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則寓言,說的是一個年輕人向一個年長的智者請教智慧的秘訣。年輕人問:“智慧從哪里來?”智者說:“正確的選擇?!蹦贻p人又問:“正確的選擇從哪里來?”智者說:“經驗?!蹦贻p人進一步追問:“經驗從哪里來?”智者說:“錯誤的選擇。”
這位智者的意思是說,每個人最初都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選擇中,如果能吸取足夠的經驗教訓,他就能逐漸學會正確的選擇方法,他也就自然成為了一個有智慧的人?;仡櫸业囊簧铱梢院艽_信地說:我從失敗中學習到的要遠遠超過我從成功中學習到的。所以,不要畏懼失敗。每一個失敗不是懲罰,而是一個學習的經驗。
學習經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時候要經歷漫長的過程。英文中有一句名言:“旅途本身就是收獲(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焙芏鄷r候,你的收獲并不一定是每件事的成功,而是你在走向成功的旅途中經歷的一切。旅途中的每一次正確的或是錯誤的選擇都會讓你學到新的知識、獲取新的教訓,并以此調整自己的自覺,掌握正確的選擇方法。
我曾經遇到這樣一件事情。當我從中國回到微軟總部后,發(fā)現(xiàn)自己剛接管的部門內有一個項目存在方向上的偏差——開發(fā)團隊并沒有把用戶擺在第一位,而只知道研究一些看上去很“酷”的技術——就毅然終止了該項目的研發(fā)。當時,有位員工問我:“你怎么能夠確定你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像Windows這樣的產品也是在經歷了十年左右的市場檢驗后才站穩(wěn)腳跟的。你憑什么篤定這個項目不會在未來收獲驚喜呢?”
其實,我之所以能夠快速做出抉擇,主要還是因為我在此前的工作中已經有了類似的教訓。
此前,我曾經在SGI公司領導兩百余人的團隊研發(fā)一套世界最先進的三維漫步技術。這套技術能在十年前的硬件上營造出美麗的三維效果。但在做這個項目時,我們完全沒有考慮用戶和市場的需要,開發(fā)出來的三維體驗并沒有針對某一個特定的客戶群,而是想解決所有客戶的問題。結果,最終的產品無法利用SGI現(xiàn)有的營銷渠道,產品對硬件及網絡的要求也超出了普通用戶的承受能力,我們這個項目最終被取消,技術被公司出售。
這件事對我的打擊非常大,因為我手下的兩百余人都需要尋找新的出路,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失業(yè)。我的內心深感愧疚。但另一方面,我也從慘痛的教訓中吸取了足夠的經驗,這讓我深深懂得,創(chuàng)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創(chuàng)新更重要。正是基于這樣的選擇,我才果斷地取消了微軟那個犯有類似錯誤的項目。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錯誤的選擇,還是失敗的經歷,它們都可以成為印刻在我們心底,能夠隨時拿出來比較、借鑒的“模板(Template)”。當我們面臨新的抉擇時,我們就會使用過去積累的“模板”來比較、分析各種不同情況下成功的概率,以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抉擇。
(7)用勇氣放棄包袱
當新的機會擺在面前的時候,敢于放棄已經獲得的一切,這需要相當大的勇氣。有時,你在還沒有找到“新的機會”之前,就必須放棄你已經擁有的東西,那就需要更多的勇氣了。
許多人都有的一個毛病就是不愿放棄已有的東西,不愿意開拓新的天地。這些人總是在機會面前猶豫、彷徨,讓患得患失的思想禁錮著自己的頭腦。其實,有些東西看起來值得珍惜,但這種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礙你獲得更大成功的根源。當新的機會到來時,勇于放棄已經獲得的東西并不是功虧一簣,更不是半途而廢,這是為了謀求新的發(fā)展空間。如果你在適當?shù)臅r候勇敢地——當然也應該是有智慧地——放棄已經擁有但可能成為前進障礙的東西,你多半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拋開的不過是一把雖能遮風擋雨,但又會阻礙視線的雨傘,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卻是無比廣闊、無比壯麗的江山圖景!
我自己就有過幾次“勇于放棄”的經歷。
進入大學的時候,我躊躇滿志地進入了法律系,因為我天真地認為自己有很高的政治天賦。所以,大學選專業(yè)時,我選讀了人文學院,我覺得自己將來一定要做一位律師或一位政治家。不料,情形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樣。我覺得,自己在專業(yè)課上提不起精神,成績也不好,最令人沮喪的是,我感覺不到激情和動力,甚至想把枯燥無味的課本扔到教授身上。我在這個領域沒有什么出眾之處,既沒有那種熾烈的熱愛,更沒有獻身的欲望。最終,我認定那不是一個合適我的行業(yè),于是我決定放棄政治和法律專業(yè)的學習。很幸運的是,學校允許學生轉系,而且,我當時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最愛——計算機科學。我并不因為已經花費了一年的時間而懊悔。我認識到,那不是我想從事的事業(yè),我沒有在那里用掉我的半生甚至畢生的時間才是我的幸運。所以,我勇敢地放棄了原來的專業(yè),開始了我在計算機領域的嶄新人生。
我的另一次的放棄是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書時,放棄了兩年的年資而加入了蘋果公司。雖然我一直把我的老師當作楷模,而且又有幸任教于世界頂尖的計算機系,但這個工作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到了如何獲得終身職位,怎么樣去找到最好的學生,怎么樣去發(fā)表論文,等等。這些事本來都是好事,但這些事情對社會的價值并不是那么直接。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會的事,比如研發(fā)一種很多人都會使用的技術或產品,或是去幫助學生發(fā)掘他們的潛力。所以,當蘋果電腦的一位副總裁對我說“你要選擇終身寫些沒有人讀得懂的論文,還是要選擇改變世界”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改變世界。我的感覺就像是獲得了自由。
加入Google后,有許多記者問我:“在微軟你有七年的人脈,有比爾·蓋茨的信任,就這么放棄了,你不覺得可惜嗎?”確實,這些是很有價值的東西,但是當我看到有回到中國再一次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當我看到一個互聯(lián)網時代創(chuàng)新模式的產生,當我看到一個堅持自己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的公司,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立Google中國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我更深深地理解如果我只對我擁有的東西依依不舍,那么我將錯過這個“once in a lifetime”的機會。于是,就像我在“追隨我新的抉擇”中所說的:“我有選擇的權利——我選擇了Google。我選擇了中國。我要做有影響力的事——在中國,我能更多地幫助中國的青年,做最有影響力的事。我要成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經過學習新的創(chuàng)新模式,成為最好的自己。”同時,我放棄了在微軟的人脈,放棄了繼續(xù)與比爾·蓋茨工作的機會,放棄了那安穩(wěn)的工作,放棄了那“世界第一大IT公司”的榮譽。
我人生中這幾次勇于放棄的經歷,都使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追求和興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去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yè)。放棄意味著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東西,得到的卻是自己主動追尋的事業(yè)。
(8)用真心追隨智慧
最后一個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抉擇的“智囊”就是你內心深處的價值觀、理想和興趣了。
價值觀就是每個人判斷是非、善惡的信念體系(What is right?),理想就是我們對自己人生目標的基本設計(What do I want my life to be?),而興趣則是我們每個人最喜歡、最熱愛的事情(What do I love doing?)。這三者共同構成了我們內心深處最為真實的聲音。有關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觀、理想和興趣,讀者可以參看《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的相關章節(jié)。
在選擇面前,該注重自信還是該自???該積極還是該有同理心?該勇敢還是該有胸懷?該讀研、工作、還是出國?對于這些棘手的問題,你的價值觀、理想和興趣都可以給出最終的解決方案。你的價值觀是你判斷“是非”的準繩,你的理想和興趣是你辨別“方向”的指南針——它們都是你心底里最真實、最“自我”的東西,還有什么是比這些更重要,更精確的判斷依據呢?
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心”呢?在感到不知所措的時候,我會用一個特別的“報紙頭條測試法”來檢驗自己的言行。所謂“報紙測試法”,就是在事后想一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親朋好友都會閱讀的報紙上,你做的事被刊登為頭條新聞,你會不會因此而感到羞愧?會不會無法面對自己的良心?如果不會,你做的事才對得起你自己的價值觀。
下面是一個“報紙頭條測試法”的真實使用例子。我在蘋果公司工作時遇到了公司裁員,當時我必須要從兩個員工中裁掉一位。第一位員工畢業(yè)于卡內基·梅隆大學,是我的師兄。他十多年前寫的論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后很是孤僻、固執(zhí),而且工作不努力,沒有太多業(yè)績可言。他知道面臨危機后就請我們共同的老師來提出希望我顧念同窗之誼,放他一馬。
另一位是剛加入公司兩個月的新員工,還沒有時間表現(xiàn),但他應該是一位有潛力的員工。
我內心里的“公正”和“負責”的價值觀告訴我應該裁掉師兄,但是我的“憐憫心”和“知恩圖報”的觀念卻告訴我應該留下師兄,裁掉那位新員工。
于是,我為自己做了“報紙測試”。在明天的報紙上,我希望看到下面哪一個頭條消息呢:
(1)徇私的李開復,裁掉了無辜的員工;
(2)冷酷的李開復,裁掉了同窗的師兄。
雖然我極不愿意看到這兩個“頭條消息”中的任何一條,但相比之下,前者給我的打擊更大,因為它違背了我最基本的誠信原則。如果我違背了誠信原則,那么我既沒有顏面見到公司的領導,也沒有資格再作職業(yè)經理人了。
于是,我裁掉了師兄,然后我告訴他,今后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會盡力幫忙。
這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因為它違背了我內心很強烈的“憐憫心”和“知恩圖報”的價值觀。但是,“公正”和“負責”的價值觀對我而言更崇高、更重要。雖然選擇起來很困難,但最終我還是能夠面對我的良心,因為我知道這是公正、負責、誠信的決定。
如果用“報紙測試法”得到令自己羞愧的結果,就有必要深刻反省,下定決心將來再也不做類似的事。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良心和承諾負責,這種自己和自己達成的協(xié)議與默契是維持誠信的價值觀的最好方式。
理想與價值觀一樣地重要。我在大學時立定了我的人生目標——讓我的影響力最大化。這個理想幫助了我做出許多重要的決定,例如1998年回到中國創(chuàng)辦微軟中國研究院,2005年又毅然決定加入Google公司并再次回到中國創(chuàng)業(yè),這些重大的選擇其實都是我追隨內心的表現(xiàn):我認為我的理想可以在中國實現(xiàn)得更好。
大學生們在25歲以前,通常都會面臨兩個重要的選擇。一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yè),二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工作。選擇專業(yè)時,不應當只聽從父母的意見,也不應當只看學校的名氣大小或報考該專業(yè)學生的分數(shù)高低。相應的,選擇工作時也不能單純地考慮名、利、時尚等外在因素。我想,最重要的還是要聽從你內心的聲音,在綜合權衡自己的理想、學習積累、天賦以及工作條件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抉擇。
我建議大家應該通過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來尋找最為完整、最為均衡的人生狀態(tài)。任何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都必然會在積極追尋成功的道路上運用自己最高的智慧:因為擁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和遠大的理想,他在面臨困難和挑戰(zhàn)時就必然會聽從自己的真心、用冷靜的心態(tài)權衡各種利弊,他也必然會在一次又一次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抉擇中不斷積累經驗完善自我……這樣的人最能理解完整與均衡的真諦,這樣的人最懂得使用自己的“選擇”的權利來贏得真正的成功。
每個人的“真心”、“理想”、“興趣”不同,每個人的機遇不同,參加的團隊不同,學習的機會不同,擅長的“態(tài)度”或“行為”也不同。所以,你有選擇的權利,只要用智慧做出正確的選擇,你就能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融會中西,均衡發(fā)展
在今天這個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里,只有融會中西才能成為真正有價值的國際化人才。
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每一個希望獲得成功的年輕人都應當在中西方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文化范疇中尋找最適合自己,最能體現(xiàn)完整與均衡的文化精髓,并將中西方文化各自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同時發(fā)揮中國人講求紀律與服從、重視謙虛和毅力以及西方人強調創(chuàng)意與個性,鼓勵積極與勇氣的特長,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更容易地把握各種要素之間的完整與均衡關系。
中國和西方的年輕人在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和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或優(yōu)勢。根據我的經驗,大部分中國青年和美國青年的優(yōu)勢可以用下表來概括。
中國學生 |
美國學生 |
求穩(wěn)務實 |
有創(chuàng)新精神 |
有毅力 |
有熱情 |
講紀律、服從 |
有主動性 |
扎實的理論基礎 |
擅長獨立工作,想得深遠 |
含蓄,心里有想法不直說 |
直截了當?shù)販贤ā幷?/span> |
謙虛 |
自信 |
不同意也不說“不” |
不同意就說“不” |
很多人認為,在IT和其他高科技領域內,西方人表現(xiàn)得更為出色,因此中國人只有吸取西方的企業(yè)文化才能獲得一席之地。的確,IT產業(yè)內的一些新觀點、新理念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確實與西方的科技發(fā)達有直接的關系。西方文化直截了當?shù)臏贤ê椭鲃訁⑴c的意識,以及強調團結合作的觀念和方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但在另一方面,當東方國家努力追求現(xiàn)代化和工業(yè)化的時候,西方人卻在試圖回歸到東方傳統(tǒng)的價值理念中,許多優(yōu)秀的企業(yè)管理者、科學家、藝術家都開始認真研習儒學、佛教等東方文化,試圖從古老的東方尋找到最為恒久、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其實,對一個真正的成功者來說,他既需要西方的科技和理性,也需要東方的心胸與美德。相比之下,后者可能還更重要一些,因為東方文化影響的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東西。許多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例如“中庸之道”、“正大光明”、“學無止境”、“人貴有自知之明”、“將心比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在追尋成功時的最好指南。
所以,我要求大家兼顧中西的目的不在于渲染中國或西方的文化,而是要讓大家用不同風格、不同背景的思想充實自身,以達到均衡發(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我最想強調的其實是中西文化相輔相成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我認為:
一個人甚至要同時具備多種看似相互矛盾的品質,才能在復雜的境遇中因具體情景不同而運用正確的一種。
用智慧在各種看似矛盾的因素之間主動選擇“完整”和“均衡”,這是“選擇成功”的最大秘訣。
梁啟超曾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青年朋友們,中國是了不起的國家,她即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和最大的人才中心。這里有無數(shù)的機遇在等著你們,只要你們用智慧主動選擇,成功隨時都有可能降臨到你的身邊!
相鄰博客
- 轉載:你有選擇的權利(李開復第五封信) [2009-04-22 22:41:00]
- 轉載:選擇的智慧(上)(李開復第六封信) [2009-04-22 22:42:00]
- 轉載:21世紀最需要的7種人才(李開復第七封信) [2009-04-22 22:45:00]
- 父母的神性(李群雄) [2009-04-24 23:1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