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兒童食品廣告在說了自己產(chǎn)品如何好之后,最后有一句話:"今天,你吃了沒有?"家長們抱怨他們的孩子聽了這句話之后,說:"今天我還沒吃"。于是,馬上付諸行動,從冰箱里取來就吃。于是,家長不得不經(jīng)常給孩子買這種食品。
如果家長認(rèn)為孩子吃廣告上的食品過多,造成消費過度,過于浪費,那么,最好的辦法是,不要買廣告上宣傳的商品,使孩子打開冰箱找不到這種食品,問題就解決了。媽媽們可能會說,"你不給他買,他鬧怎么辦?"答案很簡單:不理睬。第一次不理睬,孩子鬧得很厲害,第二次不理睬,鬧得就輕一點,第三次不理睬,孩子就沒興趣鬧。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教育規(guī)律:
孩子的某種行為既可能會因為某種原因而加強,也可能因為某種原因而減弱
當(dāng)孩子看了廣告,他想吃該食品的欲望會加強。反之,他到冰箱里找不到該食品,會感到失望,這種失望就成為他想吃該食品行為的負(fù)向強化物,幾次找不到,他就不再找了。這個規(guī)律適用于孩子的很多行為。要加強孩子的某行為,我們可以用物質(zhì)獎勵(食品、玩具、錢)、活動獎勵(和孩子一起、帶孩子出去玩)和精神鼓勵(表現(xiàn)出高興的神情、表揚孩子、對孩子表示疼愛等)作為正向強化物。要減弱孩子的某個行為時,家長可以用撤銷物質(zhì)供給、拿走玩具、不理睬、批評、表示不高興等方式作為負(fù)向強化物。
要控制孩子的欲望和行為,必須掌握好尺度,不要傷害孩子的情緒和自尊心。為此,家長可以和孩子訂個契約,比如說,孩子想吃某種食品,家長就和他講條件,一星期吃幾次7什么時候吃?如果多吃了怎么辦7無論如何,主動權(quán)是掌握在家長手中的。
相鄰博客
- 如何改孩子病愈后的壞脾氣 [2009-03-03 19:59:00]
- 孩子挨打會引起的心理偏差 [2009-03-03 20:00:00]
- 遷居時該如何照顧好孩子的情緒 [2009-03-03 20:01:00]
- 怎樣幫助孩子學(xué)習(xí)社交技能 [2009-03-03 20:0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