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習慣形成的四部曲
一個好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 第一層次是被動性行為。 它需要外部的強制力量。這是因為此時的道德認識還不充分,道德情感還在穩(wěn)固,還沒有形成道德意志。如老師在場就遵守紀律,老師不在場就不遵守紀律。 第二個層次是自發(fā)性行為。 通過接受教育,對習慣培養(yǎng)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認識,并能自發(fā)地根據(jù)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興趣、情緒變化大,因此行為具有隨意性和情境性,行為習慣常常顧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復性大,往往是不穩(wěn)定的。這時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還需要一定的外部提醒和監(jiān)督。 第三個層次是自覺性行為。 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力,靠內(nèi)部的自我監(jiān)督。此時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夠進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監(jiān)督,不需要外部監(jiān)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 第四個層次是自動行為。 既不需要外部監(jiān)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這時遵守的紀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動的行動——習慣。 那么這里的外力指的是哪些?我認為是:家長的約束力、引導力、環(huán)境力三個條件。 先說約束力:比如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家長要學會斷然拒絕,有時也包括制定規(guī)章制度(比如制表)來約束孩子,也包括必要的懲罰。比如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如買玩具等等?;蚝⒆硬豢吓浜?,就像那個美國孩子不肯洗碗等等。 二是引導力。這個引導有一個竅門,那就是家長要學會激勵孩子,讓孩子自覺地、主動地約束自己。家長要學會激勵要針對需求。什么叫激勵針對需求呢? 這里我想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下:有這么一則故事,大街上躺著一頭驢子,嚴重阻礙了交通。幾個壯漢推也推不動,拉也拉不走。交警想盡辦法也無濟于事,只好掏出槍來大吼:“再不走,我就開槍了!”驢子只是晃了晃它的耳朵,依然不動。這時候,一老農(nóng)手拿兩個蘿卜在驢子眼前晃一晃,懶洋洋的驢子兩眼一亮立刻起來,跟著老農(nóng)走了。 “推”“拉”“吼”對驢都沒用,只有“蘿卜”才請動了驢!老農(nóng)是最懂得驢“心”的人!其實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家長不能拿著鞭子一步步地趕,或者是板著臉對孩子說:“來,我得教育教育你。你應(yīng)該好好學習、好好吃飯、好好……”總希望通過簡單的教育方式來達到教育目的,讓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我們家長要能懂得孩子的心,善于抓住的孩子內(nèi)心需求,找到讓孩子喜歡的那棵“蘿卜”來引導孩子自己動起來。 前一段時間,我在看孫云曉的教育書時,曾經(jīng)看到一個著名的教育案例,看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閘北八中有一個語文老師夏老師,他小時候練就了一手非常端莊漂亮的字,讓學生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下面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孫云曉采訪夏老師的一段原話: “您的一手好字是怎么練出來的?” “這個原因誰也猜不出來?!?nbsp; 原來,夏老師的父親是中醫(yī)。許多年前一個暑假剛開始的一天,父親拿出一摞醫(yī)書,對三個兒子說: “這些醫(yī)書是我借來的,請你們幫我抄下來,有重要用處?!?nbsp; 當兄弟三人準備抄寫時,父親又提醒道: “抄醫(yī)書非同尋常,抄錯一個字就可能給病人開錯藥方,害了人家性命。所以,必須字字端正清楚,不可貪玩馬虎。抄好了我有獎勵?!?nbsp; 孩子們聽了,無不心生神圣之感,似乎真的成了醫(yī)生,如同給病人開處方一般,一筆一劃,刀刻斧鑿一樣。夏老師是老大,自然要做出表率,比弟弟們更加認真。 幾個假期,兄弟三人與醫(yī)書為伴,練出了坐功,練出了嚴謹,也練就了一手好字。每個假期結(jié)束時,父親帶兒子們?nèi)ゴ笫澜缤嫔弦徽?,那份自豪與痛快,回想起來讓人心醉。 聽到這里,我拍案叫絕: “你父親是高人,他這是培養(yǎng)你們兄弟三人的良好習慣呀!” 夏老師點點頭,說: “是啊,不過這是我們長大以后才悟出來的,那時可當真了。至今我對醫(yī)書都有一種敬畏之感?!?nbsp; 夏老師的兩個弟弟,一個擔任了廠長,另一個做了企業(yè)的工會主席。兄弟三人的成長都得益于抄醫(yī)書養(yǎng)成的嚴謹作風。 看到這里,我深深驚嘆于這位父親的教育智慧。通過讓孩子們幫著抄醫(yī)書一事,巧妙掩蓋了父親真實的教育意圖,孩子們一點也沒有感覺到被教育、被強迫的痕跡。 想想自己,經(jīng)常也喜歡用一些小“計謀”來對付孩子。比如:孩子剛讀一年級時,每天老師都會留點家庭作業(yè)。作業(yè)雖然不多,但兒子因為沒有養(yǎng)成做作業(yè)的習慣,總是拖拖拉拉半天做不完,10分鐘的作業(yè)兒子可以邊玩邊寫磨蹭一個小時。催促一下寫一點,不催促就又玩別的東西去了。于是,我想了一個辦法,每次接兒子一回家,我就對兒子說: “兒子,快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我就帶你到下面去玩。” “兒子,快點,今天晚上帶你到橋頭公園去滑冰?!?nbsp; “兒子,趕快寫完作業(yè),今晚上爸爸陪你看一部好碟,叫《白色星球》,非常好看?!?nbsp; “兒子,快寫作業(yè),爸爸今晚上陪你下棋?!薄?nbsp; 兒子一聽,高興地不得了,趕快認真寫作業(yè),我也兌現(xiàn)我的諾言,兒子一寫完作業(yè),我就帶孩子玩。就這樣,通過這個辦法,一次、二次、三次……他快速認真完成作業(yè)的良好行為得到不斷地重復,最終形成了快速高效完成作業(yè)的良好習慣。兒子就這樣被我用一個“小計謀”給“暗算”了。 有一段時間,兒子睡覺越睡越晚。有時到了晚上10點都不肯睡覺,早上又起不來。我就對兒子說:“兒子,你不是想打羽毛球嗎?說實話,下午我實在抽不出時間陪你打球,你要真想打球,早上我可以陪你打球?!?nbsp; 兒子聽說老爸終于肯陪他打球了,非常高興。晚上早早地上床睡覺了,第二天早上,我高喊:“兒子,起床嘍,打球去嘍”。兒子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高高興興跟我打球去了。就這樣,打了一段時間的球,兒子晚上晚睡晚起的壞習慣就沒有了。 以上兩個例子,我都是利用孩子內(nèi)心的渴望來完成我的教育任務(wù),而不是威脅和強制。 每個人之所以會產(chǎn)生行動的動力是由這個人的內(nèi)心需求決定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父母的可以經(jīng)常跟孩子動動“心眼兒”。實際上“動心眼兒”就是在講究策略。如果方法得當,是很有效的。 一個人有某種壞習慣,主要不是因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為這個習慣總是能得到處在環(huán)境的刺激和強化。 好習慣的形成有同樣的道理,習慣好的孩子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意志堅強,而是因為他周圍存在強化好習慣的客觀環(huán)境。 這個觀點對意志力發(fā)育尚不成熟的兒童來說,很有意義。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僅有決心和意志力是不行的,還得加強訓練,主動學習自我控制程序。 以我培養(yǎng)孩子看書為例,我就是充分利用了環(huán)境的力量。我的孩子現(xiàn)在讀三年級,前兩天我?guī)秃⒆咏y(tǒng)計:看的課外書已經(jīng)達到了110本。而且都是200頁以上的字書。這里面就有一個竅門。就是充分利用環(huán)境。 一是:經(jīng)常帶孩子逛書店,每個雙休日都陪孩子到書店坐坐,那里有很多看書的孩子,書店也專門安排了坐位給孩子們看書,所以那里很容易形成一個看書的“氣”場。 二是:在家里每天晚上我們?nèi)叶艘粋€全家看書的時間。每天9點鐘的時候,全家人都安安靜靜在坐在書桌上看20分鐘書。所以孩子很容易靜下來。 就這樣天天堅持,兒子慢慢養(yǎng)成了看書的習慣?,F(xiàn)在我發(fā)覺,兒子每天睡覺前不拿本書看看,他就睡不著覺。 來源:http://www.znjy.cn/Article/pgsz/4110_4.html |
相鄰博客
- 十分鐘游戲(雷云英) [2008-12-23 11:58:00]
- 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2009-01-08 09:08:00]
- 杰出的父母只做三件事 [2009-01-13 23:04:00]
- 心態(tài)的力量 [2009-01-15 20:5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