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自己來做決定吧。
培養(yǎng)孩子的整個目的,都在于使孩子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心靈、聰穎的智慧。因此
整個孩子的培養(yǎng)計劃,都是面向未來的。
在預(yù)期孩子的未來個性方面,有兩種實現(xiàn)途徑。一種是對孩子已經(jīng)犯下的小錯誤加以糾正,責備或管教孩子。另一種就是對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傾向,加以提前的預(yù)警。這時,做父母的就必須對孩子的一些日常行為加以規(guī)訓。
但是,訓誡孩子并不是有些父母所理解的,動輒教訓孩子,給他講一通一通的大道理,告訴他你這么發(fā)展下去的可能性前景等。訓誡孩子同樣有著它的技巧或原則。這些原則的首要一點,就是有意識地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
父母常常訓誡孩子,大多原因都是孩子不明白自己的日常行為的責任范圍。這一點責任不在孩子,責任在于父母本身。比如,做父母的常常會為吃穿住行方面的一些小細節(jié)訓誡孩子,但是父母們事先并沒有告訴孩子,這些行為的界限在哪里。舉一個吃飯方面的例子,父母們常常為孩子喝不完一杯牛奶,吃不完一個雞蛋而生孩子的氣,并且通常會告訴他一些糧食來之不易,應(yīng)該節(jié)約的大道理。然而這樣的父母是否在給孩子提供早餐之前,給孩子劃定了明確的行動范圍呢?“你是要半杯牛奶,還是一杯牛奶?”、“你是要半只雞蛋,還是一只雞蛋?”如果父母給予了孩子選擇的機會,也就給孩子劃定了明確的行動界限,同時也給了孩子以責任,這樣,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是對自己的生活形態(tài)作決定的人,因此對于早餐究竟該喝多少牛奶,能喝多少牛奶,也就有了起碼的責任心,時間長了,他就不至于總是浪費。當然,由于是孩子自己作的選擇,即使這樣的選擇錯了,做父母的也好糾正。
總之,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這件事
你自己來做決定?!?。這么說可以讓孩子了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舉個例子吧,你可以對你的女兒和她的小伙伴說:“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里安靜地玩兒,還是到外面去?”5分鐘之后,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你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面去了。”很簡單的兩句話,你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關(guān)系,你也不會被女兒看做是個“壞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jié)果。
如果你的孩子做了什么事情讓你生氣,比如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兒園學的新歌謠,或者試圖用手里的青菜畫一幅畫,你就可以這樣說:“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边@樣說好像問題出在你自己這邊,然后請你的孩子幫你想一個解決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再唱歌給你聽。
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你看做是他的對立面。如果令你滿意的惟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時間是遭到限制的。
2、上學時,記住你所需帶的必須物品。
許多做父母的,總喜歡在餐桌上對孩子講授人生哲學,這樣,孩子的一天不是在被訓誡中開始,就是在被訓誡中結(jié)束。這種父母好像有特別多的人生智慧,一定要在進餐時進行傳授,把他們叫做飯桌哲學家是挺恰當?shù)摹?nbsp;
事實上,進餐的時候,不是跟孩子講授人生哲學、道德條例或禮貌言行的最佳時候。這時最適合的就是使孩子們知道家里有廚房和餐廳,有好吃的東西和令人愉快的氣氛。
吃早飯的時候最不適宜長談,原因在于,這時候父母或孩子不是還沒睡夠,就是心里在煩著又要開始一天的辛苦學習或工作,稍稍有一點爭辯,就可能使整天的心情糟糕起來的。而在吃晚飯的時候,由于忙了一整天,大家都累了,需要休息,這時最適宜的是閑話一些家常,使大家輕松快樂。
在有些家庭里,早飯的訓誡過后,指責孩子的穿著不到位,樣子邋里邋遢,做事丟三拉四,也是經(jīng)常的一幕。有一位父親就抱怨說:“我看到我兒子沒把鞋帶系好,就會生氣。我真不知道究竟該強迫他把鞋帶系好,還是就讓他拖拖拉拉地走路。他這樣做可能會覺得自己很自由,很隨心所欲。但是我們就不能叫他負點責任嗎?”
這位父親的抱怨完全是比必要的。首先,訓導孩子要負責任與孩子是否系好鞋帶基本上沒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做父母的沒必要為這些細節(jié)與孩子發(fā)生爭執(zhí)。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給他買沒有鞋帶的鞋,或干脆幫他把鞋帶系好。他早晚會注意到這一點的。
其次,孩子去上學,也沒必要一定要打扮成一位“公主”或“王子”。如果是那樣,那是會讓孩子為了保持衣服的整潔而整天煩惱不已的。應(yīng)該考慮到孩子跑、玩、跳的充分自由,而不應(yīng)該把衣服的整潔放在首位。對孩子說他臟、說他邋里邋遢解決不了多少問題。真正的解決辦法是保證孩子把游戲放在第一位,而把保持衣服的整潔放在其次。因此,買一打洗了就可以穿的便宜襯衫,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幫助,要比說若干該保持清潔的教訓有用得多。
在早晨的忙亂過后,孩子有時還會忘記拿課本、眼鏡、文具盒等等,做父母的也不必為這些事大為生氣,而應(yīng)早把它看成是意料之中的。這時,最好的辦法是把他忘的東西遞給他,而不要加以訓誡,說他忘性大,辦事不認真。
對孩子說“這是你的眼鏡”要比向他說“我希望你不至于在眼睛瞎了之后,才記得帶眼鏡”好得多。對孩子說“你真沒記性。要不是你的頭還長在你的腦袋上,恐怕你連你的頭也會忘了帶”顯然不如“記住你所需帶的必須物品”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事實的陳述要比責備式的問話有幫助得多。
在一切都準備妥當,孩子就要離家出門的時候,更不應(yīng)該給孩子一連串的訓誡和警告。這時,說“祝你今天快樂”是一句最好的離別話,它對孩子的影響肯定要比一般父母常說的“到了學校后要乖??!”更為有用。而如果希望孩子放學后就馬上回家,跟他說“五點鐘見”也肯定比“放學后可別在半路上拐彎啊”清楚得多。
3、別人的東西就是別人的……
幾乎在每一個家庭里,發(fā)現(xiàn)孩子把不屬于他的東西帶回家來時,都會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這種重視的態(tài)度是很好的,但是接下來的應(yīng)對措施,往往就不得要領(lǐng)。
發(fā)現(xiàn)孩子把別人家的東西帶回家后,做父母的應(yīng)該用激發(fā)自尊心的方式,引導他走上正途;而不應(yīng)該來一通道德訓誡或演一出“刑訊逼供”的好戲。這時,父母最好鎮(zhèn)定而堅決地對他說:
“這輛小汽車是人家的。還給人家去!”
“這支槍不是你的,送回去?!?nbsp;
假如發(fā)現(xiàn)孩子在逛超市時“偷”了店里的糖果,這時,最好面對面,毫不動感情地對孩子說:“你衣服里邊口袋里的棒棒糖是糖果店的,放回去?!比绻⒆臃裾J口袋里有糖,我們就指給他看,并重復說:“這個棒棒糖是店里的,把它放回貨架上去?!比绻豢希覀兙蛻?yīng)從他的口袋里掏出來,并向他指明:“這是店里的東西,應(yīng)該放在這兒?!?nbsp;
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從自己的皮夾里偷了錢,這時你最好也別問他:“你是不是從我的皮夾里偷了錢?”,而應(yīng)直接指出事實說:“你從我的皮夾里拿了十塊錢,還給我。”當孩子把錢還回來以后,你可以嚴厲地說:“如果你需要錢用的話,你可以問我要。我們可以商量一下。你不能私自就決定了?!比绻⒆臃裾J這回事情,我們用不著跟他辯論,也不必要求他表白,只需堅定地對他說“你拿了錢,把它還給我”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已經(jīng)將錢花光,那么,接下來的討論就不應(yīng)該集中在他的品行如何這一點上,而應(yīng)集中在他如何還款這個問題上??梢砸笏龆坦?,也可以減少他的零花錢。總之千萬別對孩子評價說:你是個賊,你這個騙子;或預(yù)言他這樣做下去的下場;否則的話,他將來的前途就可能真如你所言那樣。
當然,追問孩子“為什么要怎樣做”有是沒有什么用處的。他可能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如果你一定要他回答“為什么”,你所能得到的,就可能是另一個謊。此時,最好的辦法是表示你愿意跟他討論他需要用錢這件事:
“我很失望,你連需要十塊錢都不跟我講?!?nbsp;
“你需要錢的時候,一定要跟我說。事情總是可以商量?!?nbsp;
總之,在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不軌”行為的時候,父母千萬別逼迫孩子撒謊。這樣,無疑就會對我們已經(jīng)受傷的感情再劃上一道傷。在訓誡孩子的時候,我們應(yīng)掌握的藝術(shù)是:“凡是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答案的,我們就絕不再提出問題來問”,我們只做公開的聲明就可以了。這樣的聲明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將是恰到好處的:給孩子的是他自己給自己帶來的不快,以及為自己的不良行為承擔責任的處罰。
4、你跟小玲兩人都把衣服脫了,這是不準許的。
在現(xiàn)代社會,如何告誡孩子“男女有別”,是非常讓父母們傷腦筋的。因為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孩子們對與“性”相關(guān)的問題的興趣會越來越濃烈。
父母應(yīng)該坦然地面對孩子對“性”所表現(xiàn)出的濃烈興趣。因為嬰兒對自己身體的探索、對“異性”的探究,都是出于一種求知的好奇心理。生理構(gòu)造上的不同,常常會使孩子產(chǎn)生出不可捉摸的感覺,逗引得他們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弄清他自己的“裝備”有沒有出問題。
但是,男孩和女孩之間的這種好奇心理很難有得到滿足的機會。因為父母即使是把生理構(gòu)造上的男女差別跟孩子說明白了,他們?nèi)匀粫^續(xù)互相探索,互相刺激對方,以求進一步弄明白。他們會發(fā)明一些游戲,比如玩醫(yī)生看病、過家家等,以使他們的“探險工作”變得合理。他們也可能大膽地采取更進一步的實驗,在彼此同意的情況下直接玩弄生殖器。諸如此類令人窘迫的事件,父母們往往無能為力。他們不是危言聳聽地說這么做有什么惡果,就是擔心孩子產(chǎn)生變態(tài)心理。
即使是思想最開通的父母,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也不可能完全的不動聲色。他們可能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緒,不打孩子的屁股,不羞辱孩子,但是對孩子的這樣一種探索行為究竟該如何處理,卻也拿不定主意。以我們的年齡和時代來看,這的確是一件尷尬的事。
跟性有關(guān)的探索行為有什么壞處?壞處就在于一方面使孩子感到自己有罪,另一方面又不能滿足他的渴求。比如,兩三歲的小女孩會好奇地看著男孩子撒尿,同樣年齡段的男孩也喜歡偷看女孩上廁所,這一階段的行為都可以看作是研究生理構(gòu)造的男女差別的正常行為。但是,一旦孩子上了小學,這類行為便受到絕對的禁止。這時,孩子的內(nèi)心就會產(chǎn)生焦慮,他回希望能延續(xù)這些行為。然而,即使是這些行為得到了延續(xù),孩子們內(nèi)心的需要也是絕對沒辦法通過看和觸摸就能解決的。因此,面對孩子的這種沖動,做父母的不能嬌縱,只能是限制。
父母如果發(fā)現(xiàn)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把褲子脫下來了,不可以問“你們在干什么?”也不可羞辱或申斥孩子。但是,我們也不能輕易就原諒孩子的這類行為,使他們找到藉口和理由等。正確的做法是叫他們把褲子穿好,另外找東西去玩。等到客人走了,就要坦白地跟孩子討論這次“意外”事件。不要威脅,也不要說教,應(yīng)該用明明白白的語氣說:“你跟小玲兩人都把衣服脫了,這是不準許的。如果你對男孩和女孩的差別感興趣,就來問我們,我們會設(shè)法幫你把這些事弄清楚。但是絕對不許脫褲子?!?nbsp;
以鎮(zhèn)定而不含責備的語氣來處理本該訓誡孩子的一些事情,是訓誡藝術(shù)的真正精髓.
來源:http://www.znjy.cn/Article/qzgt/3555_3.html
相鄰博客
- 美國教子“七大忌諱” [2008-10-14 16:15:00]
- 管教的原則:最該說的話 [2008-11-25 17:15:00]
- 管教的原則:最不該說的話 [2008-11-25 17:18:00]
- 訓誡的藝術(shù):最不該說的話 [2008-11-25 17:2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