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孩子成了“小霸王”
由于父親長年在香港經商,9歲的小龍一直跟母親和外婆住在上海的家中,一家人一年半載才能團圓一次。為了補償孩子,小龍的父親隔三差五就給他寄來些吃的玩的,光是每月的零花錢就有500塊。在學校,小龍是出了名的“小富翁”,花錢大手大腳,還時不時地帶著一幫“小弟兄”欺負別的同學。
回到家里,小龍也總擺出一副“小少爺”的樣子,對母親和外婆呼來喝去,稍有不滿就又哭又鬧。
有人把父母出外打工的農民工子女稱為“留守孩子”,而如今,這種現(xiàn)象正由農村向城市“蔓延”。最近,一些中小學和幼兒園的調查顯示:大約有3%―5%左右的孩子,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地工作,每年和孩子團聚的時間很少,孩子大多是跟著父母一方或祖父母生活,而且這種情況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親情缺失,孩子容易自閉或早戀
這樣的孩子由于在人際關系、個人發(fā)展方面都得不到足夠的指導,長期下去,要么變得多動、逆反;要么變得內向、自閉、個性軟弱。同時,一些父母為了補償孩子,常常給他們物質和金錢上的過度滿足,導致這些孩子既沒有生存壓力,也沒有愛與贊賞的動力,很容易喪失生活目標,變得好逸惡勞、玩世不恭。
在這些孩子中,早戀的現(xiàn)象也比普通孩子多得多。由于他們經濟條件比較優(yōu)越,在與異性交往中往往“出手”大方,比較容易得到同齡人的“欣賞”,而他們又特別希望以談戀愛的方式來解決自己情感上得不到滿足的遺憾。
父母長期在外,對男孩和女孩的影響也不一樣。如果父親長期在外,會讓小男孩缺少成長榜樣,可能過于陰柔或者過于暴烈。對于女孩來說,由于她們潛意識中都有“戀父情結”,童年父愛的缺失,可能會影響她們日后的感情生活,要么早戀,要么回避愛情。
和女孩的“戀父情結”相對應,男孩有“戀母情結”。如果母親長年在外,同樣會影響到他們的“愛情觀”;另外,研究表明,女孩在童年如果沒有得到母親精心的呵護,日后很有可能患上焦慮癥。
盡可能多和孩子溝通
沒有哪個父母想要離開自己的孩子。那么,在不得不分開時,父母該如何以正確、可行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首先,出門在外的家長應盡可能多給孩子打電話,多與他們溝通。交流的內容除了學習、飲食和健康,還可以包括親戚朋友的趣事、社會上的大事,或是剛看的一個電視劇、一本書,盡可能地把有限的時間變成最高效的時間。同時,家長也不要總以對不起孩子為由給他們太多的物質補償,其實,對于他們來說,這些往往不及幾句關心和鼓勵的話。
其次,在難得與孩子見面的時間里,不要都用來帶他去購物或吃美食,而要更多地用在與孩子下棋、聊天、爬山、打球等活動中。
這樣,孩子自然會感受到真實的父母之愛,會拉近彼此的距離。
最后,要鼓勵孩子多去和同齡人接觸,并在這種接觸中體會到成長的快樂,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感缺失。但是,盡量別讓他們和年齡過大的孩子玩,因為這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
溝通跟隨年齡一起“長大”
你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是否時常會感到“牛頭不對馬嘴”,原本是關心孩子,可是他卻不領情;想說點知心話,卻發(fā)現(xiàn)孩子心不在焉……其實,孩子在與父母溝通時是有選擇性的,如果你無法開啟他的心扉,自然也就無法正確地與他進行交流,好話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親子關心話
1、你送孩子去上學,出門前,邊給他整理衣服邊叮囑他:樂樂,路上要小心,過馬路時要等綠燈,遇到生人別隨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難,記得找警察……可你的孩子卻頭也不抬:媽媽,你真煩人,每天都講這一套!
2、你去學校接女兒回家,一路上,邊給她擦汗邊關切地問:苗苗,在學校聽話嗎?有沒有人欺負你?還記得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嗎?結果,女兒給你的回答卻是:媽媽,我的耳朵都要起繭了!
事實與結果:
在這樣的交流與溝通中,你越來越無法理解孩子:這孩子怎么越來越討厭我?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撫,但小大人意識又使他常表現(xiàn)出不愿接受的樣子,尤其不喜歡父母窮追猛打式的提問和喋喋不休的說教。
策略
有位聰明的媽媽曾在兒子上學前故意問:路上應該注意什么?兒子快樂而驕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見,對于關心的話,父母干脆、簡練的囑咐會更加有效。
親子知心話
1、你忙了一天了,回到家還要拖著疲乏的身體做飯,可5歲的女兒偏偏有道算術題不會做,過來找你幫忙。你心里很煩,但壓住火氣跟她說知心話:甜甜,媽媽現(xiàn)在忙死了,作業(yè)待會兒再做,體諒下媽媽,啊!結果,女兒去看動畫片了,你后來也忘了這事,第二天早晨醒來,女兒發(fā)現(xiàn)作業(yè)沒寫完,大哭大鬧,不肯上學。
2、你發(fā)現(xiàn)兒子這兩天心情不好,整天悶悶不樂,于是你讓先生去和他說說知心話,溝通一下,可是,才6歲的兒子居然發(fā)脾氣了,說爸爸侵犯他的隱私權。你和先生面面相覷,措手無策。
事實與結果:
父母放下架子,想和孩子說說知心話,結果,卻發(fā)現(xiàn)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并不奇怪,隨著小家伙的漸漸成長,你會發(fā)現(xiàn),他內心的秘密越來越多了,有時,甚至用謊言來搪塞你的關心。
策略
父母若想與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營造融洽的氛圍。勸導孩子,也應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強,爸爸給你講故事,講爸爸像你這么大時的淘氣事兒……就這樣,兩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知心話才能為孩子所接受、理解。
親子開心話
1、你今天升職了,心情愉快,想把這份快樂讓4歲的女兒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厲害吧,如果你以后也像爸爸這么厲害,我和媽媽就滿意了!沒想到,小家伙不以為然:我以后肯定比你厲害。你笑到一半,卻發(fā)現(xiàn)女兒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開心。
2、女兒今天幫你洗碗了,你很開心,于是遞給她一個蘋果:來,這是媽媽獎勵給你的!可你發(fā)現(xiàn),女兒的眼神里似乎有些期待,可你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蘋果,而是一句獎勵或者鼓勵的話。
事實與結果:
父母覺得越來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樂的時候,因為一句話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讓小家伙變得不開心,再或者,你明明是想讓小家伙開心點,卻弄巧成拙,反倒讓他哭起了鼻子。開心話能消除孩子心里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開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過,如何讓開心話有趣而又意味深長卻并非易事。
策略
有位父親看書時太困,睡著了,連眼鏡都沒來得及摘。醒來后,女兒問他,為什么睡覺時還戴眼鏡,這位父親靈機一動,詼諧地說:爸爸做夢也在看書,不戴眼鏡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媽媽在兒子考試考砸后,一邊講笑話開導他,一邊告訴他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親子憂心話
1、孩子的成績直線下滑,老師已經找你談過很多次話了,作為孩子的母親,你感到特別憂心,于是你對孩子說: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的臉都讓你給丟盡了??蓛鹤拥某煽儏s下滑得更厲害了。
2、3歲的兒子變成了小霸王,不讓任何人動他的玩具、零食、動畫書,你知道這樣不好,可是孩子這么小,說大道理他不懂,于是只好嚇唬他:寶寶,將你的東西分一點給大家吧,否則媽媽就不高興了!小家伙才不管你高興不高興,依然霸道。
事實與結果:
孩子讓父母憂心、煩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將憂心話語變通說可是一門學問。因為,說得好能使孩子改變壞習慣,得到好心境;說得不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變成孩子的心病。
策略
如果孩子成績下滑了,你應該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再有針對性地和孩子交談,讓他明白你的憂心與關心,而不是責罵和訓斥。如果是小霸王,你可以讓他試著和別的小朋友交換玩具、零食,他一旦感觸到友誼和分享換來更多的東西和快樂,自然會改掉這個陋習。對于一些不適合直接同孩子當面說的話題,可采取留紙條、寫信、向孩子推薦一篇文章、一本好書等方式進行溝通。總之,父母間接式的變通做法,既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談話方式隨孩子成長變化
伴隨孩子的成長,父母與孩子之間談話的內容及交流方式,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從中也可以看到兩代人之間心理距離的變化。譬如:孩子在襁褓之中,父母不時動情地自說自話,心中充滿無限憐愛,此時,父母的心態(tài)是對孩子無條件地接納。
到了孩子已能滿處亂跑時,大多數(shù)父母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職場,由于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父母便期望孩子能少給自己添些麻煩。在這一階段,有些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的態(tài)度、語氣,會因自己情緒的不同而變化:心情好時與孩子講話較溫和;情緒差時,會因一些小事責備、訓斥孩子;此階段父母與孩子交流時,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
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學校,父母更多的是關心他學習成績的好壞,對他接納的程度也常以成績?yōu)闃藴?。父母最愛問孩子:有沒有聽老師的話?考試多少分?老師喜不喜歡你? 孩子的學習成績常是父母態(tài)度的晴雨表。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已然是兩個成年人的對話方式。
從回顧父母與孩子談話方式的變化過程,不知你是否悟出了什么?諸多父母與孩子溝通不良的個案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在對他說話時,比較多地從應該對孩子說什么角度出發(fā),而很少考慮怎樣說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視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知識容量、心理特點、生活經驗以及社會背景都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并且是處在一個日益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中。如果父母對孩子說話的內容、方式,不能與孩子的變化相吻合,結果只能是父母的話孩子越來越不聽,或者聽不懂。
孩子在接受教育時是有選擇性的,并非所有正確的、應該實施的教育內容都會為他所接受。孩子只接受樂于接受的內容和方式。因此,父母有必要研究怎樣同孩子說話。
父母離異時,孩子所處的年齡也將影響孩子的態(tài)度、反應和他們對新家庭結構的理解。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什么樣的不同理解呢?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難關?
1、0—18個月時,此期發(fā)展任務是信任——不信任。
這個時期的寶寶能夠感覺到父母間的緊張氣氛,但不明白隱藏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這種緊張氣氛持續(xù)的話,寶寶就會變得易怒、情緒波動很大。寶寶們也會有發(fā)育倒退、遲緩的跡象。信任感是發(fā)展健康人格最初而且最重要的因素,人生第一年的發(fā)展任務是與照顧者(父母)建立起信任感,學習愛與被愛。如果覺察到父母在自己需要時不出現(xiàn)或經常感到痛苦,危險和無人愛撫,就會對周圍產生不安全和不信任感,會把外界的恐懼、懷疑的情緒帶入以后的發(fā)展階段。
建議:父母在決定離婚和離婚后這段時期里,維持寶寶的日常生活規(guī)律對他們是有益的,尤其是在睡眠和飲食方面。還要提供給寶寶他最喜愛的玩具或者使他有安全感的物品,多花一些時間抱抱小寶寶,給予他們身體的撫慰。
2、18個月—3歲時,發(fā)展任務是自主——羞愧疑慮。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是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tài),并開始運用和掌握的運動和語言技能認識周圍的世界。他們對父母的離異不能理解,他們會認為父母的離異是因為自己而引起的,不知道父母離異是與自身行為無關的成人的決定,他們想得到父母更多的注意;也可能發(fā)育狀況出現(xiàn)倒退,很可能又吃手指了,拒絕自己大小便,或不愿意自己單獨睡覺等。
建議:父母可以一起給孩子制定正常的生活習慣和規(guī)律,使他能夠很容易去適應它。另外要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交流和玩耍,使孩子感到親人的關心。如果孩子已經具有交談能力,父母就要詢問他的感受,讓孩子明白父母離婚不是他的錯。
3、3——6歲時,發(fā)展任務是主動——內疚
此期兒童特點之一是被異性父母吸引,并逐步理解自己的性別。意味著發(fā)明或嘗試一些新活動和新語言,應在這時給與更多的自由和機會去創(chuàng)造和實踐,兒童的自主性得以增強。反之,兒童會產生失落感與內疚,應告訴孩子,不會放棄他,仍然愛他。他們并不完全懂得離婚的概念,他們只是想著不讓父母分開,認為自己應該對父母的離婚完全負責。他們還可能對將來的事情有靠不住的感覺,把自己的憤怒埋藏在心里,或者時常被噩夢所困擾。
建議:孩子們需要找到一種表達他們感覺的方式,還需要有安全感。父母有必要讓孩子知道他仍然會看到不和自己一起生活的爸爸或媽媽,告訴孩子定期看望他的時間安排,并且確保這個安排將來能夠如實兌現(xiàn)。
4、6——12歲時,是童年期,發(fā)展任務是勤奮——自卑
此期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決定性階段,兒童迫切學習文化知識和各種技能,如自然常識、文化知識、基本生活技能與他人競爭合作、守規(guī)則。應給與獎勵和贊揚,勤奮感就會增長,若不贊揚或因失敗而遭到嘲笑傷害就會產生自卑感,看問題絕對。他們聽到父母離異的消息時會害怕自己被遺棄,父母要和他脫離關系,還會幻想父母將重新回到一起。有些甚至會責備父母中導致離婚的一方,并且聯(lián)合“好”的一方對付“壞”的一方,并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憤怒。
建議:這個時期的孩子對于父母離婚會感到極度失落,也會表現(xiàn)極度拒絕的態(tài)度,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再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一開始可以先采取父母分別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方法,雙方都鼓勵孩子向父母表白他的真實感受。
5、12——18歲時,發(fā)展任務是自我認同——角色紊亂
此期是人生最為關鍵的階段,此期孩子處于心理、生理發(fā)育時期,是個從兒童發(fā)展為成人的主要基礎。開始注意自己的儀表,較為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面臨著選擇的困難,為追求個人價值觀與社會觀念的統(tǒng)一而奮斗。這個時期,勝利成熟,而心理成熟不夠,會出現(xiàn)角色紊亂,都種角色面臨在自己身上,應如何做?怎么處理,可能不知道。父母的離異會使他產生對未來的焦慮、失敗、不相信愛,導致回避或過早進入與異性密切接觸。這時,針對孩子自我意識強,很多事要坐下來與孩子商量。
相鄰博客
- 一味妥協(xié)會使孩子更任性 [2008-10-21 19:24:00]
- 幸福媽媽王瑕的早期教育專欄 [2008-10-21 19:28:00]
- 孩子比較懶惰,不愛鍛煉身體,怎么辦?(一) [2008-10-21 22:13:00]
- 培養(yǎng)寶寶19種興趣愛好的最佳年齡段 [2008-10-22 12:3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