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感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居于首位的精神需求,也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適度的安全感將對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家長要善于通過觀察幼兒日常行為表現(xiàn)判斷其是否具有安全感。對于缺乏安全感的幼兒,可通過滿足幼兒基本安全感和建立深層次的內心安全感來培養(yǎng)。
關鍵詞:安全感;家庭教育;心理環(huán)境;建立;培養(yǎng)
幼兒成長發(fā)育過程中,最關鍵的要素之一是安全感,每個幼兒都需要安全感和穩(wěn)定感,這有助于他們的發(fā)育﹑學習及探索,并且有利于他們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那么,什么是安全感,它對幼兒心理發(fā)展有什么影響,幼兒缺乏安全感會有怎樣的行為表現(xiàn),怎么來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這是本文要探討的主題。
1.安全感概述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54年提出了頗具影響力的需要層級理論,他認為人的需要按照其出現(xiàn)的先后及力量的強弱可排列出等級。這些需要按照由強到弱、由先到后的順序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其中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滿足之后最先出現(xiàn),由此看出個體具有基本的安全需要,這種需要既包括生理上的安全需要,也包括心理上的安全需要。
簡單地講,安全感就是人們對自己的安全需要被滿足程度的一種認知或感覺。馬斯洛還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那么對于身心健康還不完全成熟的幼兒來講,安全感將對其心理健康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
2.安全感對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2.1安全感是嬰幼兒必須滿足的心理需要
根據(jù)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Bowlby)的依戀理論,母親養(yǎng)育方式的差異,導致了嬰幼兒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安全感,從而與母親形成了三種依戀關系:安全型依戀、焦慮-抵抗型非安全依戀、以及焦慮-回避型非安全依戀。毫無疑問,安全型依戀是在嬰幼兒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之后形成的。嬰幼兒期建立的依戀關系將伴隨他的一生,深刻地影響著成年之后的人際關系和精神健康。與父母建立安全關系的嬰幼兒,當他們長大成人時,會形成一個安全的與別人建立信任關系的無意識的內部工作模式,這個模式與個體成就的獲得緊密聯(lián)系,也是個體獲得幸福生活的基本保證。而另兩種類型的幼兒長大成人后較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
2.2安全感有利于幼兒形成積極的認知探究傾向
人都有認知內驅力,嬰幼兒的認知內驅力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嬰幼兒總是不知疲倦地探索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對任何事情都要親自去嘗試和操作。這種好奇﹑好問﹑好動的傾向是極其寶貴的認知品質。這種認知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與幼兒的安全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它一般是在幼兒有安全感或者沒有意識到危險和威脅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鞏固的;反之,如果幼兒意識到了危險和威脅,那么他往往就不敢去探究,也可能停止正在進行的探究,使其認知需要得不到滿足。
2.3安全感是幼兒樂于交往、與人建立積極情感關系的保證
安全感是人與人進行交往、建立信任關系的前提。一般而言,當幼兒擁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別人,與人交往,并建立信任關系,從中體驗到交往的快樂,而這會進一步增強幼兒與人交往的意愿,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幼兒對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與別人進行交往。從另外一種情況看,假如在與別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幼兒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壞,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會遭到阻抑。
2.4安全感決定幼兒對群體的歸屬感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了解到: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就會產(chǎn)生歸屬的需要。顯然,嬰幼兒也有這種需要,而且,他們由于身體弱小,缺乏足夠的應付環(huán)境的能力,因而其歸屬需要往往顯得更為強烈,他們需要歸屬于一個或幾個群體。在群體中,他與其它人共同活動,一起娛樂,認識自己,也認識別人;體驗別人的關愛,也關愛別人。通過群體歸屬感的滿足,幼兒的心理得到了發(fā)展。但是幼兒是否愿意歸屬于某個群體,在群體中他的歸屬需要是否能得到切實充分的滿足,這主要取決于幼兒能否在群體中體驗到安全感。如果他在群體中感受到安全、穩(wěn)定、民主﹑受到尊重和關心,免受驚嚇、威脅和懲罰,那么,他往往就會樂于參與群體生活;反之,則容易逃避群體,拒絕參與群體活動,甚至封閉自己。如果幼兒總是把自己封閉在群體之外,那么這對其心理的正常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
2.5安全感會影響幼兒的價值評價體系
人既是自然實體,也是社會實體。一個人是否擁有安全感,是否體驗到足夠的安全感,對其行為方式和價值體系的形成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來自民主和愛的家庭的幼兒較之來自充滿沖突和暴力家庭的幼兒,往往更有安全感﹑更自信﹑更樂觀,對同樣一件事,兩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和體驗。因此,幼兒的安全感對其人格的健全發(fā)展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以上論述安全感對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日常生活中,我們怎么判斷幼兒是否具有安全感?
3.幼兒有無安全感的表現(xiàn)
有安全感的幼兒可以很自然地和相熟的人做出親密的身體或眼神接觸,他們可以離開信賴的人或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一段時間,仍然感到安全。在生活種種變化中,有安全感的孩子可以從容沉穩(wěn)地去面對轉變,積極挖掘自身的潛能。在日常生活中,他們較少表現(xiàn)出受壓迫及焦慮不安的癥狀,他們可以和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等這些重要人物建立信任關系。
缺乏安全感的幼兒不管與對方相識與否,都不喜歡和對方有親密的身體和眼神接觸,他們會對人猜疑,避免或猶豫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害怕付出深厚感情,他們會表現(xiàn)出過度的恐懼,而很多時候,他們的恐懼是無稽的。若要他們面對新事物和新經(jīng)驗,他們會感到不安和畏縮,害怕面對困難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容易表現(xiàn)受壓迫和焦慮不安的癥狀(例如:無緣無故咬指甲、顫抖),他們不知道何人可以信賴;有些孩子,甚至會利用挑戰(zhàn)權威的方式來掩蓋他們的自卑心態(tài)。
那么對于缺乏安全感的幼兒,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yǎng)他們的安全感?
4.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安全感
盡管安全感對幼兒是如此之重要,但遺憾的是它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首先來自生長環(huán)境對其基本的生理(如免受饑餓)和心理需要(如母親的親吻﹑擁抱)的滿足,這可以稱為淺層次的基本安全感。只有當幼兒獲得了基本安全感之后,他才有能力開始自己的自主探索活動,在這些活動中,若他們得到鼓勵﹑肯定﹑稱贊﹑和接納,那么他們將獲得自信,自信能夠使幼兒獲得內心的穩(wěn)定和安全感,這可稱為深層次的內心安全感,它是幼兒在以后成長中獲得力量的源泉。相反,若幼兒在初期基本安全感沒有被滿足,將會妨礙他的自主探索活動,不利于他內心安全感的獲得。因此,在培養(yǎng)幼兒安全感的過程中,首先要滿足幼兒的基本安全感,接著在幫助他建立深層次的內心安全感。
4.1幼兒基本安全感的滿足
和諧的心理氣氛,就家庭而言,家庭成員之間應和睦相處﹑互相體貼﹑互相關心﹑夫妻之間更應恩恩愛愛,這會給孩子以極大的安慰和輕松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幼兒會放下心理包袱,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釋放自己的不安,平衡自己的情緒。當幼兒受到傷害時不能單純地要求他保持冷靜,而要允許他用哭泣﹑語言和玩耍來宣泄自己的情緒,從而保證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得到真正的快樂。
關注是傳遞愛的橋梁,是愛的核心,對幼兒一對一的關注帶來的親密能夠讓幼兒的情感和心智得到健全的發(fā)展。父母要為幼兒提供和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無條件積極關注他們。從鮑爾比(Bowlby)的依戀理論可以認識到,只有當父母給予幼兒全身心地關注,并積極回應他們的需要才會使幼兒獲得安全感,形成安全性依戀。因此,不論幼兒的言行舉止是否令人滿意,父母都應積極關注并回應幼兒,以避免他們因為擔心失去父母的愛而產(chǎn)生焦慮和不安。
家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壓力難免會積累一些負面情緒。但是家長不應把自己的不安,憂慮和一些負面的情緒帶給幼兒,若幼兒看到連父母都不能很好地處理困難,會使他們感到害怕和恐懼,甚至會認為自己是造成父母痛苦不安的原因,從而感到內疚和羞愧。其次,在面對恐懼時,父母的鎮(zhèn)定自若會對幼兒產(chǎn)生很大的幫助,讓幼兒意識到恐懼是人生的必然經(jīng)歷,而不是什么人生的苦楚,是不可能回避的。
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因坐電動車把嘴巴摔破了,鮮血直流。姥姥趕緊帶他去醫(yī)院,醫(yī)生說要縫幾針才可以。孩子在姥姥懷里大哭,姥姥急得一身汗,怎么哄孩子還是哭,一直掙扎。很快他的爸爸趕來了。姥姥把孩子交給他。爸爸說:“孩子,不要怕,爸爸在你身邊,你很勇敢,自己躺下,抓著爸爸的手?!焙⒆庸怨蕴上?,不再哭泣。醫(yī)生抓緊時間給他縫了四針,孩子一聲也沒吭,眼里不再有眼淚。父親在當時的情況下,不是像姥姥那樣表現(xiàn)的慌張,而是從容不迫。當父親很鎮(zhèn)靜的時候,孩子也受到影響,因為父親在掌管局面,他不再害怕,因為父親提供的安全感遠遠超過姥姥。
4.2建立幼兒深層次的內心安全感
人際交往是每個人的正常需求,幼兒也不例外。家長要引導幼兒與同齡的小朋友玩,不要怕在與別人的交往中產(chǎn)生矛盾或吃虧而將孩子束之高閣,要知道,孩子正是在交往中學會了怎樣與人相處,怎樣化解矛盾,從而增強了社會交往能力,使其在以后的交往中較容易得到同伴和團體的肯定和接納,從而提高了幼兒的安全感。同時,和同齡人交往可以減少幼兒的不安感﹑孤獨感和急躁感,使他們處于穩(wěn)定感和歸屬感狀態(tài)。若幼兒被排斥在同伴圈之外,就會失去安全感,傷心沮喪。
4.2.2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
嬰幼兒的認知內驅力特別強烈,表現(xiàn)為好奇好問,樂于探究。家長一方面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安全的活動環(huán)境,另一方面還應允許和鼓勵他們對一定危險情境的探究,通過對危險情境的適應來培養(yǎng)其冒險精神,增強其安全感。如果僅僅因為怕出危險,就過多地限制幼兒的探究行為,那是得不償失的,勢必會壓抑幼兒的探究傾向,并可能形成退縮的性格。
4.2.3成人要認同幼兒的感覺﹑選擇和想法
認同幼兒的感覺﹑選擇和想法,他會感到自己被理解和被信任,進而獲得安全感;相反,否定或臆斷幼兒的感受讓他對自己的感覺產(chǎn)生懷疑,不僅導致幼兒失去自我認知和自我肯定的能力,而且造成他們缺少安全感。
例如孩子生病需要打針,他(她)不停地哭鬧著:“我不要打針!打針很痛……”一些父母會安慰說:“不怕,我們不打針,打針一點都不痛……”當孩子被父母帶到護士面前,當他感到針刺到的疼痛時,他就會發(fā)現(xiàn)父母剛才在騙自己。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慮恐懼的狀態(tài)下(例如害怕打針的狀況)發(fā)現(xiàn)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會騙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幼兒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會相應地受到損害。這是父母不當?shù)陌参浚穸ㄓ變旱母杏X造成他安全感的降低。
4.2.4避免控制孩子,給孩子做主的機會。
很多家長認為控制孩子可以使孩子達到自己預想的那個樣子,會使孩子表現(xiàn)得更好。而實際上,即使是溫柔的控制也會讓幼兒產(chǎn)生困惑,對自己的感覺產(chǎn)生懷疑,并且壓抑自己的真情實感。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相反,他會封閉自己的內心,并且也傾向于控制其它人。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那么孩子在自己做決定的過程中,會不斷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感受到自己的自主與強大,安全感也隨之增強。
總之,適度的安全感是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基礎,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基礎。家長應該充分意識到安全感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從自己平時與孩子相處的點滴行為做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圍。
相鄰博客
- 7月22日講師練兵場體會 [2008-07-23 22:45:00]
- 個案指導: 我哭,是因為我輸了 [2008-07-23 22:54:00]
- 我的blog-baby, 你真的生氣了嗎 [2008-08-11 20:39:00]
- 培訓第五天(8.16日) [2008-08-17 22:3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