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不該對孩子說的話
1.“揍死你!”
如今仍有相當多的父母用打罵的手段來管教孩子。打罵孩子的時候,氣憤至極的父母還會脫口而出:“揍死你!”
“揍死你”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因為當他/她說這句話時,表明他/她再也拿不出什么好辦法了。
有時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使我們越來越氣,直到非懲罰他們不可。他們所有的行為確實促使我們想揍他們。其實,這種挑釁的行為就是他們的目的——如果我們真的揍了他們,就中了他們的計策——孩子達到了他們的報復目的。孩子會在內(nèi)心里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
打罵孩子的父母是最無能的父母。如果你不喜歡打罵孩子,只是一時氣憤難以忍耐,那么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如果你就是喜歡打罵孩子,那么你就是一名需要治療的病人。
2.“你真笨!”
其實,“笨”是人為規(guī)定的概念,是同別人比出來的結(jié)果。別人都會走路了,而你還不會走,那是你笨手笨腳;別人都會說話了,而你還不會說,那是你笨嘴拙舌。為什么別的同學考試全對,而你總是做錯題?因為你“笨”!
懂事的孩子最怕別人說他笨。他不明白自己為什么總是出錯,學東西這么費勁。也許,多年之后他能證明自己不笨,可當時心里就像壓了一塊大石頭。“你真笨!”這三個字從自己父母口中說出來,孩子心里會有多么難受!他肯定很想說:“實在對不起,我怎么這么笨呢?”
為人父母者,不知是否有人對你說過這三個字?不知是否你在心里對自己說過這三個字?想相這三個字的分量吧!你怎么忍心對自己的孩子說?
3.“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如今社會進入了競爭時代,有些孩子的父母也“與時俱進”,不再講究“溫良恭儉禮讓”了。孩子在外面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了,“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一些父母常常這樣“鼓動”孩子。
因為他/她認為,人太老實了容易受人欺負,就得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反正不能吃虧!
照這樣的邏輯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別人打你,你就打別人;別人不講理,你也不講理;別人偷你自行車,你就偷別人自行車;別人腐敗,你就腐敗……
這是什么樣的社會?這是什么樣的未來?你就準備讓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生活?你就準備讓孩子變成一個“占便宜沒夠、吃虧難受”的人?
4.“媽媽求求你了?!豹?br /> 最怕出現(xiàn)這樣一種局面:獎勵不管用,懲罰不能使。孩子識破了大人的一切動機,軟硬不吃。父母恐怕就只好說:“媽媽求你了!”
這句話不能說!因為說了這句話就意味著家長繳械投降。孩子會從內(nèi)心里更加蔑視你。紀律約束的基礎就土崩瓦解了! 其實,從本性上講孩子他們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孩子的好行為產(chǎn)生于他們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在自覺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原則的遵守者。紀律約束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礎上。如果他們知道大人是尊重他們的,他們就會接受大人的領導和指導。
5.“你滾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教育失敗,孩子離家出走的事件屢有發(fā)生。許多情況下,孩子是被家長的話逼出家門的。
沖突爆發(fā)時,家長與子女雙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賴性強的特點,說出這句最后通牒式的話來,其實只是想逼迫孩子就范。
“你滾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孩子沒法應對。他當然不想離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頭,便會顯出自己的軟弱,難道就這樣屈辱地留在家里?那還有什么自尊可言?
不少任性要強的孩子,就這樣被“逼迫”而離家出走。
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不應該用這句話來要挾子女,迫其改過。孩子有錯,應該明確指出,即使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慈愛和深情的關(guān)切,從而產(chǎn)生自強、自
信、向上的力量。否則,即使孩子一時屈服了,也是暫時的,于是無補!
6.“我沒本事”
“我沒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頭禪。他們在和孩子交談時把自卑感表露無遺。
這樣做是不妥當?shù)?。被自卑感“感染”的孩子,會認為“爸爸沒本事,我又能怎樣?”
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長誘發(fā)的。父母如果能堅定自信,樂觀向上,那么,孩子對未來也是充滿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會追逐社會現(xiàn)象,比如我們看到社會上有些人有特權(quán),而自己的父母沒有;有些人神通廣大,而自己的父母卻安守本分,便會對父母提出許多疑問。
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用“我沒本事”來開始你們之間的談話。你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去貶惡揚善,指引孩子踏上堅實的成才之路。
如今仍有相當多的父母用打罵的手段來管教孩子。打罵孩子的時候,氣憤至極的父母還會脫口而出:“揍死你!”
“揍死你”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因為當他/她說這句話時,表明他/她再也拿不出什么好辦法了。
有時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使我們越來越氣,直到非懲罰他們不可。他們所有的行為確實促使我們想揍他們。其實,這種挑釁的行為就是他們的目的——如果我們真的揍了他們,就中了他們的計策——孩子達到了他們的報復目的。孩子會在內(nèi)心里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
打罵孩子的父母是最無能的父母。如果你不喜歡打罵孩子,只是一時氣憤難以忍耐,那么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如果你就是喜歡打罵孩子,那么你就是一名需要治療的病人。
2.“你真笨!”
其實,“笨”是人為規(guī)定的概念,是同別人比出來的結(jié)果。別人都會走路了,而你還不會走,那是你笨手笨腳;別人都會說話了,而你還不會說,那是你笨嘴拙舌。為什么別的同學考試全對,而你總是做錯題?因為你“笨”!
懂事的孩子最怕別人說他笨。他不明白自己為什么總是出錯,學東西這么費勁。也許,多年之后他能證明自己不笨,可當時心里就像壓了一塊大石頭。“你真笨!”這三個字從自己父母口中說出來,孩子心里會有多么難受!他肯定很想說:“實在對不起,我怎么這么笨呢?”
為人父母者,不知是否有人對你說過這三個字?不知是否你在心里對自己說過這三個字?想相這三個字的分量吧!你怎么忍心對自己的孩子說?
3.“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如今社會進入了競爭時代,有些孩子的父母也“與時俱進”,不再講究“溫良恭儉禮讓”了。孩子在外面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了,“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一些父母常常這樣“鼓動”孩子。
因為他/她認為,人太老實了容易受人欺負,就得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反正不能吃虧!
照這樣的邏輯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別人打你,你就打別人;別人不講理,你也不講理;別人偷你自行車,你就偷別人自行車;別人腐敗,你就腐敗……
這是什么樣的社會?這是什么樣的未來?你就準備讓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生活?你就準備讓孩子變成一個“占便宜沒夠、吃虧難受”的人?
4.“媽媽求求你了?!豹?br /> 最怕出現(xiàn)這樣一種局面:獎勵不管用,懲罰不能使。孩子識破了大人的一切動機,軟硬不吃。父母恐怕就只好說:“媽媽求你了!”
這句話不能說!因為說了這句話就意味著家長繳械投降。孩子會從內(nèi)心里更加蔑視你。紀律約束的基礎就土崩瓦解了! 其實,從本性上講孩子他們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孩子的好行為產(chǎn)生于他們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在自覺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原則的遵守者。紀律約束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礎上。如果他們知道大人是尊重他們的,他們就會接受大人的領導和指導。
5.“你滾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教育失敗,孩子離家出走的事件屢有發(fā)生。許多情況下,孩子是被家長的話逼出家門的。
沖突爆發(fā)時,家長與子女雙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賴性強的特點,說出這句最后通牒式的話來,其實只是想逼迫孩子就范。
“你滾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孩子沒法應對。他當然不想離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頭,便會顯出自己的軟弱,難道就這樣屈辱地留在家里?那還有什么自尊可言?
不少任性要強的孩子,就這樣被“逼迫”而離家出走。
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不應該用這句話來要挾子女,迫其改過。孩子有錯,應該明確指出,即使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慈愛和深情的關(guān)切,從而產(chǎn)生自強、自
信、向上的力量。否則,即使孩子一時屈服了,也是暫時的,于是無補!
6.“我沒本事”
“我沒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頭禪。他們在和孩子交談時把自卑感表露無遺。
這樣做是不妥當?shù)?。被自卑感“感染”的孩子,會認為“爸爸沒本事,我又能怎樣?”
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長誘發(fā)的。父母如果能堅定自信,樂觀向上,那么,孩子對未來也是充滿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會追逐社會現(xiàn)象,比如我們看到社會上有些人有特權(quán),而自己的父母沒有;有些人神通廣大,而自己的父母卻安守本分,便會對父母提出許多疑問。
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用“我沒本事”來開始你們之間的談話。你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去貶惡揚善,指引孩子踏上堅實的成才之路。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幼兒的家庭教育 [2008-07-28 18:37:00]
- 幼兒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特點 [2008-07-28 18:38:00]
- 寶貴的一課(郭志凌) [2008-08-03 18:33:00]
- 心理性欲發(fā)展階段論 [2008-08-04 19:2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