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當孩子從懵懂無知的孩提時代進入青春期后,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獨立意識的增強。孩子的叛逆心理也并非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故意和父母對著干,也不是孩子越大就越不聽話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孩子的叛逆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渴望獨立的信號。
到了這個時候,他們不再對父母的話語“惟言是聽”,而是漸漸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并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相應的判斷。這時候,如果我們做父母的不懂得及時溝通,及時了解,仍然憑借自己的人生經驗,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把他們當作一個什么都不懂的人,就很容易使孩子聽不進去,也很容易使孩子滋生逆反心理。從而使矛盾不斷升級,變成和父母對著干了。
前不久,一位在北大中文系當教授的朋友和我聊起了他家的孩子。朋友的孩子今年剛滿17歲,正在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三。為了使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有一個錦繡的前程,朋友為孩子找來了三位輔導老師,分別對孩子的“語數(shù)外”進行課外輔導。誰知,孩子根本不聽話。每當輔導老師登門授課時,他家的孩子對輔導老師愛理不理的,有時甚至連招呼都不打,就跑到外面上網去了。弄得登門的輔導老師來過幾次后,就再也不愿意來了。眼看高考即將臨近了,朋友便來找我和他家的孩子談心。下面就是我和他家孩子的對話:
“你能理解父母為你請輔導老師的用心嗎?”
“這還用說嗎?當然理解,只是不想說出來而已!”
“那你為什么對輔導老師,這么冷淡呢?”
“因為我已經長大了,我有自己的學習計劃,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干嘛還要把我當作小孩子一樣呢!”
……
面對這位孩子的回答,我無言以對。
是的,朋友的孩子已經十七歲了,雖然不是特別的成熟,可他已經是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了,如果做家長的還把他當成一個需要隨時呵護的人,那么,孩子肯定受不了。
由朋友家的孩子,再想起我家的女兒。我們這一代人,由于歷史和家庭條件的限制,很多愿望都不能完成,因此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兒身上,我全心全力地想把她打造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才女,應該說,我是在把她納入自己所設計好的軌道。
因此,我為她請了手風琴教師、美術教師,我愛人親自擔任圍棋教師。每天要畫一幅畫,要練習二至三個小時的手風琴,一個星期和丈夫下三盤棋,這樣的安排在我看來合情合理,可是女兒的行為卻讓我寒心,她馬馬虎虎地拉些簡單的曲子,一幅畫簡簡單單,潦草了事。
當我提出質疑和批評的時候,她卻總會以“老師說要先練習這些簡單的打好基礎”之類的話來反駁我,女兒不像男孩子那樣和我吵架,可是她的那種“非暴力不合作”的態(tài)度,卻讓我不知所措。女兒不再聽我的安排了,我漸漸地感到再也找不回當年的那個乖乖女了,我的女兒已經長大了,她現(xiàn)在有主見,有思想了。已經不再是一只溫順的小貓,她開始接觸世界,而她此時所接受的教育足可以讓她能夠初步規(guī)劃出自己的目標,形成自己的個性,她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因此,當我們的以成人化的理念和要求與她的想法以及目標相逆時,便會產生碰撞。
相鄰博客
- 父母必學的26個英文字母 [2008-07-02 23:03:00]
- 每個孩子都會有叛逆心理的存在 [2008-07-02 23:04:00]
- 別希望孩子百依百順 [2008-07-02 23:05:00]
- 孩子成長的煩惱無處訴說 [2008-07-02 23:0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