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耀國:不管是散養(yǎng)還是圈養(yǎng),都少不了立規(guī)矩。否則,他的行為處事沒有規(guī)矩約束,很容易打擾其他孩子,這會導致他不受歡迎甚至被人們孤立,從而影響自信和社交能力發(fā)展,時間長了,不利于人格健全,比如出現(xiàn)孤僻、退縮等。
圈養(yǎng)不是專制不妨先聽聽孩子意見
妞妞媽:我覺得孩子從小養(yǎng)成自律、自理等好習慣,長大有好處。我就要求孩子回家以后先寫作業(yè),不許干別的。
鷗鷗媽:你不擔心管得多,會限制孩子?
妞妞媽:我也擔心管太多,會讓她木了、沒個性,可忍不住。
順子媽:我反對“凡事你聽我的”的方式對孩子。很多時候,孩子對,家長錯。我是抱著向孩子學習的態(tài)度,在家里,凡事可以討論,如果孩子覺得大人的要求不對,可以說理由。
豆豆媽: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quán)利。
順子媽:對。立規(guī)矩前,我們先征求她的意見。在買琴前,我就和女兒商定了“合約”,講明“學琴時間”等細則,一旦違反,責任自負。這一來,她不僅自覺執(zhí)行,還培養(yǎng)了誠信。
耿耀國:讓孩子在一些事情上自己做主,擁有發(fā)表個人意見的權(quán)利,有利于自信心和自主能力的建立和培養(yǎng)。在對孩子安全和他人利益無礙的事情上,家長應(yīng)該和孩子商量,比如周末去哪兒、報什么特長班等;但是,如果事情是非分明,比如“紅燈停、綠燈行”,一定嚴格要求和引導,沒什么商量余地。
劉振民:還有一點提醒家長,孩子的自我控制和生活處理能力達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在這個水平上制定相應(yīng)的規(guī)則。如果你要求孩子認真學習半小時,而他這個年齡段注意力集中時間只有10分鐘,你對他的要求高于他的實際能力,卻又強迫他做到,就會給他帶來挫折感。
散養(yǎng)不是撒手不管家長關(guān)愛不能少
豆豆媽:我認識一個家長,她不喜歡過細地照顧孩子。包括洗頭、洗澡,孩子出門收拾東西,她一概不管。有一次這孩子洗澡,我給她搓背,她說她媽媽從來不管她,說著說著就哭了。
順子媽:家長放開手讓孩子學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對的;但應(yīng)該和孩子溝通好,我為什么要你這么做,并不是不關(guān)心你了。
樂樂媽:散養(yǎng)方法是對的,但這個家長的態(tài)度是不對的。我讓女兒穿衣服時,就和女兒說咱們比賽穿衣服,在溫暖的氣氛下,她會很快樂地做。而不是說你的事情你自己做,我不管啊,這樣孩子會很受傷,覺得你不愛她。
劉振民:家長和孩子的交流很重要,交流質(zhì)量越高,對孩子的教育影響越高。家長要關(guān)心孩子們感興趣的是什么,爭取每天都有一段時間,和孩子一起邊做邊討論某件事情,了解孩子在過程中有什么收獲。這是一個享受親情的過程,既能滿足孩子愛的需求,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對家長也是釋放工作壓力的良好途徑。
家長“言傳+身教”育兒效果最好
樂樂媽:我也贊成散養(yǎng),應(yīng)該讓孩子更自由。尤其敏感的孩子,更要少管。我女兒在阿姨家看見桌上有糖了,你沒讓她吃,她就不好意思吃。與其用各種教條干預(yù)孩子,不如父母做示范。比如和人打招呼,以前也得提醒她,但覺得不是長事,索性不提醒她了。在小區(qū)里一見保安,我自顧自地主動打招呼。后來,女兒就跟著學會了。
耿耀國:如果給孩子講道理單靠嘴說,在他聽來是空洞、無力的,效果不好;如果父母只是默默示范,希望對孩子起潛移默化作用,效果也不如“言傳+身教”來得理想。其實,家長需要孩子明確的事情,一定要說清楚,且越具體越好,這對孩子影響更直接;然后,再結(jié)合身教,由大人示范,給孩子講明“你看,我就是這樣做的”,直觀行為能更強化“言傳”效果。
相鄰博客
- 外國人眼里的中式錯誤育兒 [2008-07-29 23:02:00]
- 用“行為”表達對孩子的愛 [2008-07-29 23:04:00]
- 三句話,讓孩子更聽話 [2008-07-29 23:07:00]
- 孩子要知道三個用藥常識 [2008-09-03 14:2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