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獨立思考的孩子,就沒有獨立性。
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覺:什么對,什么錯,什么應(yīng)該做,什么不應(yīng)該做…….
“I can do it.”這是美國孩子常說的一句話.美國人說,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們積極性的最大打擊。
有個叫史蒂夫的小男孩上三年級了,要到山里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史蒂夫驕傲地告訴媽媽說自己能準備行李,然而出發(fā)前,媽媽發(fā)現(xiàn)他沒帶夠衣服,而山里比市里要冷得多。史蒂夫拒絕再帶衣服,媽媽也沒有堅持。兩天后史蒂夫回來,媽媽問他玩得開心嗎?他說:“我該聽媽媽的,山里很冷。”媽媽問,下個月我們要去佛羅里達也帶同樣的衣服嗎?史蒂夫想了想說:“那不用,佛羅里達很熱。”媽媽說:“外出前你應(yīng)該先了解一下當?shù)氐奶鞖馇闆r,再作決定?!?史蒂夫說:“我知道了。我下次野營時應(yīng)該先列個單子,就像爸爸出差前一樣,這樣就不會忘帶東西了。”
說起來也很簡單;一個人的冷暖,必須由自己去“感覺”,如果一個人的冷暖涼熱都要父母來“決定”,這個人的生存能力一定很弱。
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在嘗試中得到經(jīng)驗,在不斷的錯誤中積累經(jīng)驗與勇氣,這是大部分美國父母都會做的。
www.zhgax.com
幾乎沒有父母會有意識地損傷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我們生活中由于過分保護造成的無意識傷害比比皆是。
電視上經(jīng)常會放美國的家庭滑稽錄象。小嬰兒自己吃飯吃得滿面都是,小家伙自己在坐便器上把廁紙拽得老長老長。這寫都是非常外國化的鏡頭,因為很少中國父母會情愿搞成這個樣子。美國媽媽認為:我們把臟成一團的孩子洗干凈,要比重新樹立起他們做事的積極性和勇氣容易多了。
媽媽應(yīng)該忘不了孩子初學步時的場面:媽媽從孩子身邊退一步,把手伸向他,但孩子剛好夠不著,這就是,用愛和信任鼓勵孩子獨自向前走,給孩子空間,但不完全不管。
如果這個孩子一生都是這樣,他將是幸運的。
相鄰博客
- 每周三下午,法國兒童傾校而出 [2009-07-24 18:56:00]
- 兒童自我服務(wù)技能表 [2009-07-24 18:58:00]
- 國外寶寶六大熱門EQ揭秘 [2009-07-24 18:59:00]
- 中國孩子抱大 美國孩子爬大 [2009-07-24 19:00:00]
最近訪客