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敢連我的話都不聽!
在如何管教孩子這個問題上,傳統(tǒng)方式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訴諸父母的權威。這種管教方式習慣于制止父母不希望有的行動,但是卻常常忽略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他們把管教的重點放在孩子即將犯錯誤的中途,所用的語言不但不會制止孩子的行為,相反多半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意欲。
用權威來管教孩子的一個典型情景,就是我們常聽見一些父母在斥責孩子時說:“難道連父母的話你都敢不聽了?”或者,“你敢不聽?”這樣的話當然是父母對不肯聽話的孩子,氣得沒有別的辦法時才說出的,但是這是一句強迫的話,而且還帶有威脅。如果孩子很小,他可能會真有些害怕,也會屈從。但是,若經常對孩子講這樣的話,對孩子的思想的發(fā)展肯定是不利的。
“連父母說的話你都敢不聽!”這句話的背后的潛臺詞是:父母所說的話絕對正確,你必須服從,不容討價還價。這種恐嚇行為可以使孩子成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使孩子對自己絕對服從。但是這種話會妨礙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使他們有可能變成毫無判斷能力和無法獨立生活的人。
因為孩子小,不容易理解父母話中的道理。這時,父母就要耐心地說明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讓孩子認同父母的道理,進而知道什么是對是錯,什么是不對。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便能養(yǎng)成自己的判斷能力。相反,不加以任何解釋,不做耐心的說服,只是說:“難道你連媽媽說的話也不聽嗎?”這樣強迫孩子服從,只會使孩子盲目地服從,而并不知道父母在什么地方對,自己在什么地方錯。
事實上,在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宣泄的時候,這時去管教孩子,也正是孩子最聽不進的時候。它的結果也多半是對抗性的,直至以暴力鎮(zhèn)壓的方式結束。
傳統(tǒng)的管教孩子的方式有許多弊端,這并不意味著,現(xiàn)在的流行方式就完全正確。事實上,傳統(tǒng)的方式也有不少值得肯定之處。這就是:即使父母知道自己錯了,也會毫不猶豫地堅持到底,決不松口。而現(xiàn)在的父母由于受了媒體上過多的有關“問題兒童”的可怕后果的宣染的影響,也由于太愛護孩子的緣故,使得自己在管教孩子時,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這一極端就是:即使我們對了,我們也處于自我懷疑和猶豫不決之中。
現(xiàn)在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是之所以會猶豫不決,充滿內疚,其原因除了怕過于嚴厲的管教給孩子帶來心理疾患之外,擔心失去孩子的愛,也是比較主要的。為了怕失去孩子的愛,有些父母就再也不敢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感到父母對他的愛的饑渴,就會毫不留情地加以利用。結果,不是父母在家里成為權威,而是孩子成了家里的“霸主”。
很多孩子都知道如何利用收回愛的方式,來威脅他的父母。他們的勒索手段很直爽:“如果你不……,我就不愛你了”,“如果你不……,我就不喜歡你了”。造成這種被動局面的原因,不在于孩子對父母造成了威脅,而在于父母感到了有這樣的威脅。對于這樣的父母來講,不妨把自己對于孩子的回報看得淡然一些:雖然我們必須無條件地愛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不需要渴求著在一天里,孩子每時每刻都必須愛我門自己。事實上,這也是孩子不可能辦到的事。
2、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
我們已經明白了在管教孩子時堅持原則、說一不二的作用。因此,從孩子一出生起,做父母的就應該以一定的規(guī)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比如,定時喂奶,定點睡覺等。從小就讓孩子懂得規(guī)則就是規(guī)則,如果他們不遵守,他們就要承受他們所不喜歡的后果。如果父母不能堅持原則,那就不能怪孩子破壞規(guī)則。
鑒于孩子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也沒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母就需要不時地提醒孩子,以幫助孩子記住規(guī)則。但是,提醒歸提醒,一旦孩子破壞了規(guī)矩就要按照規(guī)矩來辦事。一是一,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必須讓孩子懂得他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后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會知道無論什么事都不能馬虎,從而形成什么事都認真的習慣,直至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沒有什么捷徑,可以使事情變得容易一些呢?動物界有許多有趣的例子,值得援引在這里:
有一類梭子魚特別愛吃鯉科小魚。如果把這些梭子魚和它的小獵物們一起放到水槽里,水槽里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魚。然而,當我們在水槽里放進一塊玻璃板,把梭子魚和鯉科小魚隔開,有趣的事就發(fā)生了。梭子魚看不見玻璃,每次當它追逐自己的美餐時,都會結結實實地撞到玻璃板上。開始時,梭子魚會一次一次游向玻璃,撞得暈天昏地。但是時間長了,它就漸漸地不再對自己的獵物感興趣。最后,它們終于明白了這些小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它們便徹底地放棄了自己的獵食行為。這時,再把玻璃板從水槽里拿走,結果就變成:那些鯉科小魚竟然可以十分安全地繞著自己的天敵游來游去。梭子魚再也不想去吃掉它們,因為它懂得了它所懂得的道理:這些小魚是吃不到的。
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大型的梭子魚最后竟然都餓死了,而它所喜愛的食物卻仍然歡快地在它們的身旁游來游去。
因此,在教育孩子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這件事情上,沒有什么捷徑可尋。所需要的,就是不斷的強化,反復的耐心。然而,我們有些做父母的卻好像特別缺乏這樣的耐性。當他們遇到孩子不聽話時,他們仍習慣于指望怒火而不是求助于行為。他們常常對孩子吼叫:“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殊不知,這樣的恐嚇非但讓你精疲力竭,并且難以產生效力。因為單靠按喇叭無法駕駛汽車,單靠喊叫也無法“駕御”孩子。
對這樣的父母來講,他們不懂得影響孩子最成功的手段就是掌握那些對孩子來說很重要的東西。相反,絮叨的討論和空洞的威脅只能對孩子產生很小的作用,甚至一點作用也不起。這個結論已在無數家庭中得到驗證。比如,在那些家庭中孩子會把一個家長推到忍耐極限的邊緣,而在另一個面前卻像甜蜜的小天使。一位媽媽就曾這樣抱怨道:“兒子十分在乎他爸爸,但是對我卻一點也不理會?!辈浑y想象,這個孩子的爸爸肯定是個講原則、有耐性的人。
空洞的威脅和斥罵會破壞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密關系。長期被父母斥罵,孩子就會被父母漸漸引導到了對立面去。而每一次對立,又會加劇父母和孩子的緊張關系。情況嚴重時,當父母因為某種原因心情糟糕時,往往就會情緒失控,突破常規(guī)的狀態(tài),對孩子實施非常嚴厲的打擊。這時,沖突陡然升級,家庭的平靜就輕易被一件生活瑣事?lián)羲椤?nbsp;
3、我看你啊,簡直就是沒有長耳朵!
孩子在違反了規(guī)矩的時候,站在教育立場的父母,必須要堅守崗位,采取和藹而堅決的態(tài)度來應付。這時,父母絕對不能顯示出有商量的余地,絕對不能被引到這個限制合理不合理的討論上去,同時也不能對自己所定的限制加以詳盡的解釋。對孩子用不著解釋為什么不能打鄰家的小妹,只說一句:“不能傷人?!本蛪蛄?。同樣情形,對孩子說了“窗子不是讓你來打破玩的”以后,也就用不著再向他解釋為什么不能打破。
孩子在他的行為超出了限制的范圍以后,由于他預料到會受到回敬和處罰,所以他的憂慮一定會加重。這時候父母不需要再加重孩子的憂慮,指責過多。父母的話如果說得太多,結果就會是本該顯示力量的時候,所表示的卻是軟弱。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所需要的是一位成年的盟友,以不至于使他丟臉的方式,幫助他控制住他的沖動。
在這種情況下,像下面這位母親在所使用的限制手段就是不必要的:
母親:“我看你啊,簡直就是沒有長耳朵!你要是不聽到我大聲喊叫,你是永遠也聽不進的。好吧,(大聲尖叫)你給我住手!你要是再不住手,我就打爛你的屁股!如果你再敢扔一件東西,我就要揍死你!”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完全可以不用威脅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行為。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憂慮憤怒,將有效得多:
“我一看到你這樣做就氣得發(fā)瘋!”
“這件事使我很氣!”
“這件事使我氣得受不了!”
“不準扔這些東西,拿你的橡皮球來扔!”
此外,由于意識到了堅持原則、說一不二的重要性,有些父母在要求孩子遵守某項規(guī)則的時候,又把規(guī)則看得太死,把自己的態(tài)度表達得過于生硬,以致走向另一個極端,達到了專制或不通情理的程度。
比如,女兒在兒童游樂園玩得很開心,時間很晚了仍興致盎然。爸爸催促她該回家了,她卻不斷地找理由,央求爸爸說:“我喜歡這兒。我現(xiàn)在不要回家。我還要玩一個鐘頭?!?nbsp;
然而爸爸早就失去耐心了,他說:“你已經違反了我們的約定了,隨你怎么說,我說不行就是不行?!?nbsp;
這種表達方式所得到的結果可能有兩個——不是孩子投降,就是父親投降,因而兩個都是不合乎我們的心愿的。最好的處理辦法是,寧可把焦點集中在孩子想待下去玩的愿望上,而不要把焦點集中在她想否決父親的權威的威脅上。舉個例來說,如果爸爸在這時候說:“我知道你喜歡這兒。我猜你一定是想多待一會兒,甚至于想待上十個鐘頭??墒牵裉斓臅r間已經到了,現(xiàn)在我們必須回家?!毙Ч隙ㄒ玫枚唷?nbsp;
因此,父母在堅持孩子遵守一項原則的時候,必須小心,不要引起一場意志的戰(zhàn)爭。如果過了一兩分鐘,女兒還堅持不走,爸爸就可以抓住她的胳膊,帶她走出游樂園。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動作所表達的意思有時要比語言有力得多。
4、怎么樣?我早就告訴過你,事情的結果會是這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長一個時期,他都會是現(xiàn)有秩序和“法律”的對抗者。這種對抗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喜歡標新立異。有些標新立異的行為,父母是要鼓勵的,因為它體現(xiàn)了孩子聰穎的靈性、好奇心和可愛有趣;但是有些標新立異的行為,由于它不合常規(guī),體現(xiàn)了孩子的自私心、反抗性和破壞性,父母一般都要予以制止。但是,如果這種行為對他人和社會不造成實質性的危害,做父母的,不妨順其自然,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自我價值感。這樣,孩子早晚會知道什么行為是好的,什么行為是不好的,自己走上常軌。如果當時你橫加反對,他不但會認為你“不夠時尚,趣味落伍”,而且還會因為你的反對而心生反感、郁悶。
在這方面,美國著名教育家芭芭拉在管教自己的兒子的時候就曾用過這一招,效果非常理想:
有一天,11歲的兒子約瑟夫對芭芭拉說:“我想把頭發(fā)一側留成雙條式的發(fā)型?!?nbsp;
作為母親,芭芭拉很不喜歡兒子留這樣的發(fā)型。但她知道,這并不危及生命、道德以及健康,而且頭發(fā)會重新生長出來。
于是,她對兒子說:“我不喜歡這種發(fā)型,而且憑我的經驗,我知道周圍大多數人也不喜歡這種發(fā)型。不過,如果這是你的決定,我可以忍耐。同時,你可能需要忍受其他人對你發(fā)型的非議?!?nbsp;
芭芭拉帶兒子去了發(fā)廊,美發(fā)師在給約瑟夫洗頭時還夸贊他的滿頭金發(fā)非常漂亮。然后,約瑟夫描述了他想要的發(fā)型。美發(fā)師很驚奇地問芭芭拉:“把你兒子頭發(fā)的一側剃成雙條式能行嗎?”芭芭拉回答,她并不喜歡這種發(fā)型,但那是她兒子的決定。就這樣,美發(fā)師剃去了約瑟夫一側的頭發(fā),其中保留了兩條,并盡量使這種發(fā)型在第一天顯得好看一些。
但是,第二天早晨,約瑟夫就試圖恢復原來的正常發(fā)型??上攵诘谝惶斓脑庥隹隙ú挥淇?。可是,約瑟夫在怎么努力,也對那種怪異的頭發(fā)已經無能為力了。他的姐姐只好費力地給他噴上發(fā)膠和摩絲,好盡量讓他能夠出去見人。
那一年中,約瑟夫又換了七八種奇特的發(fā)型,不過等到第二年,他就開始留傳統(tǒng)的發(fā)型了,并且再也沒有改變過。
既然在孩子決意標新立異的時候,父母都不妨順其自然,那么,在孩子“改邪歸正”之日,就更應如此了。這時,如果父母表現(xiàn)出一付未卜先知的樣子,對孩子說:“怎么樣?我早就告訴過你,事情的結果會是這個樣子”,這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受到了譏刺,而且還會認為父母是小題大做,幸災樂禍,存心挑釁。這樣,即使孩子意識到了應該返回常軌,他也會做出新的標新立異的舉動來對抗你。因此,父母適當的處理辦法是,繼續(xù)保持沉默,否則,便畫蛇添足,弄巧成拙了。
總之,管教孩子的原則很簡單,但是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卻異常靈活多樣。在結果不至于引起什么實質性的危害的情況下,對那些實在“不聽話”的孩子,父母不妨順其自然,放手讓他胡鬧,在他品嘗到違反規(guī)則的滋味,自食其果之后,便自然改正了。
5、你最好給我說老實話!
我們做父母的,幾乎全部,都在小時候受到過謊言會帶來什么惡果的訓誡。當我們?yōu)槿烁改笗r,自然,我們也會不厭其煩地把這些故事講給孩子聽,對孩子進行著同樣的人應該誠實之類的訓誡。
然而,我們的經驗是,父母越擔心孩子不誠實,就越有可能聽到孩子的謊言,尤其是一些明顯的、拙劣的謊言。這時,父母的反應自然是生氣得不得了,深感意外。如果孩子的謊言很明顯,同時又是漏洞百出的話,父母就更覺得孩子都快成騙子了,已徹底地不值得信賴。這時,大多數父母的做法,除了體罰孩子、對孩子進行又一番毫無結果的長篇說教之外,很少靜下來想一想,在孩子的口中,為什么充滿了謊言。
孩子為什么要說謊?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你不準他們說真話。通常一個孩子告訴媽媽,說他不喜歡媽媽對他嘮叨的時候,他可能會因為他說的真話而被責罵。如果他換一種方式,隨時把謊言掛在嘴上,宣布說他很愿意聽媽媽的話,做媽媽的可能就會以吻他或擁抱他的方式來獎賞他。孩子從這一種經驗里可能得到什么樣的結論呢?他的結論可能就是:說真話要倒霉,不誠實有報酬,媽媽喜歡他撒的小謊。
因此,如果我們要教孩子誠實,那么我們就得聽令人傷心的真話,不能只愛聽令人高興的真話。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做一個誠實的人,我們就要允許他暴露自己的情感和真實面貌——不管他正確也好,錯誤也好,矛盾也好,絕對不能鼓勵他為了掩飾自己的情感而說謊。孩子們對于誠實的觀點,通常都是以我們的反應為依據的,我們對孩子所表現(xiàn)的情感反應如何,足以使孩子肯定誠實究竟是一種最好的處世策略,還是特別“傻冒”。
孩子為什么要說謊?原因之二,就是因為怕父母對他的懲罰。父母在為了挖掘真話而處罰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為了自衛(wèi)而說謊。如果你挖掘的越深,孩子的謊話就越有可能連成篇了。因此,父母在“調查”孩子所犯錯誤的事實“真相”的時候,所問的問題應該盡量避免使孩子為了自衛(wèi)而說謊。孩子們不喜歡父母查問,如果他們懷疑你已經知道了答案的時候,你還要問,會使他們更加不高興。他們恨含有圈套性的問題,也恨逼迫他們在明顯的謊言和窘迫的自白之間作選擇。
此外,孩子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有所不滿足的時候,他們也會為了要得到心里上的滿足而說謊。謊言就是有所恐懼、有所希望的時候所說的真話,它顯示了一個人喜歡要怎么樣,或想怎么樣。這時,只要你用心去聽,謊言本身就會泄露出所要掩飾的真相。
發(fā)現(xiàn)了謊言的真相之后,做父母的,最好以慎重的反應方式,表現(xiàn)了你了解它的反面意義。但是切勿根據謊言的內容,就定謊言的編寫者的罪。利用謊言里所獲得的資料,可以幫助孩子辨別什么思想是真實的,什么思想只是愿望。
總之,我們對于說謊所應采取的方針非常明顯:一方面,我們不能扮演刑警,或強迫孩子自白,將一篇謊言當作刑事案件來辦;另一方面,我們應毫不猶豫地將事實真相照實說出來。比如,學校送來的成績通知單告訴我們孩子的成績不夠理想,這時我們不能問:“你的數學考試及格了嗎?你肯定你考及格了?你最好跟我說老實話?你還想騙誰?我們早就知道結果了!”我們應該直接對孩子說明:“你的成績通知單上顯示,你的數學考得不理想。我們很著急,不知你下次能否考好?!?nbsp;
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會刺激孩子為了自衛(wèi)而說謊,孩子也就沒有了說謊的機會了。通過我們直言無諱的反應,孩子在我們身上學到的是,他不需要對父母撒謊。
來源:http://www.znjy.cn/Article/qzgt/3554_4.html
相鄰博客
- 責備的分寸:最不該說的話 [2008-11-25 17:12:00]
- 管教的原則:最該說的話 [2008-11-25 17:15:00]
- 訓誡的藝術:最該說的話 [2008-11-25 17:19:00]
- 訓誡的藝術:最不該說的話 [2008-11-25 17:2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