒子。在二老的精心呵護下,弱小的崔恩杰,一天天在長大,一天比一天健壯,不多久就被周圍的小朋友昵稱為“崔胖子”,而此時,養(yǎng)父母卻一天比一天消瘦。因為當時正直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場自然災害中,全家比例不多的細糧都舍不得吃,全都留給他,街坊鄰居都羨慕的說:“這孩子雖然命苦,卻掉進福窩了”!
上小學時,一天,崔恩杰無意之中翻看戶口本,突然發(fā)現在自己的出生地一欄中寫著:“1958年10月19日,由常州市孤兒院抱養(yǎng)到了淄博博山”,幼小的崔恩杰陷入了恍惚之中。難道自己真是抱來的嗎?他沖動地想去問一下父母,但想到養(yǎng)父母待自己比親生兒子還要親,怎能去問老人,傷老人的心呢?就是這一剎那,他長大了。他反而更加感激養(yǎng)父母,更加懂事、乖巧。年齡越大,他越是感受到養(yǎng)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高于天、深于海,他暗下決心,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決不能讓二老受一點委屈;只要養(yǎng)父母在世,就決不提尋親的事……
1997年,年愈古稀的養(yǎng)母患上了腦血栓,后又得了青光眼病,雙目失明。崔恩杰晝夜伺候在老人身邊,喂飯、洗衣、擦屎把尿,都是親自來做。開始時,母親和他都有些難為情,可想到老人為自己做的點點滴滴,他覺得沒有理由不這樣去做,并耐心說服了母親。妻子看他太累了,想幫一幫,他不讓,他說能盡孝心,是幸福的,他要把老人當小孩一樣對待。怕老人寂寞,他每天都陪老人說說話、聊聊天。一天無意中聊到小時候的院落,崔恩杰說:“娘,我記得小時候咱的后墻沒有窗戶、很暗……”老母親突然抓住他的手說:“孩子,我實話告訴你吧,那個家就是常州孤兒院,你是你父親從常州把你抱來的……”
那一夜,崔恩杰徹底失眠了。
夢回常州
五十年的時間能夠改變很多很多,而血緣、親情卻永生不變。
每年的秋天,崔恩杰都感到很惆悵。落葉歸根,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而自己已漂泊異鄉(xiāng)近五十年,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養(yǎng)父母去世之后,他再也按捺不住思鄉(xiāng)之情、尋親之夢,從此踏上了漫漫的尋親之路。他先后五次踏上了回常州的列車,每次都滿懷著希望,卻都以失敗告終。尤其是2006年四月,在無錫體育場舉行的大型尋親會上,山東這邊去了兩千多人,那邊認親的卻只有幾十人,這一次,崔恩杰的心涼透了……
崔恩杰不知道,多年以來,常州的親人也在苦苦地尋找著他……
2006年7月,崔恩杰和淄博的其他一些“太湖孤兒”參加了《天下父母》之《千里尋親記》的錄制,節(jié)目播出后,崔恩杰接到了許多認親的電話。那段時間,他每晚都徹夜難眠,即使閉上眼睛,夢境也全是回家……
“手搖船、機動船在大運河上來往行駛,猶如百舸爭流。大運河兩邊的田野里,開滿了一望無際的油菜花。橫架在運河上的各種各樣的拱形橋,巧奪天工。游人在橋上散步,穿梭不斷,構成了一副特有的江南美景。突然我眼前一閃,我朝思慕想、望眼欲穿的生父母帶領我的兄弟姐妹等9人來領我回家,回到我魂牽夢繞、日盼夜想的故鄉(xiāng)——常州。骨肉分離五十年的家庭團聚了!激動中醒來才知是夢,淚水就象斷了線的珠子流下臉莢,泣不成聲!”在苦苦掙扎的二十多天里,崔恩杰寫的一篇散文《我有一個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年過半百的人對親情的渴望,對家的向往……
就在他內心矛盾掙扎的那二十多天里,常州那邊,一個自稱是他的侄子人一次次打來電話,說的一些特征與崔恩杰的細節(jié)很符合。這一次極有可能是真的了。怎么辦?去還是不去?此時的妻子已經徹底理解了他并給他鼓氣,說要不再去試一次吧,我覺得這次差不多。面對“侄子”的邀請和妻子的鼓勵,2006年8月24,崔恩杰第六次踏上了南下的火車。
骨肉團聚淚沾襟
看著車窗外南風熏熏,草木青青,滿地和暖的陽光,崔恩杰恨不能一步就踏上常州的土地。
就要回到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了,就要見到日思夜想的親人了,崔恩杰的內心既激動、又忐忑,火車也仿佛知道崔恩杰的心情,提前十分鐘進入常州車站。
一聽乘務員說常州到了,崔恩杰提著包就往外走,已經走下火車了,卻被人從車窗內喊住,原來他給常州親人帶的禮物忘拿了。此時,大侄子早已在出站口等候多時,兩人一見,就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沒有語言,只有擁抱和無聲的淚水。
五十年淚濕衣襟,五十年魂牽夢繞,回家了,終于回家了!
車子載著崔恩杰行駛在那個夢境中出現過無數次的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車子越往崔家莊的方向行駛,孩提時的印象越加清晰:門前的石墩、院落旁邊的湖塘、這一切都與當時的記憶相吻合。這也近一步增加了他們相認的可能性。
回到家后,街坊鄰居都來看,都說:“太像了,太像了!”大哥、二哥、三哥都激動地抱著這個小弟哭,直覺這告訴他們:這就是他們失散多年的小弟。三姐克制著內心的激動說:“小時候,小弟坐在嬰兒車里,我拿刀在削萵苣,聽到小弟哭趕忙來抱,卻不小心把小弟的左眼劃了一道,所以左眼有疤就是我弟弟,沒有就不是”。而崔恩杰的養(yǎng)母曾告訴他,抱他來時,左眼上就有個疤……
種種事實已經證明,這一切并非巧合,所以當崔恩杰提出來要做DNA鑒定時,哥哥姐姐們都說,不用做了,你就是我們失散多年的小弟。
已經74歲的大哥,抱著崔恩杰說:“小弟,對不起,當年送走你,實在是生活的無奈,這些年我一直生活在后悔中,卻怎么尋也尋不到你?!?崔恩杰說:“大哥,你別這么說,是你給了我一條活路,否則當年我肯定餓死了,過去的就不要再提了,找到了就好,找到了就好……”一番話,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
在確認后的第三天,崔恩杰在哥哥姐姐的陪同下前往安息宮祭拜父母,父親臨終前的遺愿就是要找回小兒子!跪在父親的靈位前,自責、遺憾涌上心頭,崔恩杰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失聲痛哭。五十年啊,父親,兒子找你找得好苦!父親,兒子來晚了,你的遺愿已經實現,你的小兒子已經回家了。
之二 兩只鐵桶成了連接王寧和親人之間的紐帶
當年,王寧被養(yǎng)父從無錫抱到山東時,親生母親放心不下,跟來山東,并在王家住了幾天。臨回無錫的時候,她從山東帶了兩只鐵制水桶和一些粉條回到無錫。那兩只鐵桶,一直用了好多年,因為南方人不用鐵桶而用木桶,所以無錫家人和鄰居們印象極深。當《江南晚報》刊登了王寧的信息后,專門提到了這兩只鐵桶,這個特殊的記憶成了連接王寧和親人之間的紐帶。正是由于這兩只鐵桶,王寧第一次尋親就準確無誤地找到了親人。
王寧是幸運的:他的幸運在于有一對從小對他呵護有加的養(yǎng)父母,他的幸運還在于尋親只用了一次就成功了。
養(yǎng)育之恩,恩情難卻
從小,王寧就知道自己是被抱養(yǎng)來的,淳樸善良的養(yǎng)父母并不忌諱他知道此事。他從小就生活在愛的環(huán)境中,和其他的孩子并沒有什么不同。王寧是個懂事、懂得感恩的孩子。學生時代的他,為了回報養(yǎng)父母,一直刻苦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前三名;成家后的王寧,對父母更是細心周到。養(yǎng)母晚年病重癱瘓在床,他床前床尾精心伺候,直至老太太離開人世。王寧在當地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孝子。
尋親,對于這批“太湖孤兒”來說,目的很簡單,只是想尋到根,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尋親,只是想讓自己的人生活的完完整整、明明白白,不再有遺憾!當“太湖孤兒”組成尋親團開始大規(guī)模尋親時,王寧也忍不住自己的思親之情。這是,他的養(yǎng)母已經去世,當他鼓足勇氣,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養(yǎng)父時,沒想到養(yǎng)父非常支持。那一刻,已經進入不惑之年的王寧掉淚了,“父親,今生今世,您的大恩大德,我拿什么來回報?如果還有來生,讓我還做你的兒子!”王寧在心里默默的對養(yǎng)父說。
養(yǎng)父說話算數,“兩只鐵桶”這條重要信息就是養(yǎng)父告訴王寧的。
生育之恩,恩情難舍
當王寧從山東的臨淄趕到無錫,第一眼見到生父時,生父正在放鞭炮,迎接遠方兒子的歸來。血緣的東西,有時候是難以解釋的,幾十年未曾謀面的父子兩人,在對視的那一刻,都流淚了。
小弟歸來,姐姐的禮物是一件紅色的毛衣,說是當地有姐姐給弟弟衣服的習俗,從小沒有兄弟姐妹的王寧,收到這件禮物時,不善言辭的他,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回家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觀看生母去世時的光盤,內心的遺憾再次擁上心頭,兄弟幾個再次抱成一團,哭成了淚人!尤其看到生母的照片,王寧覺得自己長的特別像母親,以前是生離,現在是死別,任憑自己內心再怎樣呼喚,也已無回天乏數……
所以,王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會輕易再哭了,眼淚在尋親的路上都流干了。
王寧三哥家有一只特別兇的小狗,平時就算街坊鄰居去,它也亂撕亂咬。面對王寧的到來,卻友好的搖著小尾巴,這讓親戚朋友覺得好笑卻大為不解。有人說,小狗的嗅覺特別靈敏,或許有著血緣關系的人,在它看來就認為是一家人,所以見面禮很友好,何況,王寧和三哥長的也很像呢!
真正意義的團圓宴
王寧找到了自己的親人,深深的感受到了血濃于水的親情。通過與家人的交談,王寧得知,當年生父還送走了一個哥哥。哥哥是否也像自己一樣在苦苦的尋找著家人呢?王寧開始在網絡上聯絡所有認識的朋友,大家一起幫忙尋找。很快,幸運之神再次眷顧,哥哥有了消息。他們相約第一次見面的時間定在2006年的春節(jié)。
這是一個團圓的春節(jié)。當年一起送走的哥哥劉保納一家和王寧一家都回無錫了。這頓團圓飯,盼了幾十年!
這是一個特殊的的春節(jié)。王寧除夕之夜在淄博陪養(yǎng)父過;初二到無錫陪生父過。這兩份父愛,都難以割舍、都恩重如山。
在錄制《回家》這期節(jié)目時,有一個鏡頭感動了現場的所有觀眾,也讓筆者潸然淚下。
王寧的生父和養(yǎng)父從來沒有見過面,在錄制現場是第一次見面。兩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兩位相隔千里的老人,因為他們共同的兒子,因為親情,相遇了,沒有過多的語言,兩位老人互相握著對方的手,眼睛里噙滿了淚水。
養(yǎng)父親說:“找到了,一家人就能團圓;如果找不到,我才擔心吶”!
生父一邊擦著眼淚一邊不停的說:“謝謝”,“他的媽媽生前不讓去尋,說送給你了就是你的。其實我們一直是想去尋的,只是不好意思。如果他媽媽還在,她會更高興……”
相鄰博客
- 對女兒教育反思 [2008-10-04 23:14:00]
- 兒子上網記:我這樣鼓勵孩子上網 [2008-10-04 23:16:00]
- 好的表達方式,成就孩子黃金前途 [2008-10-04 23:22:00]
- 披肩 [2008-10-04 23:2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