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爸爸和媽媽是不是要離婚了?
自從爸爸媽媽上次激烈爭吵后,5歲的小雨再也沒有看見過爸爸。
他非常想念爸爸,特別想問媽媽,但是一看到臉上沒有一絲笑容的媽媽,就不敢問了。
小雨快十天沒有見過爸爸了,爸爸從來沒有離開過他那么長時間,他實在忍受不住,怯生生地問媽媽:“媽媽,我想爸爸了,爸爸到哪里去了?他為什么不回家?爸爸是不是不要我們了?”
爸爸是不是不愛我了?
媽媽為什么不回家,她是不是不要我們啦?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離婚已經(jīng)能夠保持一種較為寬容的態(tài)度。法律規(guī)定了離婚自由,為那些追求高質(zhì)量婚姻生活的人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可能。
父母離婚,標志著夫妻關系在法律上解除了,但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并沒有因此而終結。父母有責任、有義務處理好離婚帶給孩子的一系列的問題,否則,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沉重的陰影。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離婚是個嚴重的惡性心理刺激,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在經(jīng)受父母離異的打擊后,2~3歲的孩子表現(xiàn)出倒退行為;3~5歲的孩子會產(chǎn)生自責、退縮等心理,容易發(fā)怒、打人;5~6歲的孩子則容易產(chǎn)生抑郁、焦慮、自卑等心理,并且容易和父母疏遠、過早結交異性朋友;6~8歲的兒童容易恐懼、悲傷,期望爸媽和好如初;8~10歲的兒童出現(xiàn)失落感,拒絕成人幫助,孤獨、不愛接觸人,憤怒,忌恨父母。
只要離異的雙方處理得當,讓孩子同時體會到更多的關愛,讓孩子感覺離婚后與離婚前沒有什么太大的區(qū)別。父母將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減小到最低限度,孩子還是會對生活和感情更有信心。
其實,只要保持自己的責任心和父母意識,用坦然勇敢的態(tài)度對待離異的現(xiàn)實,單親家庭同樣可以為孩子提供健康成長的好環(huán)境,也能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
“都是你不聽話,所以爸爸不回家,不要我們了!”
父母離婚對孩子來說,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如果父母又人為地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則更加會令人孩子傷心和痛苦。
“爸爸在外面找了個壞女人,不要我們了,他是個壞蛋?!?br />
“爸爸不要你了,我們再也不理他了,不要他來看我們,好嗎?”
現(xiàn)實中,一些父母在告訴孩子離婚的理由時,做法很不妥當。他們?yōu)榱藸幦『⒆拥膿狃B(yǎng)權,讓孩子站到自己的一邊,總是千方百計擺自己的理,說對方的不是,嚴重破壞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美好形象。一旦爭取到孩子后,又總是想方設法阻止孩子與另一方接觸,甚至以此來報復對方,導致孩子無所適從,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愛。試想:一個心中父母形象都不完整、或者受到某種扭曲,而又得不到完整父母之愛的孩子,還會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生活嗎?心理上會像正常家庭的孩子那樣開朗、健康、向上嗎?
“我和你爸的日子沒法過了?!?br />
孩子是不是會因為你的回答,對生活失去信心,父母離異這樣重要的事情,僅僅因為一個“簡單”的原因?
“寶寶,爸爸媽媽已經(jīng)不相愛了,再生活在一起也是不會幸福的,離婚對爸爸媽媽都好!但是,爸爸媽媽對你的愛是不變的,你永遠都是我們的心肝寶貝!”
冷靜地告訴孩子,雙方并沒有什么過錯,只是倆人生活不到一起;離婚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不管這些是不是父母的真心話,這樣對于孩子來說,不至于破壞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完整、美好的形象,減少孩子生活中的缺憾,使孩子在心理上繼續(xù)保持較為自然健康的親子關系。同時,還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父母雖然離婚了,但孩子與父母任何一方的關系還繼續(xù)存在,離婚后父母還像過去那樣愛他,盡可能地減少孩子因父母離婚而產(chǎn)生的恐懼。
“寶寶,爸爸媽媽離婚是想結束過去那種痛苦的生活,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這樣大家的痛苦都會少一些,幸福就會多一些。”
離婚,對當事雙方來說,是不幸婚姻的結束,是一種解脫,是新生活的開始,但是對于尚年幼的孩子來說,則是晴天霹靂。父母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離婚時發(fā)生的一些矛盾和糾葛,將給孩子心靈上造成無法愈合的創(chuàng)傷。所以父母要及時教育孩子以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看待離婚,為孩子創(chuàng)造出正常的生活氛圍,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
“孩子,離婚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沒有什么丟人的,不要把別人的議論放在心上。如果別人要議論的話,那并不是因為爸爸媽媽或者你有什么不好,而是議論的人不文明、不道德,他們那樣是沒有禮貌的表現(xiàn)?!?br />
父母離婚,除需對孩子撫養(yǎng)、教育、監(jiān)護和探視等各方面做出妥善的安排之外,還要盡量考慮孩子各方面的心里感受,對其進行正面的教育,減少孩子因為父母離異而在同學和朋友面前的窘迫和羞恥,避免孩子對未來和將來的婚姻失去信心,減少父母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家庭是孩子來到世上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不論是什么樣的家庭都應處理好家庭關系,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舉足輕重地影響。
人都本能地需要溫暖和安全,以及被接納、被認同的歸屬感,孩子更是如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員應共同營造一個和睦的家庭關系和氛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盡量避免矛盾糾紛的發(fā)生,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公開爭吵,意見不同時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公開暴露分歧,而應事后通過商量,取得共同認識,否則容易導致孩子情緒不穩(wěn)定、煩躁、心靈失衡、恐懼等,同時也會使孩子失去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有些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父母尤其要注意雙方離異以及重建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盡量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多給予孩子關心和愛護,減少負面影響。在不健康的家庭關系中成長的孩子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感較弱,容易出現(xiàn)各種問題。父母關系密切,婚姻美滿,親子關系密切,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愛,就能夠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良好的環(huán)境。而對于生活在單親家庭、破損家庭和隔代家庭等不完整家庭中的孩子,家庭的不同成員都應從關愛孩子,為下一代著想出發(fā)來處理好家庭關系。
一個有問題的孩子的背后往往存在一對有問題的父母??傊?,不論是什么家庭,都應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關系和氣氛,以便讓孩子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健康成長。
64、安安欺負我怎么辦?
欣欣今年3歲,剛上幼兒園。媽媽一直教育她不要動手打架,要友好對待小朋友和同學。
一次,欣欣哭著回家,臉上明顯有一道被指甲抓破的痕跡。
“嗚嗚,媽媽。”看見媽媽后,欣欣的哭聲更大了,她委屈地說,“那個安安今天又欺負我了,我不想上幼兒園了?!?br />
媽媽很早就知道,隔壁鄰居家的女兒安安雖然只有3歲,個子還沒有欣欣高大,可是從小就恃強凌弱。
原來,今天做游戲,欣欣與安安被分到同一組。當她們商量游戲方法時,兩個孩子想法不同,幾句爭吵之后,安安大打出手,而欣欣則因為一直被媽媽教育不要打架,因此始終沒有還手,最后還被安安抓破了臉。
念念總是打我,我不想上幼兒園可以嗎?
是不是個子大就可以欺負人???
孩子之間的嬉戲打鬧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打架的事情也是正常的。父母不要過于擔心孩子的攻擊行為,也不要過分緊張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這個時候家長的行事方式會給緊張的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父母尤其要做理性和智慧解決問題的表率!
一般說來,父母應該向孩子說明打架是愚蠢的行為。如果孩子們的沖突比較激烈,家長可以參與調(diào)解,并在調(diào)解過程中指導孩子正面面對沖突,注意教給孩子運用合適的方式與他人交流。
但是,要求一個孩子在被挨打的時候仍然不做反抗,這樣的父母無疑也是愚蠢的。一般情況下,孩子們會對一個沒有自衛(wèi)能力的孩子很不仁慈。他們每個人都想擁有最好的玩具,都想根據(jù)自己的利益決定游戲場所的規(guī)則。如果他們發(fā)現(xiàn)只要揮動結實的拳頭打在玩伴的鼻子上,就可以居于優(yōu)越地位的話,缺少反抗意識和能力的孩子就會處于越來越弱勢的地位。勇于自我保護,通過自衛(wèi)贏得自尊也是孩子應該盡早具備的能力和品格。讓孩子通過自衛(wèi)贏得自尊。自衛(wèi)使孩子既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也保護了自己的心理。當武力制止了對方進一步傷害自己的時候,自衛(wèi)者就會在心理上取得巨大的勝利,他會感到:我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人,我有我的尊嚴。但同時,父母更應該讓孩子明白:這種“以牙還牙”的暴力行為只是保護身體、捍衛(wèi)自尊的最低級的手段,在萬不得已時才需要使用。在文明的社會里,有修養(yǎng)的人不應該用暴力的方式反對暴力。實際上,這種維護自尊的原始方式常常無法真正有效地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父母在教給幼小的孩子“以牙還牙”方式的時候,如果能夠引導孩子理解更為文明的自衛(wèi)方式,孩子的心理和意識就會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展。
總之,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教孩子學會自己解決沖突。沒有社會經(jīng)驗的孩子在交往過程中總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矛盾,打架只是矛盾激化到了一定階段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對于不能達成一致的激烈爭執(zhí)往往會借助于肢體語言。如果孩子的打架行為發(fā)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厲害,家長就不必大驚小怪,不應過多干涉,也不要如同法官似的審問、裁決,切不可偏袒,更不可因此在成人間引起矛盾。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協(xié)調(diào)性和社會交往能力。
謹記:教育子女不要打架和傷害別人是明智的,教育子女通過正當自衛(wèi)贏得自尊同樣也是明智的。
“她比你小,你應該讓著她??!”
父母承擔著孩子對成年人的信賴,擔負著保護他們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責任,父母必須公正地處理孩子之間的沖突。面對本來已經(jīng)受到委屈和傷害的孩子,如果父母不管情況還繼續(xù)教育孩子一味忍讓的話,孩子對父母就會失去依賴感和安全感,這樣容易培養(yǎng)孩子懦弱的性格。
“真是沒用,她打你,你不會打她?。 ?br />
還手就能證明自己的孩子“有用”嗎?一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受到別的孩子欺負,是孩子缺乏勇氣,長大會養(yǎng)成懦弱的個性,于是他們責怪自己孩子的無能,教孩子“以牙還牙”。這樣盲目的教導孩子,容易造成孩子盲目的暴力迷信,在今后遇到相似情況的時候,先入為主地認為只有以“以暴易暴”才是真理。
“媽媽幫你教訓她!”
有的家長過分心疼孩子,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受到半點委屈,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打架,尤其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吃了虧,就嚇唬,甚至訓斥和動手打別的孩子。這樣一來,不但孩子的問題沒有解決,連家長也跟著栽了進去。
“不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樓下的花園玩,如果安安再無緣無故地動手打你,你要記住保護自己的權利,要還擊。你并不比她個子矮,相信你不會吃虧的?!?br />
避免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是非常重要的。許多時候,孩子的身體并沒有受到多大的傷害,但是,孩子的心理卻面臨很大危險。如何保護孩子,使他擁有健康正常的心理,這是許多父母應該盡心學習、耐心實踐的。但父母在教孩子“以暴易暴”方式的時候,要引導孩子理解其他更為文明的自衛(wèi)方式。
“她無緣無故地打你是不對的,說不定她現(xiàn)在也正在后悔呢!如果你還想繼續(xù)和她做朋友的話,就和她好好談一談,說不定你們的關系會更好呢!”
在這個時候,父母應給予孩子必要的提醒和暗示,讓孩子學會處理一些自己能處理的矛盾。
“打架是不對的,好孩子更不應該欺負別人。受別人欺負了,既不能以暴易暴,當然也不能忍氣吞聲,而是應該有理有節(jié)運用各種技巧在保護自己權利的同時,學會正確地協(xié)調(diào)和小伙伴之間的關系?!?br />
如果孩子是第一次發(fā)生和其他小朋友打架的行為,作為家長,應當正確認識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為。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們在群體交往中協(xié)調(diào)、解決矛盾的一種手段,孩子們就是通過這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學會怎樣堅持獨立的見解,學會怎么競爭、怎么協(xié)調(diào),學會適度地表現(xiàn)自己,培養(yǎng)忍耐能力,不斷增長與孩子交往的知識。
65、怎么才能讓艾艾喜歡我呢?
有一天,一向愛瞇眼笑的小米耷拉著腦袋從幼兒園回到家里。看著他撅著的小嘴,紅紅的眼睛,媽媽心疼地問:“寶貝,這是怎么啦?是不是挨批評了?”
小米抬起腦袋,委屈地看著媽媽,說:“我喜歡和艾艾玩,今天我摘了花送給她,還給她吃我的巧克力和點心,我對她可好了??墒牵瑸槭裁此€是說,她只喜歡凱凱,不喜歡我呢?”小米苦惱地問媽媽,“媽媽,我是不是失戀了?我怎么才能讓艾艾喜歡我呢?”
媽媽大驚失色,一時也不知所措起來。
我失戀了怎么辦?
艾艾不跟我玩怎么辦?
突然聽到自己還沒有上學的小寶寶宣布喜歡上了同班的小朋友,相信所有的媽媽都會和上述媽媽一樣大驚失色。事實上,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xiàn)象。
當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宣布“我愛某某”時,通常只意味著他很喜歡和某某在一起。而他們之所以使用“愛”、“喜歡”這類讓父母親嚇一跳的字眼,其實只是因為他曾經(jīng)聽大人們這么說過。小家伙會從大人們的談話中了解“愛”的意思是非常喜歡某個異性,當然,小孩子也可能會把這種感情表達用在同性身上,但無論如何,這與性,與真正意義上的浪漫愛情毫無關聯(lián)。這只不過是一種既溫暖又可愛的情感,只有一種簡單含義:你的寶貝渴望和另外一個小孩子建立一種聯(lián)系。而且,就好像孩子們總會有新的玩具,這種情感也往往會在短時間內(nèi)消失(不過也有極少數(shù)例外,會持續(xù)很長很長時間)。
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第一次的情感經(jīng)歷(很多時候以挫折告終)會成為他們?nèi)松飞虾苡袃r值的一種體驗。一方面,他們開始學習處理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他們會了解如何傾訴,尤其是對媽媽傾訴。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感情通常都特別豐富,而且善于模仿大人的行為。以前只局限于對家庭成員的情感,會隨著他們活動范圍的擴大而開始逐漸蔓延。與此同時,他們還開始模仿成年人對愛的處理方式。這就是為什么沉浸在“愛情”中的小孩子往往談及“結婚”,有的還一本正經(jīng)地弄個婚禮什么的。表面上,這些行為似乎是孩子們早熟的表現(xiàn),但事實上是非常符合四五歲孩子的年齡特征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活動能力越來越強,范圍也漸漸擴大。他的生活開始有一部分超出父母的視線之外,父母也不再像從前那樣能了解到孩子的每個生活細節(jié)。
但是,作為父母,請記?。翰还芎⒆又鲃颖┞读怂那楦忻孛?,還是你偶然發(fā)現(xiàn)他和一個小女孩手拉手走在小公園里。你可以感覺驚訝或者好笑,但請保持一張平靜的面孔,不要嘲諷,不要笑出聲來,也不要對孩子說什么他太小了還不可以愛別人這樣的話。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并且讓他感覺你絕對是一個可以依賴的傾訴對象。
“我們家寶寶那么帥,還怕找不到小伙伴玩嘛!”
“她不喜歡你就算了,干嗎非要她喜歡你呢?”
孩子與小伙伴交往失敗后,非常需要父母的慰藉和幫助,父母要適當?shù)亟o予安慰,盡快幫助孩子撫平心底的創(chuàng)傷。
“你那么小就開始談戀愛了啊?小小年紀不知道好好學習,談什么戀愛?。 ?br />
無論孩子主動對父母傾訴什么事情,父母都應平靜地面對和回答,不要嘲笑、不要訓斥,否則以后再想要讓孩子主動跟父母傾訴事情,恐怕就是難上加難啦!
“走,媽媽幫你跟她說去?!?br />
不要急著馬上就站在孩子面前,試圖替他改變一切。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學會自己處理自己的問題。這種經(jīng)歷其實是成長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將幫助孩子逐漸建立抵抗挫折的能力和自信心。
“寶寶喜歡的人不喜歡寶寶,這確實讓人傷心。那你現(xiàn)在需要哪些幫助呢?”
很多時候,遭到拒絕的孩子需要的只是一點點安慰和同情而已。如果孩子表現(xiàn)得非常悲傷,你可以先問問他是否需要你的幫助,然后給他提供幾個建議。比如:如果我是你,我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蛘吣阆胂耄闫鋵嵾€有很多好朋友呢,他們都喜歡跟你在一起。
“你跟艾艾交朋友,讓艾艾喜歡你???那就得你自己好好想想辦法了。媽媽可以告訴你怎樣跟其他小朋友交朋友,朋友之間要誠實坦白,有好東西要分享,還要有自信,不能因為一點兒挫折就放棄。我們做完這些,看看結果怎么樣好嗎?”
孩子受挫時,作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適當?shù)闹更c和幫助,以改變孩子的狀況;并幫助孩子分析每一個朋友的特點,對照他們,指出孩子的優(yōu)點和不足,讓孩子在和同伴交往中逐漸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克服自己的缺點。
“寶寶,媽媽知道你很傷心。因為媽媽小時候也喜歡過一個人,可是他不喜歡媽媽。你看媽媽現(xiàn)在是不是很快樂?其實啊,喜歡媽媽的朋友有好多,媽媽和他們在一起照樣玩兒得特別高興。你也一樣,蘭蘭、曉月不都是你的好朋友嗎,和他們在一起玩兒,不是也很好嗎?”
66、雯雯可以親我,我卻不能親她?
幼兒園講故事比賽,小偉得了第一名,大家都說他講得好。比賽完后,班上的“白雪公主”雯雯突然跑過來,抱著小偉在他臉上親了一口,小朋友紛紛鼓掌起哄,朱老師也笑瞇瞇地跟著鼓掌,小偉覺得太高興了。
過了幾天,大家玩兒捉迷藏游戲,小偉趁雯雯沒注意,猛地沖上前抱住雯雯,并在她的臉蛋上狠狠地親了一口。雯雯“啊”地一聲尖叫起來,還喊道:“你討厭!”一旁的朱老師批評了小偉:“真不像話,你是男孩子,怎么能隨便親女孩子呢?”
小偉覺得自己委屈極了,回家問媽媽:“為什么她可以抱我、親我,我就不能抱她、親她呢?”
為什么不能隨便親女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很長時間內(nèi),“界限”這個詞對他們來說都是十分不可捉摸的。他們更多的時候是憑自己的本能和興趣去行事的,對他們的行為來說,“童言無忌”就是最好的注解。只要喜歡的,孩子就會按照自己的理解直接行為,他們跨越邊界的行為,常常讓大人哭笑不得,他們對于自己行為受到的批評也十分困惑不解。
“你這不是耍流氓嗎?這么小就占女孩便宜,長大了還得了?!”
孩子表達喜歡的方式在大人的眼里是太直接了,可是這就是他們自己的行為方式呀!孩子性格直白外露,有利于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矯枉過正,對他們的行為過于嚴厲地指責的話,你可以想象自己的孩子會變成什么樣!
“行了,小女孩嬌氣,別理她們!”
原來不是自己的問題!孩子會怎樣理解別人的反應、老師的批評?媽媽這樣的回答,只會讓孩子更加受傷,他們失去了一個認識“界限”的機會!
“不管是對誰,都要讓別人同意了才能親他(她)。媽媽可以親你,你也可以親媽媽,那是因為我們都默許對方的行為,對家人以外的人,他們不了解你,所以沒有經(jīng)過同意,你不能親他們的?!?br />
好媽媽告訴孩子交往的基本原則是要學會彼此尊重。好媽媽還會告訴孩子,表達喜愛的方式,還有很多種,如握手、擊掌、擁抱、點頭等等,讓孩子學會選擇不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你要是突然被人親一下,是不是也會嚇一跳或者不舒服呢?”
通過提問和情景假設的方式,讓孩子換位思考,認識到即使是表示喜愛,如果方式太突兀也會給人帶來不愉快的感覺。
67、媽媽為什么不讓我跟小宇玩兒?
一天,當小志又要去找小宇玩兒的時候,媽媽攔住了他,“你又要去找小宇玩呀?我不喜歡你同他過多的接觸?!?br />
小志不以為然地問道:“為什么?他又不是什么壞人?!?br />
的確,小宇并不是什么不三不四的壞人,只是不愛讀書。媽媽不能以此而禁止小志與他交往。但媽媽又擔心交往的時間久了,小志會受他的影響也變得不愛學習,失去上進心。因為“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余”。
為什么爸爸不讓我跟他玩兒?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子女在喜好和興趣,甚至交友諸方面看法都會與父母有分歧。這時父母對子女的一些喜愛與興趣絕不能簡單地禁止,而應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與子女討論,以求得共識或找出正確解決的途徑。父母學會與孩子共同討論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無謂的爭吵;更重要的是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做人和與人共事。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與人相處,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我不允許你跟他玩兒,你就是不能跟他玩兒?”
教育孩子是嚴格的,但不是通過專制手段強迫孩子服從。對孩子的嚴格取決于道理,講道理,以理服人,比其他強迫都有力量。
“他不愛學習,你跟他玩兒也會變得不愛學習的!”
父母擔心孩子不熱愛學習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以自己的觀點和角度對孩子以及孩子的朋友妄加評論是不可取的。
“小宇是個不壞的孩子,但是他有一個嚴重的缺點,不愛學習。而青少年時代正是你們應該發(fā)奮讀書的時候,錯過了這個黃金時期,你們將來會受到一生中無法彌補的損失。你如果真心與他交朋友,你就應幫助他努力學習。你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就必須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
坦言告訴孩子父母的擔憂,不但能讓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苦心,而且孩子對于父母的話會更加信服。更重要的一點是,借助這個機會可以教育孩子在與其他孩子交往時,應該積極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對于他們的缺點一定要摒棄。
68、為什么要把我的玩具給他玩兒?
艷艷從幼兒園回來,媽媽帶著她到鄰居李阿姨家去串門。李阿姨兩歲的兒子彬彬正坐在地板上玩小汽車,艷艷看見小弟弟,跑過去陪他玩兒。彬彬一眼瞧上了艷艷手中的天線寶寶,便哭著喊著要。
艷艷把玩具藏在自己的身后,不肯拿出來。媽媽勸艷艷:“媽媽不是跟你說過,有好東西要和朋友分享嗎?把你的天線寶寶借給彬彬玩玩兒好嗎?”
艷艷的手還是不肯拿出來,搖搖頭:“我的玩具才不給他玩兒呢,他會弄臟的!”
媽媽有些生氣了:“你怎么不知道讓著小弟弟呀?他剛才還讓你玩兒他的小汽車呢!你希望他這樣哭下去嗎?”
艷艷想了想,終于說:“那好吧!”便把手中的玩具遞給了彬彬。彬彬立刻破涕為笑,坐到地板上玩兒起天線寶寶,艷艷也開始專心地玩兒起地板上的電動小汽車。
一會兒,彬彬玩兒膩了天線寶寶,又跑過來,抓起艷艷手中的小汽車,“嗚嗚”地在地板上爬著,手上還攥著天線寶寶不放。
望著左手握著天線寶寶、右手握著小汽車的彬彬,艷艷滿臉委屈地對媽媽說:“媽媽,你不是說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嗎?為什么我的玩具給他玩,他的玩具不給我玩兒了?”
我不想把我的玩具給小朋友玩兒,可以嗎?
為什么我的玩具給他玩兒,他的卻不給我玩兒呢?
在進入集體生活前,孩子一般只限于與家人交往,父母長輩處處都讓著自己,形成了嚴重的“自我中心”意識??墒沁M幼兒園后,面對許多與自己同樣身份的小伙伴,孩子會發(fā)現(xiàn)自己喪失了“特權”和優(yōu)勢,產(chǎn)生嚴重的失落感。
如何培養(yǎng)孩子樂于分享的個性,是今天獨生子女家庭急需上的一課。孩子不會分享,就不會真正成熟,不會在社會上受到歡迎。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
首先是家長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家長是孩子的最早的老師,也是孩子刻意模仿的重要對象。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最大,父母鼓勵孩子分享,孩子就會樂于與人交往;父母自私狹隘、生怕吃虧,孩子則會變得霸道、小心眼兒。當然,如果一味地教育孩子忍讓,輕易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給別人,會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發(fā)育。在一定程度上,孩子會變得喪失自信和自尊,性格懦弱、膽小、孤僻。孩子的同齡人,也是他們觀察學習的榜樣、借鑒的典型,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不同小伙伴的行為,學習優(yōu)點,避免缺點。
其次是要不斷訓練孩子的分享行為。例如:讓孩子主持為家人分食的工作,當他們的工作得到肯定,他也會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可以邀請別的孩子到自己家做客,或帶孩子到別人家玩兒,孩子們在交流和溝通中會理解分享的原則。
再次,對于孩子的分享行為要進行一定的區(qū)分,讓孩子在不同情況下,按照不同原則進行分享的行為。首先是要樹立他們平等分享的觀念,對于周圍情況相同的人不能有偏頗,要平等對待;其次是和所有的伙伴共同分享。在分享的方式上,還有輪流分享、禮讓分享等。孩子逐漸熟悉這些原則和方法,就會很好地做到既有分享的意識,又能保護自己的利益,真正體會分享的快樂。
但是分享的前提是尊重,是在孩子和別人愿意的基礎上。因此,盡管要倡導孩子分享,但如果孩子實在不愿意,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強迫他把自己喜愛的玩具讓給別人。
“你怎么那么沒禮貌啊,把你的玩具給他玩兒!”
為了所謂的“有教養(yǎng)”,不顧孩子的感受,強行讓孩子割愛,可能以后你的孩子就不會珍惜什么,也不會為自己爭取什么了!
“你有那么多的玩具,給他玩兒一下算什么?”
孩子不肯與別人分享,部分原因是因為珍惜自己手中的玩具。如果不顧及孩子在保護自己利益方面的積極因素,用不恰當?shù)睦碛勺屗麄兎艞壸孕l(wèi),就會對他們的情感造成傷害!這樣回答的媽媽請想一想:他們會因此變得對很多東西毫不在乎。
“他不給你玩兒,你就別跟他玩兒。”
“以后不要跟這樣的人玩兒。”
應該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誤,他們會在改正錯誤中成長;也要允許別的孩子犯錯誤,自己的孩子會在保護自己不被別人的錯誤傷害中成熟。一味教育孩子采取“鴕鳥政策”,會使他們喪失斗爭的勇氣,變得懦弱和無能!
“你有一件好玩具,小朋友也有一件好玩具,如果你們一起玩兒,不是就有兩件好東西玩兒了嗎?”
告訴孩子分享的過程和結果是愉快的,并設置一些兩個人一起玩兒的游戲,讓孩子體會到合作與分享的快樂。
“也許那個小汽車是他剛得到的,他很喜歡,所以舍不得給你玩兒,媽媽剛給你買新玩具的時候,你不是也不愿意給別人玩兒嗎?”
相鄰博客
- 怎么回答寶貝的“為什么”(9) [2009-04-12 14:02:00]
- 怎么回答寶貝的“為什么”(10) [2009-04-12 14:03:00]
- 家庭教育是做人的學問 [2009-04-18 22:02:00]
- 聽勵志課的感想 [2009-04-18 22:4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