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炎熱,高溫天氣導致人們容易中暑,中暑的病死率為20%~70%,50歲以上患者高達80%。中暑后體溫升高的程度及持續(xù)時間與病死率直接相關。
中暑俗稱暑熱,是由于體溫調節(jié)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丟失過多引起的疾病。中暑常發(fā)生在氣溫超過32 ℃和濕度大于60%、無風的夏季。特別是對高溫環(huán)境未能適應的人群更易發(fā)生中暑。在高溫環(huán)境中劇烈運動或重體力勞動、發(fā)熱、脫水、過度肥胖、穿透氣不良的衣服、嚴重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心力衰竭、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如腦血栓或腦出血后遺癥),以及長時間應用某些產熱藥物(如苯丙胺、麥角酰二乙胺)、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顛茄等)、利尿藥和普萘洛爾等均可促發(fā)中暑。
中暑有哪些表現(xiàn)
先兆中暑病人有頭痛、眩暈、口干、舌燥、出汗、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和動作不協(xié)調等癥狀。
輕度中暑除先兆中暑表現(xiàn)外,還有肌肉痙攣疼痛或直立性暈厥,體溫輕度升高、面色潮紅、皮膚灼熱、脈搏增快、呼吸急促和血壓下降等脫水表現(xiàn)。重度中暑又稱熱射病或日射病,表現(xiàn)為高熱、昏迷、驚厥和多器官衰竭?;加新约膊〉睦夏昊颊撸l(fā)生重度中暑后,皮膚常干燥無汗。重度中暑是一種致命性急癥,病死率極高,常死于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衰竭,或急性腎衰竭。
哪些人在什么時候容易發(fā)生中暑
青壯年盛夏從事高溫或野外作業(yè)者,如奮戰(zhàn)在熔爐旁的煉鋼工人、在烈日下暴曬的建筑工人、夏季進行馬拉松鍛煉的運動愛好者或軍訓的新兵或學生、去熱帶旅游者、烈日下值勤的交通警察等。
老年人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和嚴重糖尿病等久病臥床患者,由于重要器官功能減退、體溫調節(jié)功能障礙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在通風不良的住所中易發(fā)生中暑。2003年8月熱浪席卷歐洲,連續(xù)10天高溫后,在法國約有1萬人死于中暑,其中82%為85歲以上的老年人,大部分在家中死亡。2005年6月,印度酷暑降臨,熱浪滾滾,一周內因中暑死亡1 200例,僅6月19日一天就有370人死于中暑,多數(shù)是年齡在50歲以上的患者。
孕、產婦中、晚期妊娠婦女由于體內代謝增加,熱適應能力降低,在炎熱夏季,如不注意采取防暑降溫措施,也易發(fā)生中暑。某些產婦受“月子里不能受風和著涼”的舊習俗的影響,在炎熱暑天仍深居緊閉門窗的室內,身穿厚衣,扎袖口和褲腿,唯恐“受風、著涼”,因此常有產褥期中暑事件發(fā)生。
嬰、幼兒由于體溫調節(jié)功能不健全,皮膚散熱功能差,不注意喂養(yǎng),水分攝入少和中暑防護措施差,嬰、幼兒,特別是整天用衣物包裹的新生兒也可成為中暑高發(fā)人群。
慢性病患者能引起汗腺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如先天性汗腺缺乏癥、囊性纖維化、硬皮病、廣泛皮膚燒傷后的瘢痕形成病人,由于散熱障礙,在高溫天氣更易發(fā)生中暑。腦血管功能不全、尿崩癥或嚴重糖尿病、長期應用利尿藥等患者,由于體溫調節(jié)中樞功能障礙和生活不能自理,或由于多尿引起脫水,也是中暑的高發(fā)人群。
長期服用抗膽堿藥(如阿托品、安坦、顛茄等)和利尿藥或β受體阻斷藥者由于藥物抑制汗腺分泌和影響血液循環(huán)功能,可促發(fā)或加重中暑。
中暑的現(xiàn)場急救
中暑的病死率為20%~70%,50歲以上患者高達80%。中暑后體溫升高的程度及持續(xù)時間與病死率直接相關。有慢性疾病或體溫升高者病死率明顯增加。因此,在盛夏時節(jié),對于上述各種易患群體,應積極采取預防措施。發(fā)現(xiàn)中暑患者,應迅速采取以下急救措施,減少或防止悲劇性事件發(fā)生。
立即脫離高溫環(huán)境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有條件時,可用電扇通風或空調降溫。
促進散熱讓病人平臥,解開衣扣,松開或脫去衣服,按摩軀干和四肢的皮膚肌肉,加速外周血液循環(huán),促進散熱。
物理降溫中暑高熱患者服解熱鎮(zhèn)痛藥無效,應當用冷水或用冰袋置于病人的頭、頸、腋下、腹股溝等處,或用酒精擦病人的頭、頸、腋下、腹股溝等處,都可達到迅速降溫的效果。如無低血壓或休克表現(xiàn),可將患者軀體浸入27 ℃~30 ℃水中15~30分鐘,也可達到迅速降溫效果。對血壓不穩(wěn)定者,可采用蒸發(fā)散熱降溫,如用23 ℃冷水反復擦拭皮膚,同時應用電風扇或空調促進散熱。
補充液體和電解質清醒病人可飲淡鹽水(0.2%~0.3%氯化鈉溶液)或清涼含鹽飲料。對神志不清的病人,最好不要喂水,以防誤吸。有條件者,可靜脈輸注5%葡萄糖生理鹽水或復方氯化鈉溶液。
嚴重者需撥打120對重度中暑者,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時,應立即撥打120,將患者迅速送往有條件的大醫(yī)院急診科治療。
人工復蘇現(xiàn)場搶救和轉運病人過程中,密切觀測病人神志、呼吸和脈搏。對昏迷者,將其頭后仰,保持呼吸道通暢。一旦發(fā)現(xiàn)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進行復蘇。
預防勝于治療
古人云,良醫(yī)治未病不治已病。治病不如防病,宣傳有關中暑的科學常識和預防措施是防止和杜絕中暑的關鍵。
改善工作環(huán)境特別是對于在高溫環(huán)境中工作的人群,應裝備良好的通風、降溫、調節(jié)濕度和隔絕熱源的設施。在高溫車間作業(yè)時,應先進行兩周左右熱適應訓練。經(jīng)常飲用含鉀、鎂、鈣鹽和多種維生素的防暑降溫飲料。改善居住環(huán)境對于年老體弱、慢性疾病患者及產褥期婦女,在高溫、高濕季節(jié),應在通風良好、溫度適宜的房間中居住。并且適當補充防暑飲料,注意合理營養(yǎng)膳食。在高溫季節(jié)要盡可能地減少外出活動。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夏日出門、田間勞作或戶外作業(yè)者最好避開陽光最強烈、氣溫最高的時段(10時~16時)。避免勞累,注意休息,延長午睡時間。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中暑的病人,恢復后數(shù)周內,避免室外劇烈活動和烈日下暴曬。合理著裝炎熱的夏季,著淺色、透氣、寬松的棉、麻、絲質服裝,便于汗液揮發(fā),有利于散熱。戴隔熱遮陽帽,涂抹防曬霜。
攜帶藥物外出時隨身攜帶防暑藥物,如人丹、清涼油、十滴水或藿香正氣水等。出汗較多時應多飲含鹽類和多種水溶性維生素的清涼飲料,保持水和鹽代謝平衡。熱適應鍛煉在辦公室工作的坐班族長期享受到空調帶來的涼爽,因缺乏熱適應,在室外烈日下時間較長時,易發(fā)生中暑。此類人群每天應抽出一定時間到室外活動,以適應自然氣溫,避免中暑。
相鄰博客
- 不要給孩子不熟的雞蛋 [2009-02-05 21:18:00]
- 警惕!打屁股會影響孩子性健康 [2009-02-05 21:22:00]
- 夏季冰箱容易惹禍致腹瀉 [2009-03-26 12:13:00]
- 教你用便宜中藥自制蚊怕水 [2009-03-26 12:1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