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中國社會以農(nóng)業(yè)文明為特性,人的流動性較差,因此,一個人請客買單時,完全可以預(yù)料到被請的人日后也會請他,大家輪著來就是了,時間一長,誰都不吃虧。而在西方,人的流動性很強,一個人請別人的客,被請的人說不定這輩子再也碰不到了,為了大家都不吃虧,彼此分攤便是最好的選擇了。因此,中國人請客吃飯和洋人在實質(zhì)上并無不同:洋人是一次性的AA制,中國人是拉長了時間、分次性的AA制。
農(nóng)村里婚喪嫁娶大操大辦,請客的人是不是吃虧了?不,其實是有來有回、有進有出的。今天我嫁女請了你,明天你嫁女請我;或者今天我給你送彩禮,明天你也給我送一份彩禮,“禮尚往來”,分次性的AA制。也由此想到其它一些問題。譬如,農(nóng)村人為什么喜歡生小孩,大多數(shù)的人為什么更喜歡生兒子而不是女兒?因為生兒育女能讓父母們獲得更加穩(wěn)定的預(yù)期收益。農(nóng)村人生孩子,相當于父母先請孩子的客,并在父母老了后由孩子回請,這便是“養(yǎng)兒防老”的古老故事。至于“重男輕女”,道理就更簡單:女兒要出嫁,“流動性”高于男孩。
相鄰博客
- 感恩帶來的尷尬 [2010-06-03 20:18:00]
- 難忘上帝的玩笑 [2010-06-03 20:20:00]
- 每一個腳印都應(yīng)該是你自己走的 [2010-06-03 20:21:00]
- 一加一可以等于零 [2010-06-03 20:2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