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fā)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區(qū),從地震發(fā)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十幾秒種的時間,作為個人,應在瞬間冷靜地作出避險的抉擇并積極進行個人防護、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
一、原則:盡快撤離到最安全的地方
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防護的較好方法。所謂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對策。
二、分類指導:地震發(fā)生時怎么辦
學校人員
在學校中,地震時最需要的是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冷靜與果斷。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地區(qū),平時要結合教學活動,向學生們講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識。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撤離的路線和場地;震后沉著地指揮學生有秩序地撤離。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臺旁、教學樓內的學生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里,決不可讓學生們亂跑或跳樓。
在街上行走
地震發(fā)生時,高層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樓外側混凝土碎塊、以及廣告招牌,馬口鐵板、霓紅燈架等,可能掉下傷人,因此在街上走時,最好將身邊的皮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無物品時也可用手護在頭上,盡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準備,要鎮(zhèn)靜,應該迅速離開電線桿和圍墻,跑向比較開闊的地區(qū)躲避。
中國愛心網 www.zhgax.com
樓房內人員
地震一旦發(fā)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或墻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傊?,震時可根據建筑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zhèn)靜。由于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于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離。
中國愛心網 www.zhgax.com
三、震后自救
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周圍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極小的空間,你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你,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
地震后,往往還有多次余震發(fā)生,處境可能繼續(xù)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環(huán)境。此時,如果應急包在身旁,將會為你脫險起很大作用。
在這種極不利的環(huán)境下,首先要保護呼吸暢通,挪開頭部、胸部的雜物,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濕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擴大和穩(wěn)定生存空間,用磚塊、術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余震發(fā)生后,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
設法脫離險境。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fā)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fā)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過多。 內容來自www.zhgax.com
維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節(jié)約,盡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四、地震對人體哪方面損害最大
傷亡概述
顱腦損傷是地震傷亡中死亡率最高的,早期死亡率達30%。頜面、五官損傷會造成嚴重功能障礙,可因血凝塊和組織移位,造成窒息。四肢損傷約占人體受傷各部位的50%,并且常伴有周圍血管和神經損傷。腹部損傷的發(fā)生率低。骨盆損傷多半有泌尿系統損傷。
傷害中各種骨折占第一位,軟組織損傷占第二位,擠壓綜合癥是第三位。
脊柱骨折約占骨折的1/4,其中30%-40%可并發(fā)截癱。有相當數量是在搬運中截癱加重。四肢骨折以閉合性為主。肋骨骨折的斷端刺傷可造成氣胸或血胸。
人體肌肉受到強烈擠壓,或被重壓6小時以上,局部肌肉壞死,釋放出大量蛋白分解物質進入血循環(huán),導致休克和腎功能衰竭,這就是擠壓綜合癥,死亡率極高。稍輕的也會影響以后的肌肉功能。
休克和外傷感染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饑餓和缺水是地震死亡的原因之一。
急救中自救互救很重要 www.zhgax.com
地震發(fā)生后第一位的事情是自救和互救,這樣能贏得寶貴的時間,一般自救互救率為40%-80%。在廢墟中挖出傷員首先要確定頭部,快速、輕巧暴露頭部,清除灰土,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應立即人工呼吸。不能強行硬拉。
急救原則
1、 排除窒息和呼吸道梗阻。
2、 處理創(chuàng)傷性休克。
3、 處理完全性饑餓。
4、 外傷止血、包扎、固定。
相鄰博客
- 德國家庭的教育原則 [2009-07-16 00:16:00]
- 美國孩子的“吃飯教育” [2009-07-20 11:50:00]
- 瑞士推崇“半權威”家教 [2009-07-20 11:53:00]
- 中國和日本幼兒園的差距 [2009-07-20 11:5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