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被 告
弗洛伊德用“壓抑”這個詞來描述造成成人心理紊亂的根深蒂固的原因,其詞義是不言自明的。
當一個兒童受到成人壓抑時,他就不能發(fā)展和成長。但“成人”這個詞本身是個抽象詞。實際上,一個兒童是跟社會相脫離的,如果一個“成人”影響他,那就是一個具體的成人,跟他接近的成人。通常這個人首先 是他的母親,然后是他的父親,最后是他的老師。
然而,社會賦予成人一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委托他們給兒童以教育,并促使其發(fā)展。但現在, 當探究了人們的心靈深處后對過去被當作是人類的衛(wèi)士和恩人的那些成人提出了控告。但由于幾乎所有的成人,不是母親、父親、教師,就是兒童的監(jiān)護人,我們可以說所有的成人都成了被告,也就是對兒童的幸福負有責任的社會受到審判。在這驚人的控告中存在某種富有啟示性的東西;它就像上帝的最后審判那樣神秘和令人敬畏:“你們?yōu)槲椅薪o你們的兒童做了些什么呢?”
對此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抗議和自我辯護:“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熱愛我們的兒女。我們?yōu)榱怂麄兌鵂奚约?。”因此,兩個沖突的概念是相互對立的。一個是意識的,另一個來自潛意識。這種辯護是熟悉的和根深蒂固的, 我們對它毫無興趣。我們感興趣的是這種控告,而不是誰受到控告。被告者自己費盡心力照管和教育兒童;他發(fā)現自己陷入了一個迷宮般的困境之中。跟過去一樣。他恍惚地迷路于廣闊的森林之中,但沒有一個出口,因為他不知道迷路的原因,即他的錯誤在于他自身。
所有那些敢于說代表兒童利益的人應該對成人提出這種控告,他們應該毫無例外地不斷地這樣做。
于是,這種控告突然成為一個很有興趣的事情,因為這種控告并不譴責無意而犯的錯誤,雖然這種錯誤讓人丟臉,因為它總意味著是個人的某種失誤,但它是無意識的錯誤。這樣的控告使人自我認識,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因為每一個真正的進步都來自于發(fā)現和利用未知的東西。
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對自己錯誤的態(tài)度總是矛盾的。我們都對犯了有意識的錯誤感到悲痛,但卻被無意的錯誤所迷惑,因為正是這種無意的錯誤內含著一個秘密,它使人超越某個已知的和渴望的目標,最終能使我們上升到更高的水平。這就是為什么中世紀的一個騎士,當他因個人榮譽受到一些侵犯而準備戰(zhàn)斗時,他會跪在祭臺前謙卑地承認:“我有罪;我宣布,這是我個人的過錯。”《圣經》給我們提供了這些截然不同態(tài)度的驚人例子。例如,為什么在尼尼微,人群聚集在約拿的身邊?為什么他們所有的人,從國王到平民,都渴望加入到以約拿為核心的那群人中去呢?因為約拿告訴這群人,如果他們不改變信仰尼尼微就會毀滅,他們將成為罪人。又比如,浸禮教徒約翰怎樣把人群叫到約旦河岸的?他發(fā)現了什么富有魅力的稱呼,從而不尋常地把人們聚集在一起呢。他稱呼他們是“一窩毒蛇”!
這確實是一種奇怪的精神現象,人們蜂擁而去聽自己被人控告,并且,進而他們又聚在一起贊成控告中所說的話,承認他們自己的方式錯了。尖刻和持續(xù)的控告把埋藏在潛意識中的東西帶到了意識層。所有的精神發(fā)展就是獲得意識,呈現過去在意識之外的東西。正是沿著這條發(fā)現的道路,文明世界進步了。
如果要用跟當今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來對待兒童,如果要把兒童從危及他的精神生活的沖突中解放出來,首先必須進行一次劇烈的變革,在這個基礎上,一切也將隨之而變;這種變革必須在成人中進行。確實,由于成人聲稱為了兒童他可以做他能做的一切,他又進一步宣稱,出于對兒童的愛,他已經犧牲了自己,他承認他遇到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為此,他必須求助于在他的意識和主觀意志所能控制的認識之外的某些東西。
關于兒童還存在大量未知的東西。兒童心靈中某些部分總是未知的,但又是必須了解的。我們必須以犧牲精神和關懷著一種激情去探究,就像那些人遠涉外國,翻山越嶺去尋找隱藏的黃金一樣。這就是那些企圖隱藏在兒童心靈深處的未知因素的成人必須做的事情。這就是所有的成人,不管是什么國家、民族和社會地位的人必須共同做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產生了對人類道德進步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成人不理解兒童和青少年,結果他們就處于跟自己不斷的沖突之中。消除沖突的方法并不要求成人獲得某種新的知識或達到更高的文化水準。但他們必須找到一個不同的出發(fā)點。成人必須在他自身發(fā)現仍阻礙他真正理解兒童的那種無意的錯誤。如果不作這種準備,如果沒有采取與這種準備相應的態(tài)度,他就不可能進一步探究兒童。
探究自身的行為并不像想象的那樣困難,因為錯誤,即使它是無意的,也會引起悲哀和創(chuàng)傷。一提起藥物,就使人感到迫切需要用它來解痛。一個手指關節(jié)脫位的人渴望使之復位,因為他知道只要不復位,這種疼痛就不會消除,他就不能使用他的手。同樣地,只要他認識到自己錯了,他就會強烈地感到要使自己恢復正常,因為他已獲得的知識會使他長期所承受的軟弱和痛苦變得不堪忍受。正常秩序一旦建立,一切就都平穩(wěn)地發(fā)展。我們只要認識到我們把太多的東西歸屬于我們自己了,只要相信我們能夠做實際上是我們力所不及的事情,那么,我們就會渴望并能夠認識到兒童心靈具有跟我們自己的心靈截然不同的特性。在跟兒童打交道中,成人會變得不是自私自利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看待跟兒童心靈有關一切,結果誤解日積月累。由于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成人把兒童看作是心靈里什么也沒有的某種東西,有待于他們盡力去填塞;把兒童看作是孤弱的和無活力的某種東西,為此成人必須為他們做所有的事情;把兒童看作是缺乏精神指導的某種東西,需要不斷地給予指導。總之,我們可以說,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兒童的創(chuàng)造者,并從他們自己跟兒童的關系的角度來判斷兒童好或壞。成人使自己成為兒童善良和邪惡的試金石。他是一貫正確的模式,兒童必須根據它塑造。兒童在任何方面偏離了成人的方式就被當作一種罪惡,成人要迅速加以糾正。
一旦成人如此行動,即使可以確信他是充滿著激情、愛和對兒童的犧牲精神,他也會無意識地壓抑兒童個性的發(fā)展。
相鄰博客
- 蒙特梭利原著《童年的秘密》之前言 [2009-06-17 13:40:00]
- 蒙特梭利原著《童年的秘密》之一兒童時期 [2009-06-17 14:13:00]
- 蒙特梭利原著《童年的秘密》之三生物學的插曲 [2009-06-17 15:04:00]
- 蒙特梭利原著《童年的秘密》之四 新生兒 [2009-06-17 15:1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