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開農(nóng)村,到繁華的大城市打工,由于經(jīng)濟條件、生活條件的限制,不能把孩子帶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中去,孩子只有留守在農(nóng)村的家里,在爺爺奶奶和老師的陪伴下生活、學(xué)習和成長。
暑假來到了,終于有了到城市去和父母團聚的機會了,他們的見面應(yīng)該是非常快樂和興奮的,但是我卻在8月6號的《蘭州晨報》上看到了如下充滿失落感的故事:
每天早晨起床后,總是發(fā)現(xiàn)爸爸媽媽已經(jīng)上班去了,晚上10點后才能再次看到他們的身影……一位留守兒童在爸媽面前絲毫不掩飾自己要回家的想法,雖然她已經(jīng)兩年沒有見過父母了,而且在爸媽身邊才十幾天,她跟父母這樣講:“我不喜歡呆在這里,我想回家。我不要零食和新衣服,玩具也不要,你們送我回家吧!”
來到父母身邊,但父母整天早出晚歸,根本沒時間陪他們……難得的假期一天天仍在“留守”中度過。孩子們發(fā)現(xiàn),父母在城里所謂的“家”只不過是辛苦勞作一天后晚上可以棲身落腳的站點,夢想中呵護疼愛他們的父母,如同掛在老家房子墻上扁平的結(jié)婚照,看得見的只是他們疲憊而生硬的笑容。
盼了一個學(xué)期或更長的時間指望父母騰出時間專門陪他們,現(xiàn)在看來仍是奢望,整天被“關(guān)”在出租屋內(nèi)出不了門,過著比農(nóng)村老家還要乏味的日子。
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也很委屈,一位母親眼含著熱淚這樣說:“我也不想把兒子鎖在房子里,但自己工作忙沒時間管他。作為父母沒有一個不愛孩子的?,F(xiàn)在孩子雖說在身邊,可我們哪有時間陪他?每天能碰面的時間就是晚上下班回來后一起吃晚飯的時候,吃完飯稍微看看電視就睡覺,第二天一早又要干活?!?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令人心酸的場景,為什么高興的團聚成了父母和孩子雙方的失落?
原因可以有很多,客觀的方面講,農(nóng)民工在城市的居住和生活條件可能還沒有在農(nóng)村好,他們的工作也很辛苦,同時城市的環(huán)境也比農(nóng)村更復(fù)雜,對于充滿好奇但是不熟悉城市生活的孩子來說,可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團聚短暫的快樂之后,父母擔心了,孩子失望了,雙方都傷心和失落了……
客觀的環(huán)境是需要改變的,現(xiàn)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正在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改善農(nóng)民工及留守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這是非??上驳氖虑椤?
但是,我們知道,客觀環(huán)境的改善是一個復(fù)雜而相對漫長的過程,我們不能等待。我們可以先從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行為上著手。
在家庭教育上,有著這樣的信條:家長對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在孩子面前自然、真實展現(xiàn)自己當前的生活。讓孩子了解父母的生活,讓孩子了解父母在工作中的辛苦,甚至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幫父母的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這樣,既增加了孩子的責任感,同時也讓孩子了解了生活的真諦,因為父母的努力工作,父母與孩子一起工作,使父母正在身體力行的一條真實的生活道路展現(xiàn)在孩子面前。套用一個不太恰當?shù)膫鹘y(tǒng)說法,“有智吃智,無智吃力”,這一切,不用家長講,孩子都會看在眼里,愿不愿沿著家長走過的路子走,就看他自己了。
所以,筆者強烈建議,在不影響孩子身體安全的條件下,父母應(yīng)該多帶著孩子,陪自己一起工作,如一起賣菜,一起賣衣服,一起洗盤子,幫著自己在餐館洗菜,或者在經(jīng)過廠長同意后,旁觀自己在工廠的工作……
這樣做可以達到如下幾個目的:
1) 增加了親子在一起接觸的時間,使父母的形象生動、鮮活起來!
2) 讓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和辛苦,更容易理解父母!
3) 讓孩子了解生活的真實面目,更容易成為一個負責的人!
的確也有這么做的父母,正如《蘭州晨報》上報道的一樣:
一大早5點起床,爸爸蹬著三輪車,田小林坐在車子上,父子倆一起到馬灘蔬菜批發(fā)市場進貨,7點左右回到秀川綜合市場,然后就一天在菜市里忙碌,直到晚上八九點再回到父母租住的房子。田小林說:“到蘭州的這些天每天都這么過,但與在老家長年見不到父母的生活相比,在這里雖然苦點累點,但至少天天能和父母在一起,感覺還是很高興?!?
當然,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可能更多的是以城市居民為主,我們可以從這篇關(guān)于留守兒童的報道中得到什么啟發(fā)呢?我們來探討一下。
我們知道,留守兒童在城市的短暫生活也有很多困惑,需要城市孩子的幫助,例如一位留守兒童就說:“秋季開學(xué)后就要上初一了,我也想到圖書館和書店逛逛,但父母沒有時間陪我,也沒有其他人能帶我去,我不知道去圖書館的路怎么走……”
城市的孩子生活條件比較優(yōu)越,在假期可能參加各種學(xué)習培訓(xùn)班、夏令營,對生活真正的艱辛體會較少,明智的家長也正在尋找機會,甚至有意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去吃苦、耐受挫折,從而讓孩子理解生活的真諦。如果他們能夠與留守兒童結(jié)合起來,互相幫助,相互理解,可能對彼此的成長都有好處。
如果城市孩子和留守兒童能夠在一個相對安全的條件下,結(jié)成對子,城市孩子陪農(nóng)村孩子逛逛圖書館、書店和城市的風景,留守兒童陪城市孩子到菜市場賣賣菜,到餐館洗洗盤子……這該是一個多么和諧的場面呀!
這么做的主動權(quán)當然是城市的人,因為來打工的農(nóng)民和假期來短暫訪問的留守兒童是城市的客人,如果明智的家長有這種心態(tài)和想法,實現(xiàn)這種和諧的雙贏局面,是有可能的!
來源:http://www.znjy.cn/Article/znjynew/1802_3.html
相鄰博客
- 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2008-12-19 22:44:00]
- 惹人憐的留守兒童 [2008-12-19 22:47:00]
- 6歲是預(yù)防肥胖的關(guān)鍵年齡 [2008-12-19 22:52:00]
- 兒童斜視要早點“改斜歸正” [2008-12-19 22:5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