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教養(yǎng)》作者,娜奧米。阿爾多特,博士,育兒作家、演講家、咨詢專家。她根據(jù)每一位家長的不同選擇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采用詢問法挖掘妨礙家長自由表達愛的思想和觀念。其文章多在世界各地出版和發(fā)表,包括英國的《育兒雜志》、《母親》、《認真對待孩子》,美國的《手牽手》,加拿大的《學習生活雜志》,等等,作品迄今已譯成德文、希伯來文、日文、西班牙文等,在多國出版。譯者,杜蕾蕾,臺灣理學碩士。愛好文學并長期從事文學翻譯工作。主要譯著有《營養(yǎng)成分與健康》、《別嬌壞你的孩子》、《飛向生命巔峰》、《死亡印記》等。
在這本書里,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的育兒模式,它的核心是:不控制孩子,給予孩子愛與尊重,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和引導,讓孩子真正成為他自己,而當我們父母能夠做到這些的時候,我們便在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完善了自己,這是一種完美的教養(yǎng)。
不控制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讓他自己去導演自己的生活,那么他做事情是出于快樂與愛,而不是出于憤怒,懼怕,或者外界的壓力,他也因此會把事情做的更出色,在這樣的過程中增強了父母與孩子的自我認識,實現(xiàn)了自我能力,這是一種純粹的愛,無條件的愛,智慧的愛。愛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父母要他成為的那個樣子。愛一旦被用來表彰某種行為或成就的獎勵時,愛就不是愛,而是變成了一種控制孩子,使孩子向著自己期望發(fā)展的一種手段。猶如現(xiàn)在我們家長的獎勵,孩子考雙百分,獎勵**,這是愛孩子嗎?愛的是分數(shù),是成績。家長也是以這種獎勵誘使孩子向自己期待的方向發(fā)展。
不控制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在我們中國,父母有意、無意、隱性、顯性、不由自住地控制著我們的孩子,比如說,我怎么才能“讓”他做家務(wù),保持安靜,不發(fā)脾氣,好好吃飯,多吃青菜等等。這實際上是讓孩子遵照家長的意愿做事,孩子不得不放棄他的意愿,也就是放棄他自己。可是對于孩子來說,放棄他自己的意愿將是多數(shù)麻煩形成的癥結(jié),也將是親子關(guān)系不良的開始。在這種方式中,孩子是感受不到愛與尊重的。畢淑敏的一篇散文《比會見總統(tǒng)更重要的事》講的是一個父親為了去學校看兒子的足球賽,在一個重要的約會中遲到的事,這個父親是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而他要會見的也是一個國家的總統(tǒng)。作者對這位父親的行為是這樣理解的,她說:“在無數(shù)張脆弱的成人衣裳里,往往包裹著一個受過心理創(chuàng)傷的孩子,幼年的無價值感,可以在幾十年后沁出血珠,被忽視和被放棄的感覺,比一切我們知道的武器更具有持久的殺傷力。這個可怕的結(jié)論真是比會見總統(tǒng)還重要,在成人的世界里,我們還可以解釋,但是對于孩子,我們只有用行動來表達我們的愛和尊重,愛和尊重,是精神世界的總統(tǒng)?!?span lang="EN-US">
我們父母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控制孩子的家教觀念呢?作者認為,這種控制欲不是缺陷也不是錯誤,而是一種遵循祖輩家教觀念的簡單重復,這種控制欲是建立在恐懼的基礎(chǔ)之上的,人們相信,如果父母不雕琢,不塑造孩子,孩子就不會成器。在孩子從嬰兒到少年到成年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神化了自己的角色。事實上,當認識到孩子注定會按照自己的特有方式成長時,育兒其實沒那么復雜。
如何實現(xiàn)完美的教養(yǎng)呢?---撫慰心靈,溝通情感的交談
在與孩子溝通時,不同的語言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有些帶來安慰,有些造成傷害,有些拉開距離,有些培養(yǎng)親密,有些產(chǎn)生鴻溝,有些碰觸心靈,促進依賴,增加力量。本書提出的SALVE溝通原則能夠幫助父母轉(zhuǎn)變態(tài)度,肯定孩子的情感經(jīng)歷,讓他真實而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SALVE溝通的步驟如下:
S(Separate)-分離 用心底的自言自語將自己與孩子的行為和情感分離開。要注意,當孩子的舉動引起你的反應時,一些語言會自然而然地到你的嘴邊,這個過程就像是電腦的自動運行程序:孩子做了某件事,你心里的反射機制立即啟動。如果這些話不沖口而出,就不會造成任何損害;如果你感到煩躁,按照下意識的想法去說、去做,只會使情況惡化。它們并不是你樂意看見的,證據(jù)是:事后你會對自己的言行感到懊悔,而這些言行在你與孩子之間豎起了一道干墻。
A(Attention)-關(guān)注 關(guān)注你的孩子。當你默默地在內(nèi)心與自己進行對話之后,再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
L(Listen)-傾聽 傾聽孩子的訴說,了解其行為的含義。傾聽,再傾聽,眼神交流和適當?shù)奶釂柨梢蕴峁┙o孩子訴說的機會。如果孩子采用語言之外的方式表達,就讓他知道你對他的理解。
V(Validate)-肯定 肯定孩子的感受和合理需求,不要夸張,也不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傾聽和肯定是組成愛的元素,當你成功地做到之后,就在你和孩子之間建起了一座橋梁,你會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己,會感受到孩子的依賴。
E(Empower)-鼓勵 鼓勵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不要插手,完全信任他。對他的能力表現(xiàn)出信心,不要緊張,不要匆忙為他安排好一切。當感到自己有能力、被信任、而且不受父母的期望和情感干擾的時候,孩子會想出自己的解決辦法。情緒會妨礙能力的發(fā)揮,當這些情緒充分釋放后,孩子會擺脫影響、恢復思考,要么忘記眼前的需求,要么找出解決辦法,他會迅速而自然地開始審視自己的思想。
應用此溝通原則時需注意:
S 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
碰到孩子的不良言行時,父母不高興,此時往往不考慮事實和孩子舉動背后的真正意圖,就草率地得出一個結(jié)果,從而對孩子造成傷害,你要記?。?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如果孩子的強烈表現(xiàn)讓你不舒服,提醒自己,你的責任不是讓自己舒服,而是讓孩子信任你,信任自己?!?span lang="EN-US">
了解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1. 0~6歲幼兒是情緒的控制者,他們的憤怒寫在臉上,表現(xiàn)在行為上,他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心理釋放形式,就像流汗和排泄一樣。因此,情緒需要得到承認,這樣就不會妨礙正常的心理活動,就像汗水需要被擦去一樣。如果不允許孩子釋放,那么埋藏在心底無法發(fā)泄的委曲和憤怒將會損害孩子的情感、智力以及身體健康。
2.雖然孩子有情緒,但孩子本身不會執(zhí)著于痛苦的感受之中,因此我們要避免教給孩子們“沉溺于痛苦中”這類成年人對問題思考的方式,就像有的人不停地糾纏于某一問題,責怪他人、責怪文化、甚至責怪政府。
3.認識孩子的行為和情緒。阿德勒說過:“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達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這一隱情背景,就無從理解他做的事情?!?/b>因此,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都有其正面動機和意義,都是想要告我們一些什么內(nèi)容的,都反映了他的真實需求。而哲學家詹姆士則精辟地指出:“人類本質(zhì)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和接納?!?/b>孩子更是不例外,渴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和接納,因此,一旦孩子有不良的行為出現(xiàn),我們不要簡單認為孩子行為怪異,不正常,孩子有問題。而要積極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思考他行為背后的原因,有針對性在提出建議,疏導孩子情緒,改變他不良的行為。
了解父母的行為和情緒
如果父母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經(jīng)常采用抱怨、責備和羞辱來對待孩子,那么責備和羞辱變成了控制孩子的工具,不能帶給孩子溫馨和關(guān)愛,只能引起源自恐懼的順從。在遭到訓斥時,孩子常常會被家長激烈的情緒和批判嚇壞,以至于體會不到話語里的交流本質(zhì),即使是用略帶嚴厲的口氣說出的妥當?shù)脑捳Z,或者是用最甜蜜的口吻說出的責備,也會對孩子的情緒造成巨大的沖擊,令他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物上,內(nèi)心充滿受傷和恐懼,我們應該了解,只有當孩子感覺到毫不隱藏的愛時,感覺到他的自尊完整無捐時,才能更好的意識到大人的習慣和要求。
當溝通適得其反時
當我們采用上述方法而不能取得預想的效果時,會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父母錯誤的認識。父母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奉為真理和指導原則,總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孩子好,這種思想傾向是影響溝通的一個障礙。我們需要完全信任孩子,當孩子感到被愛時,被珍視,能夠自由地表達愛時,他會成為最好的自己。
指責的語言。當不得不對某種行為提出反對時,不能單純的喊一些關(guān)于是非對錯的口號,比如“偷東西是不對的”這句話不大可能引起孩子的自責,只會讓孩子感到羞辱,與父母疏遠。但是如果說:“當我發(fā)現(xiàn)你沒有付錢就從商店拿東西時,我覺得很傷心,很難過”,這種表現(xiàn)自己脆弱情感的話語,更能感動孩子,鼓勵他說出自己的動機。
相鄰博客
- 三到六歲的孩子可以看什么書(轉(zhuǎn)自昌吉綠園幼兒園的blog) [2009-03-05 19:23:00]
- 讀書會總結(jié) [2009-03-11 22:52:00]
- UC總結(jié):了解需求,理解感受 [2009-03-14 00:13:00]
- 讓孩子贏在家庭教育的起路線上(王瑕) [2009-03-17 22:1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